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人鸡墓-上

宋代段子:很震撼的转世轮回的一个故事,相关信息清楚明了,魏王二翁遭逢战乱,侥幸得活,却歧路各别,一人为鸡,一人发迹。

[原文]

绍兴初,河南之地陷,虏以封刘豫,州郡犹为朝廷固守。会稽冯长宁知陈州,豫攻之不能下,遣招山东剧贼王瓜角,起宿亳之民,并力进攻。越年,城中粮尽而降。

瓜角建三帜于通逵,下令二州之民:欲从军者立赤帜,欲为官立黄帜,欲还乡者立黑帜。民畏死,尽趋赤帜下。独亳人王、魏两翁,自顾年老,不能官,从军必死,而立黑帜则拂其意,均之一死,乃相与诣黑帜下。众皆愕然。瓜角重失信,谢遣之,于是得归。王翁入陈城,取瘗埋物,不复来,声迹亦绝。

魏以十年后营产日盛,遂为大家。素畜二鸡,皆充腯。一日,邑尉出别村,过其里,捕雌者烹食之。他日尉还,又欲杀其雄。雄已觉,窜伏黍地,掷之以竿,始就获。魏嘻笑曰:“尔善走如此,胡不冲天!”鸡忽作人言。(待续……)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向生驴||李淑人||张本头||青城监税子-上||王兰玉童-上||直塘风雹||开福院主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绍兴初年(绍兴元年是1131年),黄河以南地区陷落在金人之手。金人封刘豫做了整个地区的皇帝,但某些州郡还在效忠宋朝,比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冯长宁做太守的陈州(州治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刘豫的军队久攻不下,于是派遣招安的山东剧贼王瓜角率领宿、亳两州百姓,一起合力进攻陈州。第二年,陈州官民因城中粮尽而投降。

王瓜角在通衢大路上立了三面旗帜,颁布命令,宣告二州百姓:想要从军的站在红旗下,想要当官的站在黄旗下,想回老家的站在黑旗下。百姓们怕死,都跑去站在红旗下,唯独亳州的王、魏两个老头,感觉自己太老了,既不能做官,从军的话肯定必死无疑,站在黑旗下会违背王瓜角的意愿,权衡再三,总归都是一死,于是两人斗胆站在黑旗下,这举动把在场的众多百姓震惊了。结果王瓜角不愿失信于人,和颜悦色的打发二老离开,就这样,王、魏二翁得以回家。王翁再次进入陈州城,他声称要去拿埋藏的东西,之后没再出现,也没有了他的音讯。

魏翁在随后的十年内经营有序,家产日盛,成了大富户。他一直养了两只鸡,都很肥硕。有一天,本地县尉到别的村子下乡,路过魏家,他抓了母鸡煮着吃了;后来的一天,县尉办完事再经魏家,又想把那只公鸡杀了吃肉。公鸡已经察觉,窜到黍子地里躲藏,魏翁用竹竿投掷驱赶,才把公鸡抓出来。他嘻笑的跟抓住的公鸡说道:“你这么能跑,干嘛不飞到天上去?”这只公鸡忽然说人话了。(待续……)

[祥宏点评]:刘豫(1073-1143或1146年),金朝扶植的伪齐皇帝,曾任宋朝的济南知府;剧贼,大盗、强悍的贼寇,也以之贬称势力大的反叛者。故事提到的王瓜角没有查到更详细的信息,但是类似人物《夷坚志》记了很多,比如桑仲、李成、马进、戚方等等;宿亳,宿州、亳州的简称,现名同,两地相近,都位于现安徽北部;通逵kuí,通途;腯tú,(猪)肥;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山东,宋代所说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比如《方翥招紫姑》故事里提到方翥写的一句话:“咸泣山东之泪”,“山东”可泛指相当一部分北中国地区;关于投降的陈州太守冯长宁,有记载说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因为有南侵之意,计划迁居汴都(今河南开封),遣参知政事冯长宁为留守。后因为大火焚毁宫室,完颜亮大怒,降长宁为庶人,后来又被杖死;在《夷坚志》故事中,不少动物在危急之时都说了人话,说明它们都是人转生而来。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人鸡墓-上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7-《夷坚志》中的“神异动物”)

(参考音频: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专辑@喜马拉雅)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