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绍兴(1)

居大山之下,立广川之上。

循文化坐标,见历史名城。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几乎在所有描述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献典籍中,都不约而同记载了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大禹治水。《史记》中记载,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归葬于此,并命名为会稽。所谓“会稽”,意为会集人马,稽核考察,这也是现代汉语当中“会计”一词的来源。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

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的绍兴,每年农历的谷雨时节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公祭大禹陵典礼。绍兴古称会稽,这里是否就是那位上古神话中治水英雄的最终归宿呢?

浙江·绍兴

每天清晨,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生活都是从府山早市开始的。

“这个市场就相当于一个自发形成的一个马路市场”——裘浙锋(绍兴古城居民 策展人)

裘浙锋,痴迷于地方志研究。对每一个初到绍兴的朋友,他都要乐此不疲地介绍古城的前世今生。

“这条街比我历史(年龄)还长(大),越王勾践的时候就有了。越王勾践,勾践你知不知道?”

从府山早市沿山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建在府山之上的越王台,这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造。

公元前490年,历经三年苦囚生涯的越王勾践终于从吴国回到故土,自此卧薪尝胆,开启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

府山古称卧龙山,2500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奉命在卧龙山东南麓筑起勾践小城,后来以小城为基础,继续建起周长十倍于小城的山阴大城,成为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勾践小城加上山阴大城,这就是今天绍兴古城的雏形。卧龙山作为绍兴古城区的最高点,后成为历代地方政府机构所在地,卧龙山因此又名为府山。

“这个府山在我看来,就是一座家国之山,历代的府治的所在都在这个地方。我们转头看看,就是这种日常的街巷,历史上的人文的遗存,跟今天其实整个城市的烟火市井的街巷,它是完全没有违和感的存在的”——裘浙锋(绍兴古城居民 策展人)

从空中俯瞰,绍兴城所在的山会平原,南倚山而北濒海,处在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的交接地带,它的地形骨架很像是汉字中的“山”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之前,这片平原之上因为缺少完备的水利体系,南部的山洪与北部的咸潮交替肆虐。

早期的越人生活于会稽山地,从事原始的狩猎与游耕。带领古越人走出山林、逐鹿天下的,就是今人熟知的越王勾践。

“来到这个地方之前,整个于越部族在这个南部的山丘里面生活了3000年,所以他们一直向往比较辽阔的、平坦的就是平原地带。但是来到这里之后,发现又是一片沼泽地,那么他就要来改造这个地方”——裘浙锋(绍兴古城居民 策展人)

这是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向东经绍兴,至宁波入海,成为沟通浙东平原和海外的重要贸易通道。它的前身就是越王勾践修建于2500多年前的山阴故水道。在越王勾践带领之下,古越人开运河、建海塘、修水利、兴农业、重养殖,在一片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地上,复国的希望一点点升腾着。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勾践有大禹之遗风,《史记》中记载,夏后帝少康不忘祖先,封庶子无余到会稽守护大禹陵墓,这就是越人的先祖。位于绍兴的会稽山,相传是大禹最终的归宿。

历史记载,越王勾践为了壮大国力,极为重视人口生育。生男孩奖两壶酒和一只狗,生女孩奖两壶酒、一只猪。经考证,当时作为奖品的酒指的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黄酒,在古越国作为战略物资被载入史册。

越王台下的小酒馆,各式各样的黄酒衍生品成为绍兴年轻人热衷的流行时尚。2500年过去,绍兴依然是黄酒最为知名的原产地。

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酒酒库,制成后的黄酒至少还需要三年以上时间的储藏,才能获得更为优质的口感。酒库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共储酒1100多万坛。如果把所有的酒坛挨个排列,可以从京广线的起点到终点排一个来回,绵延四千多公里。

绍兴人独爱黄酒,他们在酒坛上加工雕刻出精美图案,用这样的酒坛来承载黄酒的芬芳,这就是口口相传的花雕酒。

在绍兴人的记忆中,黄酒和喜庆的人生大事息息相关。在女儿出生那一年,酿上一坛好酒窖藏,等到女儿出嫁时打开饮用,这就是“女儿红”名称的由来。

绍兴多山,城外有山,城里也有山。2500年前的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便是利用会稽山北麓冲积平原上的9座孤丘为地理坐标选址而建。沧海桑田,今天的绍兴城里只剩下府山、塔山、蕺(jí)山三山鼎立,屹立城中。

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就位于蕺山南麓大片传统民居之中,书圣故里就是书法家王羲之生活过的地方。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年幼时跟随家族南迁至绍兴,只不过那时候绍兴的名字叫做会稽郡。

公元4世纪初,伴随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进入中原,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当时的会稽一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社会安定,成为大批北方士族南迁的目的地。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兰渚山下。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41位文人好友在兰亭聚会。大家坐在水流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举杯饮酒并即兴作诗。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用“流觞曲水”描绘了这个场景。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事平面设计和广告创意的顾永江,从《兰亭集序》当中获取了丰富的灵感,他很想把自身的领悟传递给还在上中学的儿子顾问渠。

“你说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就是它也很像一个什么字?感觉像个“乙”,也像一个“之”,有没有看到?对,王羲之写过很多个“之”,完全不一样的形态的“之”,他其实是在日复一日观测鹅的姿态的过程当中在领悟笔法。其实你看它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无论如何变化,它的整体的姿态一直保持很挺拔的一种状态”

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一共出现了20个“之”字,每一个“之”字都具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这正是王羲之书法的独到之处。《兰亭集序》被后世冠以“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不知所踪,今天的人们能够见到的只是历代书家形形色色的临摹本。

“有没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哇,王羲之!行个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500年前,这座城市最早的发端就已经奠定了它依山傍水的格局,古城内的路网功能布局也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地理因素。今天的绍兴城,因其四通八达的水系,相应成就了它“万桥之乡”的美名。建于南宋嘉泰年之前的八字桥,距今历史已有八百多年。

公元1131年,经历“靖康之变”,一路南下逃亡到这里的宋高宗将年号改为“绍兴”,这也是这座城市名字的由来。“绍”是继承,“兴”是复兴,高宗赵构驻跸绍兴一年零八个月,在他心中还充满着光复社稷的愿景。

绍兴古城数字地图制作团队正在用先进的激光扫描设备,将古建筑全角度空间信息转化成影像数据。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绍兴(1)

“飞行前检查,准备起飞”

同时通过无人机航拍扫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地理准确采集,通过现代高科技方式,为整个绍兴古城制作出一份立体的数码样本。

“我们要通过无人机搭载专业的摄影测量的载荷镜头,把现实世界还原(复刻)到虚拟世界”——宋宇(航测工程师)

八字桥的周边环境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呈现出来,八百多年前的工匠们通过巧妙构思,设计出八字桥独特的交通格局。桥东头额外延伸出南、北两个方向落坡,呈八字形。桥西延伸出西、南两条落坡,也呈八字形。在南向落坡下又有一小桥洞,可容纳小型船只通过。建设时不拆屋、不改道,一座桥就同时解决了丁字路口水、路各个方向的交通。这种理念与现代的立交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一座工艺卓越的古桥,在它的诞生之初,那时的绍兴府城又是什么样子呢?

“史书里面写的是,出东门五里四十六步”——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五年来,屠剑虹和女儿许珊珊一直在做着同一件事情,用现代测绘方式还原一张南宋时期的绍兴府城地图。

“这个位置它现在是在这个地方,靠近城墙了,那肯定是不对了”——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经历海量的历史资料查询对比和实地的探访测绘,屠剑虹发现,今天的绍兴古城基本保存了南宋沿袭下来的内外护城河环绕的城市空间和百桥千街的水城格局,甚至连古城的面积形状都相差无几。

“不仅仅是这个城网的基础,还有呢就是城廓,它的这个大这个地理位置也基本上没有变。就今天我们绍兴古城有一个一环线,当时就是我们城墙的位置”——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宋代时期的许多遗迹至今仍保留其原有的功能。历史上的大云桥西市,今天还是一处大型菜市场。南宋重建的府学宫则是今天的稽山中学,读书声仍然在这里回荡。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大善寺塔,经历多次毁损,在南宋得以重建,今天仍然屹立在它最初的位置。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城市格局也好,城市肌理也好,最接近的那就是宋代,城市的发展变迁的这个文脉是非常清晰”——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根据屠剑虹母女绘制的《南宋绍兴府城图》,一座立体模型沙盘被完美再现出来。那时的绍兴府城内有五厢九十六坊、十二处军营、一百一十座桥梁、八大集市,还有宗室大臣宅地、各级政府机构,河街纵横交错,坊巷里弄相间。今天的人们仿佛瞬间可以穿越时空,鸟瞰那座800年前的南宋古城。

当绍兴两个字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三百多年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跟随父亲迁居绍兴。据说,王阳明的府第就在今天绍兴的西小河历史文化街区。

“以前我丈母娘家就是在这里的,其实老时候住在这里面的人,对这一块地下面,就是以前有石板的基础什么的都有印象的”——盛伟鑫(阳明故里综合保护利用项目部门负责人)

盛伟鑫,从伯府第考古发现以来,一直负责阳明故居复原保护工作。在他的眼中,尘封的历史从最日常的街巷里一点点显露出来。

“这个石门框其实就是我们一个伯府第的它一个真正的大门口。那我很想知道,难道它是一直都在这个地方?我原来从来没有发现过,还会有这样的东西。对,其实它500年来一直都在这里”

1927年,伯府第不慎失火毁坏,这座旧有的石门框得以幸免。竖立的柱子嵌进了民宅墙里,顶上的石条也被用做出入的台阶。直到202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王阳明故居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多处故居遗迹被相继发现。这里成为全国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完整揭示的王阳明府宅基址。

走进复原的伯府第前厅,人们会意外地发现,大部分地面是由玻璃覆盖,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实的考古遗址。为了兼顾文物保护和对外展览,建设单位保留了15%的考古遗存进行展示,并且在遗址上以架空方式复建了阳明故居作为保护罩。为了保证露出部分温度与湿度的恒定,还加装了新风系统。即使在绍兴的梅雨季节,保护罩下面的空间也能够处在恒湿恒温的状态。

王阳明弟子众多,在建造伯府第时,除了大厅之外,其他地方都力求简朴,让更多人可以进来聆听先生的教诲。王阳明晚年在绍兴讲学六年,哲学史上的阳明心学在这里最终酝酿成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四诀”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人类本性无善无恶,但在行动中会出现善恶之分,人类只有用良知格除私心物欲,才能真正做到弃恶从善。

或许是绍兴山水钟灵毓秀,又或是文人家风薪火相传,从古至今,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无不以读书为荣,绍兴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鲁迅是绍兴最大的标签。这是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鲁迅祖居。周家祖上官至清代内阁中书,这里也被称为周家老台门。在绍兴,台门最初是对身份显赫者住宅的尊称,久而久之,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院落都被称为台门。

历史上的鲁迅在绍兴出生并一直生活到18岁,年纪轻轻时就离开了故乡,却在后来的文字里留下了一个不同于过往的绍兴。作为鲁迅先生的同行,作家艾伟感慨于历史给后人带来的丰富想象。

“对绍兴来说,鲁迅重塑了绍兴。所以今天当我们走进绍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走进那个物质的绍兴,同时走进了鲁迅构筑的那个虚构的世界”——艾伟(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三味书屋的主人是鲁迅倍加尊重的老先生寿镜吾。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读书的味道像是吃米饭、佳肴和调料一样,层层递进,渐入佳境,这就是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

鲁迅笔下的绍兴,生活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戴着乌毡帽,吃着茴香豆,坐着乌篷船。当光阴走过,每一代人都为这座城市融入新的记忆,一座城市的印象被一次次重塑,一次次丰富,一次次延展。

“我小时候七八岁的时候,外婆划拳我帮她做助手的。那她有奖励的,就是绍兴的印糕、油条、烧饼,好开心、好开心的”——何光兴(绍兴古城居民船老大)

“那个时候我们去演出啊,就是要从这里下水,水路走。越剧是讨老婆,绍剧是打天下”——小七龄童(绍兴古城居民 绍剧演员)

“杭州上学的时候,我们第一天宿舍报到,肯定是在互相介绍你是哪的人,我没说我是在哪个城市,我说我家离鲁迅他家200米,离周恩来他家(祖居)150米,离蔡元培他家300米,离徐渭他家400米。我们在门口有一座桥,宋朝的,我上了桥摸了一块桥栏的石板,可能是陆游当年也摸过的”——解民(绍兴古城居民,注册城乡规划师)

绍兴古城数字馆内,已经2500岁的绍兴古城被数字孪生系统完美复刻,所有的建筑房屋、文旅资源、树木街巷、地名典故等都以数字方式保存下来。

“我们在桥上走。桥上……”

这是古城保护的新房式,也将是这个时代留给未来的珍贵记录。八字桥桥下是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它的前身正是越王勾践开凿的山阴故水道。每一个经过或者留在这座城市的人,他们头脑中流淌着鲁迅的文字,印刻着王羲之飘逸的笔法,回味着王阳明的心学奥义,还有古往今来那些穿越漫长时间与空间的记忆。

文脉赓续,春秋易年,这座城市从2500年前建成伊始,城址从未改变,这里是古城绍兴。

人划线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