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高一语文学法指导

语文是我们行走江湖的基本功,与一个人终身相伴。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一个人由少年步入青年的全新阶段。如果仍然沿用初中的学习经验、习惯、方式来进行高中的语文学习,就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因此,作为高一新生,应该迅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学习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属于奠基性的基础教学。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做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是发展性的要求。

高一是高中学习的重要转轨期。如果不能顺利转轨,即使你初中再优秀,高中学习也会非常困难,语文学科也是如此。

高中语文学习课程与初中语文学习课程相比,主要的变化有:

首先,从纵向的角度说。和初中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加大,知识面加宽。同样是一册书,供一个学期学习的,高中比初中的要厚多了;同样是一个单元,高中比初中的也长多了。它能使你眼界开阔,见闻丰富;但同时也会让你觉得任务繁重,非憋足劲来学不可。和初中相比,特点之二是知识程度加深,知识难度加大。例如,同样是记叙文写作,初中只是要求简单的记叙,而高中则要求复杂的记叙;同样是议论文写作,初中还只是处于入门阶段,初步懂得一些写法即可,而高中则对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阅读方面,如果说初中还只是要求懂得“是什么”的话,那么到了高中,还要求进一步懂得“为什么”。特点之三是思维水平由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发展。初中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属经验型,仍需要得到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到了高中,必须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均得到更多的发展,运用理论作为指导的抽象思维活动大大活跃起来。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说。和其它学科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强调长期的努力。有些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但是语文不行。语文知识是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不能幻想通过短期突击来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它靠的是长期的努力。且看近人、今人关于读书的“三境界”之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辞话》中,以三节宋词来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人还有仿“三境界”一作,其一是“生搬”:“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来一个空。”(元代王和卿散曲《大蝴蝶》)其二是“肢解”:“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唐代王昌陵诗《越女》)其三是“化解”:“将泥人儿摔破,着水儿重和过。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明代民歌)以上说法中的三种“境界”,从一种“境界”到高一种“境界”,属于一次质飞跃,而要完成这质的飞跃,就必须有量的积聚,而量的积聚必须假以时日,所以这三例读书“三境界”之说,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语文学习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积累。一是语言积累,包括词语、句子、语段等。二是诗文积累,要储蓄一定量的诗、词、文。三是生活积累,要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四是思想积累,在了解社会,观察事物时,勤思,善思,会分析事物,从而能准确、深刻地认识事物。

和其它学科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是“成就感”不强。数、理、化等学科有不少的定理、定义、公式,只要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融会贯通,不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所以学习起来会很有“成就感”,因而也会兴趣盎然。但语文没有这样的定理、定义、公式,不能幻想靠掌握定理、定义、公式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些同学对语文学习觉得很渺茫,难于产生“成就感”。同时,多看一篇文章乃至一部文学作品跟少看一篇文章乃至一部文学作品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多上一节课乃至几个星期课跟少上一节课乃至几个星期课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这篇文章能读懂不等于另一篇文章也能读懂,这篇文章写得好不等于另一篇文章也写得好。于是,有些同学也会觉得学习语文没有什么“成就”,学了跟没学一个样,尤其是原来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悲观失望。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同学太急于事功,不懂得语文学习要靠长期努力的特点,以为抓紧时间猛攻一阵就可获得成功,期望值过高,当然其中也有学得得法还是不得法的问题;二是这些同学通过学习,实际上是学到了知识,取得了进步,只是他自己没感觉出来。比如,某个字或某个词,原来不懂的,通过学习弄懂了;某种写法,原来不清楚的,通过学习弄清楚了;一篇文章,原来不懂得怎么去分析、归纳,通过学习掌握方法了,等等,这就是进步!至于写文章,即使是一个作家,也不太可能是每一篇文章都写得很好,有时也会写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文章,何况是一个中学生呢?写出了好文章可以去总结经验,写出了不好的文章不也可以去总结教训吗?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一样会对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不能因为“成就感”不强而放松乃至放弃语文学习,要坚信,有学必有得,小学小得,大学大得。和其它学科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三是:有些问题,可以寻求不同的答案。在自然学科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有的数据可能还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几位数;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有些问题的答案却不是唯一的,有时候还可能是丰富多彩的。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和初中相比,主要的特点是:

1、范围变广:初中语文学习课程容量较小,范围较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实现“大”语文的拓展,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从文史哲到科技文化,包罗万象,囊括千古。特别强调思维品质的提高,进入思维的理论成熟型阶段。如初中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主要阅读各类实用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到了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领域的拓宽,必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2、程度加深:初中语文课程程度较浅,高中语文课程则由浅入深。如高中语文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初中主要是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方面,是基本的要求。到了高中阶段,不仅应该坚持和巩固,更重要的在于“发展”。进入高中语文学习,将由“读写语言”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大大增强。

3、强调自主学习:初中语文学习时很多同学是被动的,主要依靠老师的教: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后逐步记忆,课文需要老师分析后深入理会,作文需要老师指导才进行写作。而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特别强调自学。基础知识依靠自己梳理积累,文章依靠自己阅读鉴赏,写作依靠自己练笔提高。自学能力强一点的,还可以自行完成学科课程的学习,达到基本学分的要求后,按自己的发展方向深入钻研,逐步提高。

因此从初中过渡高中语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习方法的衔接。高中以能力为主,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二是培养两个敏感。

1、(语言敏感)。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记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三是培养读写习惯和能力——多阅读,勤积累,常练笔。

课内,课本上的选文不管是否要求背诵,一定要强化阅读。要放声朗读,尤其是古诗文和现代散文,要读得朗朗上口,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并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更重要,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可课外阅读读多少?读什么?怎样读?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课外阅读还是一句空谈。

■ 读多少

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阶段不少于150万字。按最近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规定: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 读什么

以经典名著为主。读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阅历、情感熏陶、审美愉悦、道德感化、写作方法都是阅读一般的书籍无法相比的。至于具体选哪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著,注意老师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 怎样读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及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角。它兼感性的体验、感悟与理性的思辨、评论于一体,能全面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长篇名著作批注可采取整体式批注的形式,批注有以下内容:

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或故事?

2.书中令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说出书中你最喜欢的精彩片段,并说明理由。

3.交流书中你印象最深的人。

4.说说书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

5.读完这本书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6.你由这本书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

7.读后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善始者靡繁,克终者盖寡。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积累。勤学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日有所亏。当然,我们刚讲的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积累,但这里我主要讲书面的积累,简单说就是建立三个积累本。

■ 生活阅历记录本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积累生活阅历,使自己的阅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成熟。思想是写作的基础,不会思想就不会写作。

生活阅历来自哪里呢?“阅历”这两个字本身给我们道破了天机。“阅”,就是阅读,它告诉我们阅历来自读书;“历”,则是经历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阅历要在生活中积累。

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在记录所见所闻同时,还要能思考其背后的深刻问题。高一阶段尤其需要这样的博见多思,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 写作素材整合本

首先说素材的类型,它包括典型人物事迹、新闻时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词等。

怎样积累?第一,对这些材料,我们分门别类。第二,我们可以采取重新整合的方式,特别是典型人物事迹、新闻时事方面的素材,我们不能照搬下来,要尽量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把素材整合成句、成段。

整合成句模式:

一是“名人+名事”式,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展现,如“命运是项羽末路自刎乌江时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二是人物和相关诗句或名言警句相结合。也可分两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引用,表达为:名人+名言+意境(或名德)。如“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清幽与恬淡”。第二层次是化用,表达为:名人+名言化用,如“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思念使李清照人瘦比黄花”。

整合成段的形式:

一是N个名句(或N个名人名事)+意境(或其他)。

二是:名人+名言名事+议论。

这些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整合而成的素材作为写作的半成品收在笔记本中,写作时只要稍稍加工,整合就可以了。

■ 古诗必背摘抄本

高一阶段,精选高考必背古诗文,制订背诵计划。这也是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 来源:综合网络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