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句子的裁剪 ——诗是省略写作艺术

【省略】
其实省略不仅仅是诗中有所体现,古文言中也有大量的省略句,甚至于现代文中省略句也是极多的,
但由于诗受字数与句式的限制,所以省略在诗中是最常用的;
诗本就是省略写作艺术,便如中国书画中的留白,能够给大家更大的想象空间。以下用一些例诗,看看省略的一些用法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如果补上省略的词语,
则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所以)花溅泪,(因)恨别(所以)鸟惊心。(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家书抵万金。(我)白头搔更短,(已)浑欲不胜簪。”
诗中省去了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把它一一补上后,就有点类似散文的语言。
由此,也便从一个侧面明白“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差异。当然,这样的省略是最简单的,大家顺口读来,就也明了其意了。

这里的简单说的是这样的省略,在现代语言习惯中也是有大量存在的。再看下面的一首

早梅(南朝)谢燮xiè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对这首诗的旨意,有人是这样分析的:“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

说诗表达了“不甘人后”的思想,那是对的,但说“有怀才不遇之感”,那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原来诗的前后两联之间,省略了关联词语,现在把它误为了转折关系。

加上这些关联词,想来应该是这样的:
(之所以)迎春故早发,(并且)独自不疑寒。(是因为)畏落众花后,(导致)无人别意看。
然后大家看诗的本意应该是什么?原来本意在“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啊,或者如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的说;想来作者是想要早点成才,方可入仕。这两首省略的是一些关联词,读的人细细想来,还是可以明了其意的。 我们看下一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词,诗词异曲同工,所谓诗家语,在词中同样如此。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反映了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女子伤春之思。
这首词只是记叙词人与卷帘人的一番问答,但是词只写出卷帘人的答语,词人问什么被不着痕迹的省略了,为什么?因为有后面的回答,读者自然可以知道所问为何了,如果直接写一问一答,反而有赘述之嫌了对吧?在看下面一个例子,省略的也不少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也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一首。
松下问童子,(汝师何处去?)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中何所在?)云深不知处。
还有的诗句,通篇没有一个动词,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词巧妙地排列而成,这在写景抒情的诗作中,尤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连用了六个名词。
很明显,诗作中省去了大量的词语,如果不作省略,试试下面的写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月牙天边挂,雄鸡茅店唱。水流无声息,板桥有厚霜。行客匆匆过,足迹遍地上。
自然把这四句铺陈做八句,略有不当。但这儿只是作一个例子。这样写的话,诗句的语法结构是完整了,但是诗意却消失殆尽。
可见诗歌中的省略,不只是为了语言更精粹,也是为了形象更生动。
继续看一些相对比较令人费解的省略,这需要仔细的阅读。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唐)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读这首诗,会让人有点迷糊。从题目看,诗人好像有什么急事,从外地匆匆赶回位于“高冠潭口”的家中同行的弟弟也许暂时不在身边,他等不及了,于是写了这首诗留给弟弟,说明不辞而别的情由。所以,这首诗应当是诗人对弟弟的说辞。
但是,除了第一、二句,其余都看不出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而且家中农耕再忙,也犯不着和弟弟不辞而别。
第三、四句忽然冒出个“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杜陵叟”是谁?他为什么“怪我”?没头没脑的,不知所云。至于下面“独向溪上酌”四句又更是莫名其妙。“
“东溪忆汝处”中这个“汝”字好像是指他的弟弟,诗人是不是告诉“舍弟”,与他分别之后,自己会很孤独,没有人陪饮,也无人下棋,会经常想念他?但如此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觉得前言不搭后语。那么我们如果补上一些诗中省略的文字会如何呢: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并且)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为何怪我?是因为)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以至于)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想来这样大家会明了其意了吧,原来,后三联中写的是家书中提及的关于作者朋友。

以上用一些例子大致说了一些关于诗语精警中的省略,其实大多的省略在读前人诗的时候,大家都能明了其意,问题是在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的运用,个人以为,不妨在练笔的时候先刻意的去省略一些你觉得可以省略的文字。
因为对于古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表达习惯,而对于现代人而言,由于文字写作习惯的不同,大多是做不到不着痕迹的。但锻炼的多了,未必就不能摸到诗语的门槛。习惯都是养成的,写作习惯和语言习惯也是如此。

来源网络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