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佛教的饮食观念

饮食是我们生活的第一大事,不仅和整个时代环境有关,而且关系到我们的色身健康。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国家兵荒马乱的,别说吃好了,就连吃饱也成问题。那个时候,吃饭成了生存问题,吃饱是低级层次的需求。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缺吃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很方便。吃饱不成问题了还想吃好,讲究色、香、味俱全,没事下下馆子,换换口味。这个口味则是二级层次需求。 第三层次则追求养生,注重营养搭配,根据不同身体健康状况,年龄阶段,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国家运动员的饮食菜单,需要专业的营养师,根据科学的研究数据制定菜单,不同的人,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具体需要补充什么维生素,这都有一定的根据。
佛教的饮食观念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应该是以食为药、素食节食。食物的本质是药,这和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是一个道理。 古印度认为病有四百余种,可以用不同的饮食来调理。《摩诃僧祗律》记载:“若病比丘所应服药。酥油蜜石蜜生酥脂。如是病比丘听畜七日服。病应服药者。”即是说,火大之病用动物油脂治疗,热病用奶油治疗,水病用蜂蜜治疗。这说的是饮食能够调理疾病。 佛教的僧侣以茹素来给养身心,素食也是有讲究的。《十诵律》记载:“何等五种佉陀尼。一根食。二茎食。三叶食。四磨食。五果食。”即是说,植物的根、茎、叶、果以及磨成的粉都可以用来食用。佛教把这些食物称之为“药石”,有些是上午服用的,有的随时可以服用。通过服用这些“药石”,我们既能给养色身,又能防止病痛。同时,佛教还讲到“过午不食”,这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过午不食的好处有很多,包括: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易入禅定;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欲得解脱,食欲必然净化故;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佛教还提出饮食服务于修行的理念。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修行的助缘,而不好的饮食观念则会对修行造成巨大的障碍。比如,如果吃得太饱,就会伤到神,会伤到脾脏;太过于饥饿就会“伤胃”。佛教里讲到,饮食上面应该是“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过于饥饿。少食、节食不仅是简单地少吃一点,也是一场对生命本真的修行,当我们控制食欲时,也不自觉地控制了各种情绪和欲望。又如,若能受持八关斋戒,对坐禅修行都是有利的。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佛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财富,包括这些饮食方面的智慧,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像食物的药性、补泻、经络等等,还有一些地域的饮食特色,古人一代代传下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吃好了,身体才会好。过去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过去年代在饮食上和身体上,我们得承认和发达国家差一截。我们只有吃好了,把色身调理好,才能健康长寿,更好地生活。当然从佛法讲,身体的好坏也与前世的业报有关、与心态有关,不仅仅是饮食。 不可否认的是,饮食不善肯定会影响健康。而且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属于家庭的,属于社会的,身体好了,才能工作好,才可以用功修行,才能养家糊口,为社会做贡献。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