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传统体育养生

试析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

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炼内和炼外。古人十分注重炼内,也讲究

内外结合的练法。“内”,表层意思指人的内部。包括人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

经。古人通过内部“气”的修炼来获得养生长寿,开智增能的效应。从层次分,经过一

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的过程。这也跟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

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古人炼内和炼气除了所达到的普通的养生的功能外并追求达到最高

境界即是那天人互应,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实现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同步共频共振,

从而获取宇宙的能量来充实自身,以提高自身的能量和各方面机能,达到健康长寿,增

功增能的目的。炼“外”,即是通过那些武术、体操等形体的套路来达到周身筋骨的通

顺,血脉的畅通和肌肉、骨骼各方面的强化达到健身的目的。像最早的五禽戏等模仿动

物各种动作所编的套路以及到后来武术发展到的民间各门各派的各种套路等。

古代内功修炼的理论基础是跟古代各家学派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如精,气,神的修

炼与道家,医家,儒家的经脉理论,还有佛家,道家的丹田学说,以及和易学中的阴阳

,五行的学说等等。

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把

精、气、神看作是人体中最宝贵地东西,将其视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物质与功

能的总体,这三个的理论构成了古人修“内”的理论基础,所以要开启古人养生理论的

大门就要首先了解一下古人对于这三者的理解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精”:是指构成人体的各种精细微小的物质,是生命的根本。中医称“夫精者,生之

本也”。而且古人认为“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乃秉承于父母,是遗

传所决定的,与人的“元神”有密切的关系。而后天之精则与人的“识神”有密切的关

系。《灵柩?经脉篇》中说:“人如生,先成精,精成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

,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生。”这阐述了古人对人之形成的认识,也说明了在古人的意

识中人体各种元素的重要的程度。古人注重的是后天之精的修炼和补充,因为先天之精

为父母所赐而后天之精则是水谷之气与自然界在人体的“气化作用”而生成的。如《素

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输精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输精于

脉;脉气归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

,留于四脏,气归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

之精,它们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精气”。人

体的“神”(元神和识神)也是靠精气所维持,总之,古人的观点是精气乃人体生命活

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宇宙和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宇宙运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早

在战国初期,《庄子》就已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其后,《素问?六节脏象篇》

说:“气合而有形。”再后,《张子正蒙》则谓“人禀气而生”。这些论述都是古人用

来表明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气何以形成人体?明代的宋应星说:“气而化形。”表明

气有“化”的作用。且古人认为“精生气”说明气赖精以产生。精是气的物质基础,精

气又是“神”的来源,“气化精”,说明气又可以生精。气功通过“练津生精”,“积

气生精”及“炼气化精”等锻炼手段,促进了精和气的互相转化,从而更好地发挥“精

”和“气”地作用。

“气”可以分为狭义地气和广义地气。狭义的气是指呼吸之气,广义的气是人体的“真

气”,宇宙空间的气息。气功对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视的。真气是由所谓的“先天之气”

和“后天之气”互相作用而成的,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谓的先天之气就是人们

常说的“元气”,而后天之气是指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各学派和武术中都十分讲究气

的修炼和运用。

“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神”:是指人的精神与思维活动,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直接影响人体的内

在变化和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思维。广义的神指人体内在变化和

外在表现。古人认为,“神”是由“精”和“气”产生的。《素问?六节脏象大论篇》说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由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精液相成,神乃自生。《

平人绝谷篇》中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都表明“神”还得靠后天得营养猜能

得到生长,也说明神确是由精气所产生的。神乃维持人体生命的关键。如《淮南子?原道

训》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

篇》更是这样说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古人认为神对于人的关键作用。古人

认为“神”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的智慧和健康,而神又来自于精和气,所以内功的修

炼就是通过练气、补精来增加“神”的数量,提高“神”的质量。

三者的关系: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

联系,互相作用,相互转化。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而精于气则是神的活

动在体内的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消耗了精,就会亏损了气,而好散了气也会损耗精。

这种关系反过来时也可以成立。《太平经?四行本末诀》中说:“神者,乘气而行,故人

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可见

古人之气,神都不能单独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

对于精,气,神对于人的作用,影响的辨正,转化关系。

弄清了精、气、神的含义及其相互的联系后在具体的修炼过程中还牵扯到道家、医家、

儒家所讲的奇经八脉,上、中、下丹田的理论。炼气的时候讲究行气于周身,通过用意

引气打通经脉及大小周天而达到。丹田乃是精、气修炼、储存之场所。下丹田为藏精之

府,是炼精化气之所,中丹田为藏气之府,是炼气化神之地。上丹田则为藏神之所,是

炼神还虚之舍。可见在气地修炼时丹田的重要性。而丹田又是由奇经八脉所连,真气在

其中升、降、开、阖。

在修炼的过程中,讲究意,气,行(力)的结合也就是武术里常说的内三合,即意与气

合,气与行合,行与力合。在外练时讲究“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外三合

。并讲究内外结合,所以外炼时也要有“神”,此神即识神,即有意识的神。有意识的

神才能直接指挥外在的“行”,才能“行、神兼备”,这样就把内外修炼的理论联系了

起来,以内养外,又通过外的锻炼和外部能量的获取来充盈内部,达到内外兼修,共同

进步的目的。

另外古人在修练时也依据阴阳学说,强调动静结合,阴阳互化,在外练时讲刚柔相济,

动静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中也吸收了运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根据五种

元素的特性和各自的特点进行各种动作,有柔,有弹,有含蓄、稳定也有升腾、爆发,

更有棉中裹铁和沾练随化等诸多变化。

自此可以分析出古人进行养生修炼时的诸多理论依据,各种功法、拳术、体操通过长期

的修炼,都可以达到加强人体的自我调整,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各元素之间如出现太过或不及均将导致生理失衡。而中国人依据自己创造的阴阳学说

,经脉理论以及“气”的运用使某些偏离正常的系统逐步恢复相对平衡,并依靠这种平

衡的状态来达到益寿延年的养生的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及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民族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古人

按照自然法则,对自身的精、气、神和身体外部进行全面的锻炼,用以增强人体抗御疾

病的能力,延长寿命,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并对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

献。近年来,群众性的武术,气功,练功,太极拳,健身操等热潮在全国广泛蓬勃的兴

起,健身,养生事业在我国已呈现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我们以此为终身事业的人

更应该继往开来,更好来认识、继承并努力发扬这中华特有的文化遗产,以强健国人之

身体从而使自己的国家、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

以武会友以德服人

强身健体振精武魂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