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比喻的构成要素探底

比喻的构成要素探底

摘要:比喻由四个要素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本体和喻体是比喻的物质要素;比喻词是比喻的结构要素;相似点是比喻的意义要素。这四个要素只有隐与现的区别,而没有存与否的疑问。在比喻句中,要素出现趆多,比喻的意思就趆容易理解,但想像空间也就趆小;要素出现趆少,理解难度趆大,但想像空间就趆大。根据四要素的隐现情况,比喻可以分为直喻、明喻、暗喻、借喻、潜喻五种喻式。人们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比喻辞格有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和妙趣横生的魅力。

关键词: 比喻 四要素 辩证 作用 隐与现 五种喻式

正文:

比喻虽说是“研究得最多最为深入 ,成果最多”〔1〕的一种修辞方法,但是,比喻是由哪几个要素构成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也还没有在学术界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比喻的要素,恰如同蒙在美丽新娘头上的一层面纱,正等待着一只大手将其撩开。本人不揣笔力,拟就此一探究竟,希望能为比喻的研究和修辞学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比喻要素说种种

比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学术界历来争论不断,莫终一是。就笔者所见,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1.三要素说①。修辞学界一般是认为,比喻是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要素构成的,被称为传统的三要素。

2.三要素说②。《辞海》“比喻”条:“比喻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即本体、喻体、相似点。

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比喻的三要素应是‘本体’、‘喻体’和‘相似点’”。〔2〕

3.四要素说①。苏恒《略论比喻的新颖性机制》:“比喻的深层结构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相同点、相异点。”“比喻的表层结构也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3〕

4.四要素说②。聂焱《比喻四要素》:“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相似点和喻词。”〔4〕

5.五要素说。《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我们认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5〕

6.六要素说①。杨立见《比喻为什么千姿百态》:“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比喻,只要比喻关系能够成立,就一定要具备这些要素组成的结构:①本体 ② 喻体 ③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词) ④本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 ⑤本体自身的特征 ⑥喻体自身的特征” 〔6〕

7.六要素说②。孙光贵《论比喻的重新分类》:“构成比喻有六个要素:本体,喻体,本体和喻体的相异性,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这六个要素是每一个比喻都非具备不可的,不具备就构不成比喻,只不过有隐或现的区别。这就是比喻的实质。”〔7〕

上述观点,各具道理。我们对这些观点的提出者表示敬意。

二、比喻要素之辩证

在确定比喻的要素之前,首先要弄清“比喻”和“要素”的概念。什么是比喻呢?历来说法不一,选举几例如下。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8〕《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比喻”条:“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现代汉语修辞》:“比喻,就是通过联想,使人们从一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去感受、认识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从而便于理解。”

丁小娟《艺术化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阐释语与辞格的关系探微》:比喻是“用与本体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本体的特征或作用,这种辞格叫比喻。”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体是指被描写或说明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的事物,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的词语是喻词,此外,能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最关键的要素是二者之间的相似点。〔9〕

以上几种诠释,表述虽然不一,但大致意思相同,都揭示出了比喻的基本特征。笔者据此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给比喻定义如下:比,就是打比方,喻,就是使明白。比喻就是通过对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着相似点的乙事物的联想描写,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甲事物的辞格。其中甲事物是指思想的对象,称为本体;乙事物指联想到的另外的事物,称为喻体。

什么是要素呢?《辞海》中说“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们在构成事物的过程中,各自都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弄清以上两点,就具备了确定比喻要素的基础和依据。但在确定比喻要素时,笔者认为,还应当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尊重传统,二是尊重实际,三是尊重多数,四是尊重科学。据此辩证如下:

前文七说,总计提出的要素大体有: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相同点,相异点,延体,本体自身的特征,喻体自身的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等十二种。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关于本体和喻体。前文七种观点,无一例外地都将本体和喻体列在比喻要素之首,说明大家在这两个要素上早已达成共识,多年来,中小学教材一直以此为依据,它几乎已为全社会所接受、熟知和认可,而我们对比喻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所以,根据上述原则将其列入比喻的构成要素自不必再议。

2、关于“比喻词”(简称喻词)。 七种观点中有四种(包括传统三要素)认为“比喻词”是比喻的要素。两种认为“比喻词”不是比喻的要素:第2种认为“从分类理论上看,‘喻词’与‘本体’ ‘喻体’‘ 喻解’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划分出来的;……‘喻词’也不是构成比喻必不可少的要素。……喻词只不过是一种与比喻内容不直接相干的外在形式标志罢了。”(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10〕;第7种认为“比喻词在各类比喻中既然可有可无,又可互相代替,所以把它作为比喻的一个要素是错误的”。( 孙光贵《论比喻的重新分类》,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7〕这种“不是构成比喻必不可少的要素”与“可有可无”的说法,笔者实不敢苟同。所谓“不是”“必不可少”和“可有可无”,其实只是喻词有时出现,有时没有出现而已,无论出现不出现,比喻词在构成比喻的过程中都是起着实际作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比喻词”是表层结构的要素,而不是深层结构的要素。笔者以为,“表层结构的要素”固然正确,但即使是形成比喻的初始阶段,作者也已在潜意识中思考着使用怎样的比喻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了。因此,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比喻词”应当是构成比喻的要素。

然而,尊重不等于盲从。笔者在认为“比喻词”是比喻要素的同时,却还有着自己另外的见解。“比喻词”的提法虽然一直被大家沿用,但却很少见到有人对其内涵作出科学的阐释,当问到什么是“比喻词”时,一般多用举例来回答:比喻词有明喻比喻词和暗喻比喻词之分,明喻比喻词有“好象”、“仿佛”……等,暗喻比喻词有“是”、“成了”……等;或者回答曰“表示‘相似’的词语”。在千姿百态的比喻的现象面前,这样的解释有时实在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比如,“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花的海洋”、“人比黄花瘦”、“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峻青《秋色赋》)、“生活可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蒋子龙《祝你们幸福》)等等,传统的“比喻词”根本解释不了这些现象。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传统“比喻词”的含盖面太窄,无法统摄复杂的比喻现象;二是用“比喻词”的不同来给比喻分类的做法欠科学,因而给大家带来许多的疑惑也就不足为奇。笔者在《比喻分类新思考》〔11〕(《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第6期)一文中曾提出应以“连接词”的概念取代“比喻词”的概念,可以说使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但如果考虑到尊重传统提法和照顾大家的情绪,必得沿用“比喻词”这一概念的话,我们只好借旧瓶装新药——重新规定“比喻词”的内涵了。什么是“比喻词”呢?“比喻词就是在比喻句中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既包含传统的明喻比喻词和暗喻比喻词,也包含其它在比喻句中出现的对本体和喻体起着联结作用的词。(下文中“比喻词”将以此义出现)

3、关于“相似点”(又称类似点、共同点、相似性)。前文所列七种观点,除第一种没有把相似点列入外,其余有六种观点都肯定地认为相似点是比喻的构成要素(第6、7种表述上略有差异)。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种深化。因而应当确立其“要素”地位。

4、关于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中提出的其它几个要素:如延体、本体自身的特征、喻体自身的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本体和喻体的相异性等等,一方面太过繁琐,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并不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有把充当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的条件误当成比喻的要素之嫌,也不符合“要素”的本质特征。所以笔者以为不应、也不必将其列为比喻的要素。

三、比喻要素之作用

第一,“本体”和“喻体”是构成比喻的“物质要素”。

在比喻的四要素中,本体是构成比喻的第一大要素,它是思想的对象,是构成比喻的基础。没有本体,则比喻就成了无本之木。喻体是构成比喻的第二大要素,是与本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着相似点的另外的事物,没有它则无法成“比”,更难得“喻”?因此,我们认为本体和喻体都是构成比喻不可或缺的“物质要素”,网络教材中称之为“两大基本要素”。〔12〕

第二,“比喻词”是构成比喻的“结构要素”。

在比喻的书面运用中,“喻词”这个要素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它只有隐与现的区别,而没有存与否的疑问。假如只有本体和喻体,而没有喻词,那么,就根本无法构成比喻,只有用“喻词”把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完成比喻。喻词如同水泥和沙子,在构建比喻辞格时起着一个粘合剂的作用,没有它,本体和喻体只能作为单个的事物存在。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比喻的“结构要素”。

1、含有比喻词的喻句是比喻辞格的最常见形态。

如:面 如 桃花。——本体+喻词+喻体

他的心 像 大海一样 广阔。——本体+喻词+喻体+相似点

2、未出现喻词的喻句也要借助喻词来理解

比如: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 延安就在这里(暗喻)——喻体+本体

单从字面看,这只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排列在一起,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很显然作者用的是一个比喻的修辞方法,而要真正理解这个比喻句的意思,就必须借助对其相似点的联想并用“像、是”之类的比喻词将其联结起来,才能表达出孕育新中国诞生的“延安”就像 “母亲”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为喻词在这个喻句中没有出现,就认定“喻词”不是构成比喻的要素,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这个喻句中也没有出现一个孕育新中国、一个孕育新生儿的“相似点”,难道“相似点”也不是比喻的构成要素吗?

再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贪婪残暴的剥削阶级像毒蛇猛兽一样。

难道能因为这个喻句中只有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就否认“本体”是比喻的要素吗?

再如:山,刺破青天名锷未残——山,像一把利剑(尖锐的器物)刺破物体一样刺破了青天。

难道能因为这个喻句中只有本体而没有出现喻体,就否认“喻体”是比喻的要素吗?

事实上,所有的喻句都可以借助喻词还原成比喻的本形。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程度,笔者认为比喻词可以分为五级,由低向高分别是:

①、不像,不是,不及……

②、象,似,犹如,仿佛,象是,如同,似的……

③、变成,成为,变为,成了……

④、是,就是……

⑤、的……

无论这些比喻词在比喻句中是否出现,它们在作者构思或读者理解比喻句的过程中都是实际存在的,不能因为它没有出现就否认它的实际存在和价值作用。

3、真、假比喻词。

上文说明了不出现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不是比喻句,下面再来说说出现所谓的“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下列例句,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相比。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③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表示想象。
④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表示举例的引词。

怎么认识这种现象呢?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比喻词”。比喻词就是用在比喻句中,对本体和喻体起着联结作用、标明二者关系的词。“比喻词”首先是一个“词”,而“词”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只有用在比喻句中时,它才具有“比喻词”的功能,是“真比喻词”;而一旦用在非比喻句中,则它就成了和“像、是”等比喻词书写形式完全相同的“假比喻词”,以上各例都非比喻句,所以句中那些所谓的“比喻词”其实都不能叫“比喻词”。这正如称作本体的事物在比喻句中作了“本体”,而在别处则不叫“本体”一样。因此我们说,出现所谓“比喻词”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但比喻句一定含有(现或隐) “比喻词”这个要素。

第三,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意义要素”。

“相似点”的发现和提出,使我们对比喻辞格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全面,它既是作者在构思比喻时,由本体联想到喻体的基础,也是读者在理解比喻时,由喻体联想到本体的纽带。相似点是本体和喻体相匹配的核心因素,如果没有相似点,比喻就难以形成。因此,我们称之为比喻的“意义要素”或“实质要素”。

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是复杂的,因而对其相似点的联想也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一点相似的,有多点相似的;有形似的,有神似的;有主观相似的,有客观相似的……等等。调动读者对相似点的联想和想像,正是比喻的魅力所在。

四、比喻要素之隐现

比喻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但这四个要素不一定在一个比喻句中全部出现。根据四要素的隐现情况,我们把比喻分为五种喻式:

1、本体+喻词+喻体+相似点(直喻)

例:“他 确乎有点像 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2、本体+喻词+喻体(明喻)

例:面 如 桃花。

3、本体+喻体(暗喻)

例:“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4、喻体(借喻)

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5、本体(潜喻)

例:“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上列第1种喻式中,四个要素全部出现,是完全型喻式。第2种喻式中,出现了“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要素,是基本型喻式。第3、4、5种喻式中,或出现两个要素,或出现一个要素,是简缩型喻式。

在一个喻句中,比喻要素出现得趆多,理解起来就趆具体、趆容易,给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也就趆小;比喻要素出现得趆少,理解起来就趆模糊、趆不确定,但给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就趆大。含有三个要素的明喻为什么能成为基本型喻式而受到大家的广泛喜爱和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兼备了完全型喻式和简缩型喻式的优点。

当三个要素还不足以让读者领会比喻的意思,或领会中还存在一定想像障碍时,就只好使用完全型喻式了。例如:“扑的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就眼眶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也做了一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水浒传》)在这个比喻中,本体鼻子“鲜血迸流”与喻体“酱油铺”中调料在味觉上的相似点是咸,酸,辣;本体“乌珠迸出”与喻体“彩帛铺”在视觉上的相似点是红,黑,紫;本体“太阳上一拳”的感觉与喻体“全堂水陆道场”在听觉上的相似点是磬,钹,铙等各种声响。如果不把这些相似点写出来,恐怕多数读者都很难理解,因而也就会使其大为逊色。

总结本文观点,笔者认为:比喻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它们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其中本体和喻体是比喻的物质要素;比喻词是比喻的结构要素;相似点是比喻的意义要素。这四个要素只有隐与现的区别,而没有存与否的疑问。在比喻句中,比喻的要素出现趆多,比喻的意思就趆容易理解,但给读者的想像空间也就趆小;比喻的要素出现趆少,理解起来就趆模糊,但给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就趆大。根据四要素的隐现情况,比喻可以分为五种喻式。其常见喻式是:本体+喻词+喻体。在比喻实践中,由于人们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喻辞格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和妙趣横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比喻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2〕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

〔3〕苏恒《略论比喻的新颖性机制》()

〔4〕聂焱《比喻四要素》(《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01期 )

〔5〕《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6〕杨立见《比喻为什么千姿百态》( 2007-07-19 )

〔7〕孙光贵《论比喻的重新分类》(《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9〕丁小娟《艺术化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阐释语与辞格的关系探微》:

〔10〕(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

〔11〕《比喻分类新思考》〔10〕(《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第6期

〔12〕《现代汉语》—网络教材第五章 修辞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