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高考散文阅读构思特点题型专练

【考点解析】

选材是就用什么材料而言,组材是就材料的运用而言;前者侧重于“写什么”,后者侧重于“怎么写”。

选材往往思考材料有何独特性,选材的不同角度,有何作用;组材往往考虑通过什么线索和结构来组织材料。

选材要求典型、新颖、贴切;组材注重线索安排、行文思路、写作顺序、写作详略、构思技巧等。

附录:散文构思技巧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接显示中心,“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地”。

1、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

2、总领全文;

3、总起下文;

4、行文不蔓不枝,干脆利落(文脉清晰)

卒章显志: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

1、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

2、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3、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意。

过渡: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1、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

2、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题文照应:文章题目与正文照应

1、紧扣中心写作,不蔓不枝,行文紧凑集中;

2、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1、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2、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呼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1、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2、构思精巧,行文缜密;

3、结构圆合严密

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1、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2、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

3、结构圆合严密

起承转合:文章基本结构方式,即开头、展开、转折、结尾,

1、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2、章法井然,结构清晰;

3、环环相扣,结构连贯;

4、接应自然,结构严密

【典型例题】

纸上核桃

郑晓红

①最初对核桃的认知,是从纸上得来的。

②《拇指姑娘》是我小时最中意的一本彩色小人书。一个善良温柔的女人修整好一枚光滑闪亮的胡桃壳儿,用蓝色的紫罗兰花瓣当床垫,用玫瑰花瓣做被子,让小小的拇指姑娘,每晚都在如水月光中睡在摇篮一样舒适漂亮的胡桃壳里。这张舟一样荡荡悠悠的胡桃小床,从小孩儿无限扩张变幻的小念头里荡出去,它旋转着升空,在风中起伏,在云朵里钻进钻出,触碰太阳的火焰,抚摸月光的冰凉……

③当父亲把从宁州大原上捎来的核桃放在我面前时,我有点发怔,深感失望,不愿相认。真正的核桃并不是两头尖尖,也没有闪闪发光,核桃壳里面迷宫一样的隔断那么粗糙,即使铺十层紫罗兰花瓣,也不可能让娇嫩柔弱的小美人儿舒舒服服睡在里面,何况,我不是还要乘着它云游天外吗?它怎能长成这样!小女孩的白日梦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核桃树姗姗来迟。

④胡桃就是核桃。它的原名意味着它庞大的根系原本伸展在异域的土地上。《名医别录》上如是记载:“此果出自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古时的羌胡分布在现今的东欧、南亚、新疆、甘南一带,也就是说,宁州大原并非核桃的故土,而是异乡。胡桃远离故土,唯有“胡桃”这个名字维系着一棵树对故土的渴慕,可是,它连一个名字也无力保有。公元319年,西晋大将军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成了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入塞的羯族人。他登基做皇帝后,对国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是制定一条法令: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如此以来,“胡桃”便名姓不保,世人因其长得跟桃核非常相似,于是将“桃核”二字颠而倒之,成为“核桃”。

⑤生长在宁州土地上的果木树种里,核桃树的体型是最雄壮的,叶片也是最阔大的。它的躯干里似乎注入了匈奴人强悍健壮的血液,主干雄壮,侧枝粗大,细枝有力,它们向四周伸展,完全彻底地打开身体。它的叶子安然张开,缓慢地调整角度,寻找从繁叶缝隙中漏下来的阳光。每片叶子上都印上了光斑,它们在风中翻动起来,让那些光斑成为嘴巴,似乎在齐声发出沉默的呼喊。在异乡的土地上,它们万众一心地活着。

⑥还和其他果木不同的是,核桃树天生就带着雄性气度,不屑于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甚至,它都不屑于开出美丽的花。核桃花,那也能算得上是花吗?绿色的花纽密匝匝抱紧花柱,呈长条形的花絮从枝干上搭垂下来,一条一条的在空中摆动,像跟核桃树没有关系似的。那些絮状的花若是落在你手上,那蓬松的弹性让它似乎动起来了一般,那突如其来的生命气息会吓你一大跳。

⑦它的果实未长成时,像患了孤独症的星星孩子,蜷缩在黑暗中,将自己层层包裹。青色外壳是苦涩的,淡褐色内壳是坚硬的,里面,还穿了一层棕色外套。它蜷得紧得不能再紧,一缩再缩,自虐到了极致,将自己蜷成沟壑纵横的模样来。要成熟了,它将自己打磨得稍稍坚强了些,一夜之间,青色的外超然客公众号壳裂开了,但它不肯跳出来,对外面的世界,它心有余悸。人们举着杆子敲过来,哗,它们颤抖着,哗,它们掉下来。要食用它们了,两只核桃放在一起一捏,啪,碎裂的声音惊心动魄。

⑧呵呵,我这样描述,让这雄性的果实简直成了一出人间悲剧里的角儿。但在诗人艾青眼里,它可不是这样,他写道——一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也像是黄杨木雕刻/玲珑透剔、变化无穷/不知是天和地的对话/还是风雨雷电的檄文。

⑨这样的诗句真让我服气,这才称得上核桃,这来自西域的、流淌着匈奴游牧民族血液的雄性果实。当我自顾自的为核桃流落异乡、更名改姓的命运扼腕叫屈时,一棵核桃树、两棵核桃树、成群成片的核桃树安稳地立在宁州大原上。看上去,它们泰然、大气而从容。

⑩宁州的大原很大,很大的大原上已经长了很多棵核桃树,但属于我家的,只有一棵。那棵核桃树是父亲用两节松木换来的,长在宁州西原西沟村我家祖上老庄子的大门口。那棵树大约已经活了好多年,伸进院子的树枝把两间箍窑顶都罩完了。

⑾父亲从退休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归宿感。他离开林区,回到老家,将废弃的老庄子重新收拾起来,在他的领地里用心栽下小树苗,用他那些年积攒的失去生命的木料交换活着的树木,他还将一片人家废置不用的坚硬光滑的打麦场变成了一块肥沃的菜地……他回到自己的老家,却像奔往异乡,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夫,一点一点地积聚自己的江山。在他的领土上,最气派最让他感到笃定踏实的东西,就是那棵覆盖了半个院子的核桃树。

⑿他说,那是绵绵核桃。

⒀他说,格格核桃是要砸着吃的,绵绵核桃一捏核桃仁就自己掉出来了。

⒁他说,小时候家里的绵绵核桃都是卖钱和待客用的,娃娃只能吃上格格核桃,得用针挑着吃。

⒂说这些话的时候,父亲在核桃树下走来走去,步子踏得笃定、踏实、满足。

⒃对核桃树来说,扎根处即是故乡。对父亲来说,有了一棵核桃树,就找到了故乡啊!

10.本文围绕“核桃”进行构思,独特巧妙,结合全文加以赏析。(4分)

【试题解析】:关于文章的构思主要是从“选材”和“组材”两个角度来考虑。选材主要是分析材料特点、材料角度、材料作用。选材要求多角度,多层面,达到“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从而深刻揭示主题;组材主要是分析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安排的,比如是否有一串穿珠的线索贯穿,行文思路怎么展开,材料叙述顺序及详略如何,有哪些构思技巧运用。本文围绕“核桃”来选材、组材,围绕“核桃”展开行文思路,先写核桃,再写父亲,由物及人,选材广泛,形散神聚,深刻揭示主题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认识的由浅入深。

【答案】:本文选材、组材都围绕“核桃”来展开。先从纸上得来的对核桃的认知写起,抒写核桃虽远离故土,更名改性,却用顽强的生命力,泰然大气扎根他乡。接着写出核桃和父亲的联系(由物及人),父亲通过栽种核桃树,收获核桃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对核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而引发了当生命失去归宿的时候应有怎样人生态度的思考。这种构思,新巧独特,耐人寻味。

【巩固练习】

教授与烟斗

吴小如

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的烟叶香味,而不觉得烟雾呛人。

⑤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永不离口的。1971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超然客公众号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肯拿开烟斗。”

⑥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⑦朱德熙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⑧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10.第④到⑦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点(4分)

【答案】

(4分)

(1)注重以典型材料来表现各位先生的个性,(选材典型性/个性化,1分),如吴先生吸烟的特点是“烟斗常不离手”,王先生的特点是“烟斗永不离口”,朱先生的特点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1分,举任意一例即可)

(2)选材注重细节的趣味性(1分),如王先生擦脸时,“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肯拿开烟斗”,这些材料都让人忍俊不禁,觉出三位先生如在目前,可亲可近。(1分)

【评分说明】:能提炼选材的特点,2分,概述材料内容进行分析,2分。举例不必全面。

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

①那是十几年前,我二十岁,一个学生网站组织一场慈善球赛,我和几个球友应邀参加,他们也都是上海高中各校队的优秀球员。而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学生。我们是上海高中名校联队,我们去的时候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手下留情,毕竟人家是儿童。我们匆匆成军,彼此都记不得名字,决定各喊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戈,静安巴乔……上半场结束,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一次。对,没错,我只触球一次。上半场二十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二十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我们的进球数为零,传球成功不到一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溜;后来这场比赛甚至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臭球,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都能赢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虐成狗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职业生涯。中国赛车有两大历史最悠久的顶级职业联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CTCC),我获得过两次CTCC年度车手总冠军,五次CRC年度车手总冠军。我参加职业赛车的十四年,一共获得七次年度车手总冠军,五次年度车手亚军。如果某天,外星人入侵,每个国家必须选出最强的两个车手去抵御外星人(假设外星人就喜欢边开车边搞事),大家记得一定要选我,不要被我其他工作所迷惑了,误以为我是参加明星组娱乐赛的。相信我一定能替大家把外星人赶出中国,这是我的骄傲。但为此我也经常遇到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和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有些司机师傅认得我,常对我说他们去参加比赛的话,应该成绩也不错,不输于我,因为他们在街上开了几十年,红灯起步抢位钻缝也经常力压百万级豪车。说着说着,司机师傅情不自禁就开始飙了起来,我吓成了皮皮虾,司机就大笑着说:小兄弟,你职业赛车手这个胆子不行嘛,哈哈哈哈……司机们普遍有一颗想虐我的心,导致我现在基本上参加任何活动都自己带驾驶员或者索性自己开车。除此以外,通过私信和朋友委托,直接向我下战书的也不少。

③我从来不曾和民间高手正面过招,因为这不是一个次元的事情。赛车和打乒乓不一样,它有一定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可能有人要笑话我,你怕是输不起吧,我只能告诉你,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我做过多次的赛车驾照培训班的主教官,遇到过不少有趣的学生。我能感受到他们有着非常高的心气,家境也不错,有一定的驾驶基础,开着超级跑车或改装车来学赛车执照。他们在学理论课时已经跃跃欲试,对教官讲述的内容也有不耐烦。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时常透露自己开车很快,是他们全镇之光等等;我还遇到过直接站起来说“我从来没遇到过对手”的学生。一般我们都是很保护学员的这种自信,因为反正他们的自信心会在未来几天里被摧毁,从他们坐上助理教练开的车过第一个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一开始抱着砸场的目的,中途却变成了小白兔;当然也有人后来在职业赛车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那是因为他们不但拥有敢于挑战的心,也拥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最关键的是,他们之后无一不都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从新手赛开始,一步步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车手。

④我也有挑战其他行业世界冠军的经历。经历了那场被小学生团灭的球赛以后,我觉得,可能我更适合一个人的运动吧,比如打台球。于是我打了很多年的台球,球技日益成熟,身边能和我抗衡的人越来越少。我潇洒的出杆,奇妙的走位,折服了身边的朋友,一个球馆老板叫我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就在前几天,我去和潘晓婷打球。我想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

⑤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11.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6分)

【答案】

(6分):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选材,第一个角度是年少时作为业余选

手组队挑战专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第二个角度是作为专业领域成功者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者无知无畏的浅薄,第三个角度是心智成熟后有备而战,以业余高手的身份单挑世界冠军仍惨遭失败。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尊敬和敬畏。

载将烟雨过西湖

陈富强

①在湖畔,找一处有石桌、石椅的廊檐下坐了,与茶楼掌柜的招呼了,便会有着中式小衫的茶艺小姐款步而来。曲径上枯叶花瓣撒了一地,枝繁叶茂的樟树在风中从容地摇曳,长发细腰的茶艺小姐托着茶盘柳样地穿过回廊,飘到眼前,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她将盖碗茶朝桌上搁了,掀了盖,拎起茶壶,壶嘴对准茶碗,手腕往前一倾,就有水流如注,茶叶已在碗里跳起来,舞起来,绿色的叶儿如袍,在水中缓缓地舒展。

②端起茶碗,茶香缕缕,轻啜一口,满口含香,这是西湖水泡的龙井茶,只有在湖畔,在柳丝狂舞,绿草萋迷的回廊里,才可以静心静脑。好茶好水好景色,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若有雨,山也迷濛,水也迷濛,人也朦胧,梦一样的飘渺。这一刻,心在水里自由地游荡。

③说下雨,就真的下了。春天的西湖总是这样的恼煞人,我却笑看雨中的游人双手捂头,叫着,骂着,往浓荫下跑,朝屋檐下躲。也有浪漫的,相携着一路走来,雨水冲洗着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冲不掉一脸的灿烂。再去看湖面,撒满了涟漪、旋涡,数也数不清,圆圆的,好像女子脸上的酒涡,抹也抹不去,是不是有美女无数在湖中笑?惹恼了岸上的女子,不然,她的眉怎么就弯了起来?

④当年苏东坡酒后上了望湖楼,下着雨,醉醺醺地,留下了百读不厌的诗篇。诗中有“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如珍珠,蹦跳着跃进了小船,划船的船娘笑得弯下了腰。苏东坡挥毫的时侯,两旁笔墨侍候的必定是美丽的女子,宋朝的女子望穿秋水,看不看得见湖里的草鱼快乐超然客公众号地游来游去?

⑤雨从檐上往下流,织成的帘子把我与湖面隔在了两边,我的心在湖里,我的双眼盯着雨帘,于是,我看到了雨帘是竖琴上的弦,宋朝女子的纤手在一千年前拨动了琴弦,我的耳边响起清越的丝竹,这是飘过了千年的音乐,依然好听,琴声里的柳枝绿了,桃花红了,女子的幔幕香车上路了。一路行去,如蝶翻翩,杨柳叶子,李花瓣儿落满了车顶,帘儿掀起,露出一张如画姿容,远看若生花白玉,近视如含笑芙蓉,整个儿沉鱼落雁,怎么看也看不够的红粉佳人。看呆了的行人忽见美人开颜一笑,吟出一诗,“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原来是色貌绝伦的钱塘苏小小。

⑥香车行至白堤,忽见一英俊少年骑青骢马从断桥方向缓缓而来,山光水色之间,一个郎才,一个女貌,为后人留下了一见钟情,不恋富贵觅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传奇。

⑦西泠桥畔人流不息,如此山水陪伴一位妓家女子,何故?我想这与苏小小对个体生命高度重视的思想不无关系。

⑧雨丝依旧若琴弦,是谁在小小墓前歌吟?“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菌,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是李贺。这样凄艳的诗词,我还能在古典的书籍中找到很多,此刻,我独坐湖畔听雨,从前的故事穿云破雾,在我眼前的湖面上溅起数不清的水花,这些古典的花朵,在竖琴的奏鸣中缓缓开放。

⑨茶凉了,我转过头去,沏茶的女子双手托腮,伏在柜台上望着湖上的水花……

⑩雨越下越大了,湖面上已看不见圆圆的涟漪,从廊檐垂下的雨线变成急速的水柱,冲在地上发出“哗哗”的声音。天色渐渐黯淡下来,堤上的灯渐次亮起,在雨中,一盏,又一盏,一直伸向浓荫的深处。雨声在我的耳边响成一片,急管繁弦,架子鼓般,弥漫了整个湖区。茶馆已经打烊,撑伞的女子已经回家,只有红灯笼亮了,在风中慢慢地摇曳。我坐在石桌旁,已经没有了盖碗茶,西泠桥畔的凉亭和墓碑在雨中无言而歌,歌唱的是西湖的雨。千年的往事成为一座亭子,一块墓碑。成为一座美丽的桥。成为手中一杯渐凉的茶,一阵风中的雨。

⑪夜静雨止,我离开回廊,循着一地灯光踏上回家的路。夜色遮住了一切,只有灯光,在岸上,在水中。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低头看时,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

简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4分)

【答案】:

本文以雨为线索贯穿全文,描写了烟雨笼罩在的西湖美景,同时将西湖看作一条船,承载着自然的风雨,也承载着历史的风雨,由此展开了对苏东坡、苏小小、李贺等历史人物的联想,将西湖美景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在烟雨冲洗中暂离尘嚣的宁静安逸的心境,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赛里木湖果子沟

汪曾祺

①乌鲁木齐人交口称道赛里木湖、果子沟。他们说赛里木湖水很蓝;果子沟要是春天去,满山都是野苹果花。我们从乌鲁木齐往伊犁,一路上就期待着看看这两个地方。

②车出芦草沟,迎面的天色沉了下来,前面已经在下雨。到赛里木湖,雨下得正大。

③赛里木湖的水不是蓝的呀。我们看到的湖水是铁灰色的。风雨交加,湖里浪很大。灰黑色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这不像是湖,像是海。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海。没有船,没有飞鸟。赛里木湖使人觉得很神秘,甚至恐怖。赛里木湖是超人性的。它没有人的气息。

④湖边很冷,不可久留。

⑤林则徐一八四二年(距今整一百四十年)十一月五日,曾过赛里木湖。林则徐日记云:“土人云:海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其水亦不可饮,饮则手足疲软,谅是雪水性寒故耳。”林则徐是了解赛里木湖的性格的。

⑥到伊犁,和伊犁的同志谈起我们见到的赛里木湖,他们都有些惊讶,说:“真还很少有人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湖。

⑦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⑧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⑨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重过果子沟。果子沟不是来时那样了。草、树、山,都有点发干,没有了那点灵气。我不复再觉得这是一个仙境了。旅游,也要碰运气。我们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雨后看果子沟,皆可遇而不可求。

⑩汽车转过一个山头,一车的人都叫了起来:“哈!”赛里木湖,真蓝!好像赛里木湖故意设置了一个山头,挡住人的视线。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

⑪真蓝!下车待了一会,我心里一直惊呼着:真蓝!

⑫我见过不少蓝色的水。“春水碧于蓝”的西湖还有最近看过的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赛里木湖这样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⑬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二十分钟,我心里一直重着这一句:真蓝。远看,像一湖纯蓝墨水。

⑭赛里木湖完竟美不美?我简直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真蓝。我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蓝。

⑮为什么会这样蓝?有人说是因为水太深。据说赛里木湖水深至九十公尺。赛里木湖海拔二千零七十三公尺,水深九十公尺,真是不可思议。

⑯“赛里木”是突厥语,意思是祝福、平安。突厥的旅人到了这里,都要对着湖水,说一声:

⑰“赛里木!”

⑱为什么要说一声“赛里木!”是出于欣喜,还是出于敬畏?

⑲赛里木湖是神秘的。

10.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简析。(4分)

【答案】

(4分)本文以游程为线索描述了往返两次所见在不同天气情形中赛里木湖和果子沟呈现的不同景色特点,从而巧妙充分地表现了两处景色的神奇变化和神秘性质。(2分)前后对比,自然无痕。选材精当,详略分明。(1分)内容安排,自然流转。全文结构,浑然天成。(1分)

识小难

池莉

①前天傍晚,天空静穆,晚霞明丽,西天已然跃出一颗耀眼的寒星,我喜欢在这样的时刻外出散步,便迎着那颗星星走去,悠然淡然。半路遇上了一位男邻居,推着一辆婴儿车,也是悠然淡然,嘴角带了平常没有的生动笑意。这笑意引得我停留下来,俯身去看婴儿车里面的婴儿,原来是这邻居得了第一个孙子。我一看,人就傻了。

②一个婴儿,在天地之间,端然大方地熟睡着,皮肤如此洁净细嫩,嘴唇如此新鲜红润,眉眼与鼻子,生得如此横平竖直。我的天!刚满月的婴儿居然是这样的面目俊美啊!而且居然是这样的娇小啊!娇小得我简直不敢碰他,伸岀去的手指不知不觉又收了回来,生怕碰坏了这样娇小的俊美。

③我自己也是生育过女儿的,我自己也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怎么以前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婴儿娇小成这个样子呢?而且完美到这种程度呢?我也不知道怎么才好,简直一场糊涂,散步到天黑也忘记回家。一路走来走去,都是认真地回忆与辨识我女儿的婴儿时代,用刚才那婴儿的娇小,去证明超然客公众号世上所有婴儿的娇小,包括我自己的。原来我竟然识不得生命之小呢!

④邻居有一人,在二楼阳台吹笛。想必是一个专业笛手,吹了多少年的,只是一个婉转,就把人的千般柔肠万般情感都勾引出来。这个时候,我立在湖边了,湖水汤汤,烟波浩渺,天幕上的那颗星星一直与我对望。这生生不息的人世啊!就是从这般的娇小开始的吗?这娇小的俊美的生命啊!爱得叫我连一个“爱”都说不出来了。

⑤最近,我在后院的菜地里撒了一把萝卜籽。几天以后的一个清晨,我忽然发现,出萝卜苗了!可以重达公斤的萝卜,它的苗却幼小得不可思议:细长的茎纤细如发丝,孱弱地弯曲着竭力顶住两片绿色的叶,而这叶,亦小得仅仅是因为有黑色泥土才得以被衬托出来。我连忙返回书房,取来老花镜,戴上,蹲在田头,认真端详萝卜苗。我用手指碾碎了疙瘩又一疙瘩的泥土,轻轻培在萝卜苗的根部。与这样孱弱的植物的小生命共处,使你感到人类的强大,感到你有满腔的怜惜。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我就开始惦记它们,我得适时地为它们浇水,松土,施肥,间苗,除虫,让它们顺利成长。我当然知道,农事一旦做起来,就跟抚养孩子一样,有着没完没了的琐事,还有口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但是我会做下去的,一个人,即便是面对孱弱的萝卜苗,一旦由衷地发生了郑重的情感,那也该是一种掷地有声的承诺。

⑥其实我做过农活。我17岁的时候是知青,曾经在田野上劳作。现在于后院种菜,依靠的就是知青时代获得的经验。然而,到了现在,我才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发现了萝卜苗的纤弱,并对它们产生了抚育者的责任感。而当年,17岁的我,下放几个月之后,就靠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被贫下中农选拔到大队小学当教师去了。尽管我在所有的假期里,都积极投入到生产队的农活之中,我还是从来没有把萝卜苗或者白菜苗看在眼里。我的眼睛一直望着远方,心里头只装了三个宏大理想:第一,要解放全人类。第二,要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第三,将来要当作家。因此,每天夜里,不管有多累,我一定还要挑灯夜战,那就是必须写下至少一篇关于人定胜天的战斗诗篇。

⑦少年意气,眼睛看见的都是大,成年以后才逐渐发现小。当过农民三十年之后,我才在自家后院里回归田野。在48岁这年,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清楚了萝卜苗。才知道心疼它们。才意识它们都是生命。也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纤弱细小的生命。我恨不能回过头去,做一次自己的母亲,一个母亲意识清醒的母杗,好好端详自己,好好心疼自己。

⑧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做好做歹吃苦耐劳也不少,生儿育女也曾经历,却好比没有看到目的地的火车,只管呼隆隆地一径朝前开去。某一日的黄昏,有瑰丽晚霞,去散步,眼界忽然被打开,才正经认识了婴儿和萝卜苗。一瞬间,眼里有了,心里也有了。人世间,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

(选自池莉系列散文《熬至滴水成珠》中的一篇,有删改)

10.文章写了婴孩之后,又写萝卜苗,赏析这样的写作特点。(4分)

【答案】(4分)(1)写了婴孩,再写萝卜苗,由人的娇小推及到植物乃至一切生命都是娇小美好的,能紧扣全文主旨,形散神聚;(2)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相照应,结构更完整;(3)由认识到婴孩的娇小到发现萝卜苗的娇小,相对而言,把萝卜苗视作生命体看待比前者更难,认识上由易及难,由浅及深。(4)写婴孩侧重于赞美、热爱小生命,写萝卜苗侧重于如何培育、养护小生命,层次更丰富,文章的内涵也更充实。(4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满分)

(六)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有删改)

10 . 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于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4分)

【答案】

第⑨段之前主要从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现人和树的密切关系,它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成为人离乡返乡时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女孩的终身陪伴。而对于岜沙人来说,树和人的整个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伴随人降生,还伴随人离世,乃至伴随生命再次启程。把岜沙见闻放于文末,不仅清晰地体现出了文意的推进,还能在指出当今人树关系疏远的沉痛现实之后,给人以更直观的比照和更深的启示,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的深思与呼告。所以,这样的构思是合理而巧妙的。4分

(七)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超然客公众号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2.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答案】

(3分)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1分);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1分)。这些材料,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1分)。

本题考查散文选材的特点及材料的作用。文章选材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通俗性、详略得当、引用诗词、故事等、多角度选材、以小见大、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特点。解答时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出选材特点,作用可从对人物、主题等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本文写了关于孙犁的三件事。第一件是“捡豆子”,文中这样描写“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出孙犁的节俭、朴素和平易近人。第二件事是“糊窗缝”,文中这样描写“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件事同样写出孙犁的节俭、朴素和平易近人。第三件事是“正在写作”,这次终于有点大作家的意思了,“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这些材料,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