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孩子的坏毛病屡教不改?试试耶鲁心理学教授的“夸夸”法

不知道你家娃有没有下面这些“坏毛病”:

吃饭挑三拣四

晚上拖着不睡觉

早上拖着不出门

干什么总爱唱反调,不配合

乱扔玩具,搞得家里乱七八糟

容易烦躁,稍微不合心意就哭闹甚至尖叫

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只想着自己玩

不搭理别人,没礼貌

什么都要家长帮忙做,不愿意自己刷牙、上厕所、穿衣服、穿鞋


反正安娜的小毛病不好,好好跟她说没用,磨磨唧唧久了,她看我声音提高快要生气了,有的时候也很不情愿照做;但更多的时候是哭闹不止,非要骂一骂才行。虽说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常常大喊大叫、鸡飞狗跳,真的让人头疼不已。

所以我一开始看到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教授艾伦·卡兹丁(Alan Kazdin)的“ABC”儿童行为管理方法,虽然有三个步骤,但好像实行起来就三个字:使劲夸!我是有点怀疑的,但自己试过之后发现确实是好用!

01 首先行为是一种沟通

作为家长,我知道当小朋友“不听话“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纠正“。


但并不是所有“家长不喜欢小朋友做的事“就是小朋友的行为问题。尤其对于语言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还很不足的小朋友来说,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比起语言沟通,行为传达的信息更加难以猜测,但往往能反应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比如一个不喜欢洗澡的2岁小朋友,大人认为是他不爱干净,每次洗澡都非常痛苦。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是害怕自己会顺着水被冲走。

再比如一个总是不想上床睡觉的5岁小朋友,并不是因为贪玩,而是担心睡觉的时候自己无法呼吸。

所以在认为孩子的某个行为有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停下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一味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纠正”孩子。

02 坏习惯要改

当然小朋友有需求,大人也有自己的需求。为孩子着想不代表就是纵容。当小朋友的行为严重干扰到大人的需求,家长也有做出改变的权力。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或者是任何让你感到最头疼的娃的坏习惯。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反复想要给孩子纠正的“错误“行为,其实他们都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但就是做不到?

大人们总觉得孩子很多事情不懂,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可孩子知道的比你一味的要多得多。和大人一样,娃知道的不等于能做到的。

就像我们知道吃少糖少油的食物有利于健康,但还是忍不住要吃垃圾食品?就像大家都想早睡早起,但每天依然刷手机到深夜?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每天从磨磨唧唧到大喊大叫,却仍然对孩子的习惯没有任何改变,不妨请试试“ABC”方法。

1 前置条件Antecedent

在事件发生前,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ta能做到什么。为了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感受,注意要用温柔的语调,和孩子礼貌地沟通,刚开始如果感觉很不配合,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帮助。

比如吃饭前告诉孩子,“请不要把牛奶撒得到处都是。“

2 行为Behaviors

包括家长对孩子行为的重新定义、分解和家长自己做模范作用。

分解行为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慢慢来”。就好像小宝宝不是一来就学走路,而是从翻身-坐-爬-站,然后再走。

如果希望孩子早上起床能自己洗漱并穿好衣服,是个很大的目标,难以实现。那么可以先把”自己刷牙“分解出来作为第一步,等这一步比较顺利之后,再慢慢加上后续的工作。

模范作用就更好理解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不乱扔衣服,那么家长自己就要把自己换下的衣服及时收拾好。孩子观察到家长的行为后,可能自己就会去模仿。

3 后果Consequences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你想要的,请马上热情表扬ta;如果孩子的行为并不符合你的预期,可以给予适当的自然后果,但请尽量控制住大喊大叫和责备。

家长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当好的行为出现,家长应该马上给予你的注意;而不好行为出现时,“有计划的忽略”(彻底忽略)反而是一种让孩子自己停止当前行为的方法。

这个方面有点“反人性”,因为一个常见的心理效应“消极偏见”,会导致我们对环境里的负面事物更加敏感,更容易注意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忽略掉表现好的时候。

比如孩子晚上拖着不愿意睡觉,睡前总是要经历一番大战。但某一天突然自己乖乖上床了,一定要马上抓住机会好好表扬一下,让ta好的行为得到正面的反馈。

当孩子作出你的期待的行为,可以适用奖励机制来鼓励ta继续保持,直到养成习惯。

在“ABC”方法中,让孩子建立起正面反馈,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家长及时对孩子做“特殊赞扬”。

和我们平时随口说的“真棒”、“好孩子”不同的是,特殊的赞扬有一些要求:

非常热情

孩子有了好的行为马上表扬

具体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感受

加上一些非语言的沟通,比如摸摸头、拥抱等

这种正面的反馈,能大大增加孩子再次有积极行为的机率。

03 举个栗子

前面我说到这个方法“亲测好用”,其实是帮我改掉了孩子乱洒牛奶的习惯。

从1岁半起,安娜的牛奶都是三餐随餐给。但从她开始用敞口杯后,有一个坏毛病是她总“不小心”洒出来,然后开始情不自禁玩儿,弄得到处都是奶。骂一骂她虽然能解一时之气,但是对于行为却没有任何作用。

在了解了“ABC“方法后,我先用到了“前置条件”的方法,提前告诉她“我希望你喝牛奶的时候小心,不要玩儿得到处都是。如果不小心洒出来了,要自己清理干净。“

我这么要求之后,她当然还是会经常洒牛奶,并且依然拒绝清理。想到“夸夸”法,我就控制住自己不要生气,自己帮她擦干净后就不提了。

但突然有那么一次,她居然乖乖自己拿着纸擦干净,我赶紧夸她“会自己清理了”,还亲了她的小额头,那天吃饭的时候气氛就非常好。慢慢的她遵守约定的次数越来越多,并且也更加小心(完全不洒出来好像不可能),我减少了夸夸的次数后,发现居然也没有再倒退回去。

我自己的例子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下面来看看“ABC”三步到底怎么用。

在开始实施之前选一个你最想让孩子改变的毛病,我们以回家衣服乱扔,怎么说也不听这个行为举例。

A:首先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ta怎么做。

妈妈希望你,回家之后可以把外套挂到衣架上,脏衣服放到洗衣服的篮子里。


如果这一步已经生效,也就是孩子能在一段时间后乖乖按照你说的去做,马上给予“特殊表扬”,期待下一次ta也能做到就好,不需要再进行后面的步骤。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动,可以试着帮助ta,比如把衣服放到ta手上,陪ta一起收拾。

B:如果等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从来都没有按照你想要的方法去做,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对孩子一下要求太多?是否可以对行为做一些分解?

分解:把挂外套+放衣服进洗衣篮改为只挂外套。当挂外套这个行为已经养成习惯后,再把收拾脏衣服作为新的目标。

榜样:大人回家及时收好自己的衣服,并且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你对ta的预期是什么。


记住,孩子有任何一点进步,都马上给予“特殊表扬”。

C:如果前面两步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可以设立一个积分奖励机制。和孩子商量好每做到一次能积一分,当拿到多少分后相应的奖励分别是什么。如果你决定对孩子负面的行为进行惩罚,最好选择轻的、简单的惩罚,因为长期来看惩罚对于养成孩子良好习惯是弊大于利的。

每次回家能按照妈妈的要求收拾好衣服就能积一分,如果一周积满7分,周末就能一起玩一次游戏机。


对于积分机制,家长常见的担忧Dr.Kazdin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 这是贿赂吗?不是,是给孩子的后果。

  • 这个奖励需要一直持续吗?不用,只是暂时的。

  • 停止奖励后,孩子的行为也会停止吗?不会,习惯已经养成。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在coursera上搜索Dr. Kazdin的课程进一步学习。

最后引用Dr.Kazdin的一句话

The magic comes from repeated practice.

不管是“ABC”教养还是其他任何教养方法,都不可能立马见效。需要家长不断重复、保持一致,才能给孩子塑造一个新的习惯。

养育孩子就像养育花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浇水、定期修建护理,最终才能繁茂生长。


(文中图片自来网络)

参考来源:

https://alankazdin.com

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80912/why-you-should-stop-yelling-at-your-kids/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