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看点 网络沉迷问题,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银子老师认为,很多家庭仍停留在简单的电子教养阶段,而孩子的许多心身疾病,其实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不满足造成的,负面的电子使用也不例外。父母不必在电子教养问题上过度焦虑、追求完美,但倘若能学会“反套路”的方法应对,与孩子共同成长,便是在高科技时代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

电子教养问题,已经被谈得很多,甚至给人一种“已解决”的错觉——然而据调查,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障碍发病率高达10%,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银子老师表示:目前很多家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电子教养阶段,仅仅对孩子上网的时间或内容做出限制,这显然是不够的。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银子,心理学研究型和实战派学者、作家,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心理学教授。早在2005年,便在一线从事网络沉迷与成瘾的心理治疗和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之一。著有《呵护云端的孩子》、《断瘾》等。

纵有不足,往往也是无可奈何——互联网的普及,不过十几年的事,社会各层面的认识,都不能说十分充足,有些家长甚至自己都容易“沦陷”于小小手机屏幕……

帮助孩子成为合格的网络居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家长除了做孩子的“闹钟”,真的无从着力了么?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银子老师出席TEDx演讲

归根结底,一切方法论的不到位,来源于认识论的不足。和银子老师一番畅谈后,外滩君最深切的体会便是,她特别善于让思维的“直升机”飞得高一些,帮助大家看到问题的要害与核心。

她的实践与研究也给了我们信心:在科技变革中培养孩子健康的电子生活,并非无计可施!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电子“疑难杂症”的根源:

对环境不适应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其他权威机构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具有网络成瘾综合征和严重网络成瘾倾向的人数,已突破千万,原因究竟何在?

在银子老师看来:许多心身疾病,其实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不满足造成的。而提及电子教养,首先应从“环境”的大视角出发。


1.“人脑更适合生活在古代”?

回望漫长历史,我们能发现:相比于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电子产品的出现不过弹指一挥,对于人类的神经细胞而言只能算“近期事件”。

以人眼为例,它们天生便更亲近自然光线。人类祖先靠采集、狩猎在野外生存,“看得远”的基因便代代相传;而现代人每天近距离面对屏幕,对眼睛来说,是种非自然的选择,也难怪越来越多低龄儿童早早地就挂上了眼镜。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同理,依靠电子产品获取信息,也与人类的本能大相径庭:


比如当幼儿观看电子产品时,即使再怎么丰富的声像,孩子大脑里的相关区域也处于停滞状态,银子老师称之为“神经细胞的昏迷”。

她在治疗中遇到过一些特别小的孩子,就是因为从小接触电子设备,变成了发育迟缓的“电子娃娃”。比如以下这个案例:


男孩小奇(化名)3岁了,不会讲自己的名字,不知道自己几岁,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耍。只要给他拿出平板,他就会忘我地陷入其中,谁叫也不答应。
事出有因——小奇的父母、爷爷奶奶都觉得孩子会玩电脑“很聪明”,从他10个月大的时候,就不加限制地给他接触平板等电子产品,平时也很少带他去户外玩。经过测评后发现,小奇的智力居然只停留在1岁的水平。

“近年来,5岁以下的低龄孩子迷恋电子产品的病例明显增多。他们的小手在平板电脑上不停滑动,眼睛盯着屏幕一眨不眨,家长一拿走平板他们就开始哭闹——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常见,这类'电子娃娃’的智力、社交能力、情感发展都会因此受影响。”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孩子对于信息的获得,及知觉的促发,有其特殊的演化规律。

人类的许多认知行为直接继承自史前时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先进、文明——就像银子老师开玩笑时说,其实人脑更适合生活在古代。

婴儿出生时,脑容量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他们需要的是靠周围环境刺激五感,借助与大自然的互动来唤醒知觉。而在使用电子工具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起应对这些机器刺激的反应。

“就本质而言,技术思维是一种简化思维,电子环境是必然的、逻辑性的——而在儿童发育的宝贵阶段,他们的大脑尚且不适应这种模式,过多的参与有害无益。”

2.电子环境的新形势:侵入性与无意义感

说到环境,电子产品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丝毫不等人。在银子老师从事治疗和研究伊始,智能手机还是个“挺科幻”的物件儿,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后,就已经人手一个。

与此同时,电子产品带来的问题也远比过去复杂,“情况还不如以前乐观”。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首先,电子产品相较以前展现出了更强大的侵入性。

以前孩子上网,好歹要跑不少路去到网吧,要跟家长、老师“斗智斗勇”,玩的东西呢,也无非是些网络游戏;

可现在呢?小小屏幕随时随地网上冲浪,甚至都不需要游戏了,刷短视频都能着魔,沉迷的速度之快、门槛之低前所未有。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另外,现在的孩子滋生出一种“无意义感”。

银子老师指出:以前接触的成瘾者,其实有很多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甚至是奥数得主这样的。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到游戏中寻找寄托,但归根结底,“人家还是有目标、有追求的”,比如要升级、要获得胜利、要打进排行榜……

但现在可怕的是什么?很多成瘾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追求和目标。近几年,银子老师碰到越来越多孩子,都表现出一种毫无意义的强迫行为。

“他们沉迷手机,不是试图体会价值或寻求意义,只是出于无聊,在漫无目的中寻找刺激。手机只是塞满时间的工具,而不是真的可以带给他们愉悦感的事情。”

例如,银子老师曾有位病患小张(化名),才上初一,就喜欢把“无所谓”、“没意思”挂在嘴边,在家里除了上网没有其它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没有任何激情,这种空洞感和无意义感,消磨光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现在很多家长会感叹,孩子们各种电子设备怎么玩得比大人还溜。可银子老师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适合或者很适应这个环境。

“越是沉溺,越是代表孩子们对信息时代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他们没有针对新环境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平衡能力和平衡行为。”

真正的适应性,并不是指对电子科技产品的熟练掌握,而是指孩子内在的把握力,对电子环境的判断力。这种能力,从儿童时期就要慢慢培养,并不是说“网络原住民”就天然具有了的。

电子“疑难杂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人类的进化赶不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与环境不兼容、不适应的外在表现——孩子既对电子环境不适,又对现实环境不适,结果就是“无处可逃”,产生各种身心问题。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防止沉迷: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

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技术是“解药”还是“毒药”这样的争论。银子老师表示,如果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关键在于个体的自我价值有没有体现

——很多疾病或问题,都源于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失落。唯有当我们对于外物、对环境有足够的控制的时候,自我价值感才会凸显出来。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就像坐在汽车里的时候,我们存在的状态有点像身体“瘫痪”,肌肉处于不使用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身体本身的价值,以及我们对躯体的控制,实际上没有表现出来,“是汽车这个'铁盒子’将我们运到指定位置,而只有在我们力所能及地使用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主体性才会有所增强。”

一个健康的人,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价值,但如果我们观察到瘫痪的病人,我们对身体价值的感受和控制就会很明显。

孩子在使用电子屏幕时,情况也是一样,“我见过一些孩子,从早到晚盯着屏幕,身体一动不动,饭也要家长递过来。这个时候,他的肌肉、血液循环包括整个身体,实际上是闲置不用的,身体的价值没有得到应用,甚至连视网膜和情绪调动,都是被动地跟着屏幕的内容走……”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当网络的使用让孩子失去了身体的存在价值、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感,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显然就是一种负面的电子使用,技术也就变成了“毒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瘾的孩子会说:“一进入游戏,世界就是我的;一离开游戏,世界就是别人的。”

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消失,是科技发展的伟大胜利,却是人的主体性的节节败退。要做电子产品的主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首先都要拥有主体性意识。

正面的电子使用,一定是一种建设性利用,一种对生活的有益拓展;是开辟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把原有的时空“消灭”掉。

银子老师提议,不如做个小实验:刷短视频时,可以设置一个间隔15分钟的闹铃,你会惊奇地发现,时间竟然可以流逝得如此之快——而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讶异,潜意识中至少会形成一种警惕感和自觉意识,这便是初步的主体意识。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用“反套路”进行有效的电子教养

既然电子“疑难杂症”的根源是孩子对环境的不适应,银子老师建议,家长可以采用“反套路”,利用自然与现实的力量来进行电子教养。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1.用自然来唤醒孩子

银子老师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自诞生,便携带了“自然系统的智慧和逻辑”,很多知觉信息,都是从内部唤醒并获得,早期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唤醒”。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最初5年中,大脑发育得最快,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是婴幼儿学习和思考的媒介。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如果错过发育的敏感阶段,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

因而银子老师强烈建议:在学龄前阶段,尽量让孩子和电子产品保持距离。

电子教养的纲领其实特别简单:尽可能地靠近大自然,并以自然的方式来与孩子尽可能多地互动,不能图省事而把孩子扔给电子屏幕。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另外,很多家长担忧互联网的过度碎片化不利于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银子老师建议,也可以用“反套路”的、回归自然的方式来应对。

“信息的碎片化,是因为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快速的节奏,缺失了获得反馈的耐心——思维方式其实是跟行为密切相关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走路很快时,心跳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更何况电子屏幕的'轰炸’。”

银子老师指出,诚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也”,不如让孩子的整个动作慢下来,去进行一些慢生活,给快节奏的电子环境一个反向的力。

比如在家庭一天丰富的活动中,保留一些“与效率无关的”的安排也很重要,甚至什么都不做,到户外走一走,看看身边的人与物、安静独处、思考一件事情、沉思冥想等。

“在高科技时代,孩子所能得到最好的礼物,是家长以身作则,定期使身体和大脑处于安静状态,使孩子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的创造力、独特性蓬勃发展。”

2.增强孩子的现实感

在银子老师看来:在现实中有强大依托的孩子,不会轻易迷失于虚拟环境中。而要想让孩子拥有现实感,不仅要引导他们关注当下生活的现实,同样也要培养他们了解历史的现实。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所谓当下生活的现实,是厨房的温度,是家的温度。而家的模样,往往决定了孩子生活的模样。

“要创造现实连接感,这些完全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做的:父母和孩子要一起去做一件事,一起做饭,一起干家务,看电影,逛博物馆,看艺术展,逛公园,做游戏……当我们连接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可以再带着孩子去连接网络空间的美好。”

至于“历史的现实”,是银子老师多年以来的深切感悟,她看到很多孩子沉溺于表浅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他们的现实变得异常狭窄和悬浮。

“网络学习就像一个望远镜,让我们看向远方,却忽略了脚下的路和曾经走过的路。”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她认为,历史本是“现在”的一部分,但虚拟世界会使其与我们的内在疏远。自然与人文,同为人的精神故乡和灵魂的来处。

以我们国家的历史底蕴,对于孩子现实感的掌握实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如果能够欣赏“历史的现实”,便不会成为无本之木、轻易地沉湎于虚拟的现实当中。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和孩子一起打造

“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

银子老师坦言,社会对于“完美父母”的人设期待,导致正在做父母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无所适从。但孩子并不需要“十全十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父母不断努力完善自己。

因此,家长首先要面对和接纳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不需要迎合完美的人设期待,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打造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

互联网可以使“万物皆备于家庭”,当家长把家庭设定成一个共同体,制定大大小小的目标,在一起去努力完成、沟通合作的进程中,一家人便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亲相爱的感觉。

比如,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孩子一起查信息、制订旅行计划,慢慢让他们协助家长或独立完成网上订票、订旅馆、在网上购买日用品等活动。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这种新式的家庭传统、新的电子家风是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靠我们这一代父母去'打下江山’的,创造和发明越早开始越好。”

有很多家长问过银子老师,应该做哪些防范。

她提出,防范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式,“我们的观念需要变革,千万不能强化孩子的这个观念:上网是孩子的个人行为或者私密性为。否则,只要孩子一上网,家长就只剩下担忧,什么也做不了。”

1.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应对方式

网络不应该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一堵墙,而应该是促进交流的工具。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电子教养也有不同的侧重:

1.学龄前:前面已经提到,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身体活动是儿童认识发生的基础。

家长应该尽量让他们保持和电子屏幕的距离,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千万不可错过宝贵的知觉发展期;

2.学龄期:这是孩子正式接触电子环境的阶段,也是电子素养培育和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小朋友的自我隐私意识还没有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很大,利于父母制定电子家教中的规矩。

家长在这一时期要做到“深根固柢”,该立的规矩一定要立好,该执行的规则一定要落实,帮助孩子把无意识的电子网络使用,发展为有意识的管理和构建。

3.青春期:进入中学后,父母将越来越难以了解孩子在网上做什么、控制他们的屏幕使用时间。

父母需要改变自己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的惯性思维和以控制、保护为主的思路,这个阶段,磨合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保持顺畅的对话。

根据孩子主体意识与判断力的发展程度,平衡“收”与“放”、限制与独立之间的尺度。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2.掌握对话技巧,实现流畅沟通

银子老师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对话技巧:

比如与孩子沟通时,采用“问题外化”的方式——即人是人,问题是问题。银子老师认为,这虽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叙事对话技巧,但并非心理咨询师的专利,家长同样可以学习和运用。

比如在心理咨询中,银子老师一般会这样问孩子:

“如果要给你无法控制的上网行为取一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 “心中的魔鬼。” “它是什么颜色的?” “我想它可能是蓝黑色的。” “它长什么样?” “方方的头,黑黑的脸。” “它是如何找上你的?” “……”

这种把人与问题分开的方法,拉开了一个舒适的空间,让沟通和对话成为可能。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其次,银子老师还提到“新型对话”的概念:

现在的孩子对新技术的掌握,往往胜于长辈,形成所谓的“技术反哺”现象——她认为,这其实是家庭生活共同体打造中一种很棒的连接方式,很容易形种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

孩子总能发现一些父母并不了解的数字产品,在教授父母知识与技术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

当然,“新型对话”的前提是成年人愿意放平心态,和孩子一起了解、探索互联网,这个时候,家长应避免不耐烦的打断,以致于掐断了和孩子对话的频道。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结语

作为研究和实战“二合一”的学者,银子老师最让人敬佩的一点,正是她那高屋建瓴的思维模式。看似老生常谈的电子教养话题,经过她的解释,顿时让人有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说到底,负面的电子使用,核心是孩子与环境的适应问题。其间逻辑,不会跳开人类的进化规律,也不会跳开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治疗网瘾20年,她说父母无须迎合完美人设,但一定要拥有“反套路”的智慧

银子老师常说,遇到什么纠结的问题,不妨去爬爬泰山、看看日出。这句话像是个隐喻,告诉我们,很多令人焦头烂额的难题,背后恰恰是整体认识不足——孩子们的身心愈发沦陷于电子环境,不正因为他们离自然、家庭以及现实越来越远么?

“我们要用行动和理念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一台被编码的机器,迷失在网络的天罗地网中。在未来,孩子对网络来说不止是一个使用者,更是创造者。希望可爱的孩子们,不要再还不明白世界是什么前,就已经枯萎了。”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