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五苓散主证病机浅述

摘要:是《》中经典方剂,自成无己注释以来,关于五苓散的主证病机颇多讨论,通过病例分析阐述对于五苓散的主证病机的理解。

关键词:五苓散;小便不利;蓄水;主证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其中涉及条文共有八条,加上《》中的三条,共有十一条,关于五苓散历代医家争议颇多,首先,关于五苓散的主证,都有诸多论述,大多数医家认为小便不利为其主证,在《伤寒论》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13篇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等都有论述,亦有医家认为以口渴作为五苓散的首选主证,如柯雪帆认为”五苓散证的各个症状中,口渴最为重要,小便不利居第二位”[1]。其次,关于五苓散证的病因病机:太阳病汗不如法,或发汗太过,表证仍未解,同时,胃腑和膀胱阳气受损,既蓄水,又消渴,热势无法外达,导致表证难解,五苓散的病机大家一致认为水饮停蓄不散,至于水饮停蓄的部位则有诸多说法:因小便不利为五苓散主证之一,所以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水蓄膀胱,关于水逆,在《伤寒论》原文中第74条指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则认为水停蓄于下而上犯胃腑,胃失和降而致”水逆”[2]。但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既有水入则吐,当为水蓄于胃,小便不利也不是水蓄于膀胱的结果,而是水蓄于胃,不循正途,下输膀胱所致[3]。各种观点都有道理,现就一例病例谈谈自己对本证看法,请大家指正。

  1 临床资料

2014年12月15日,一名老年女性患者高某来诊,76岁,自述3d前患,发热,全身痛怕冷,自行服用西药百服宁后症状缓解,因自觉症状时有反复,遂反复服用百服宁共至6片,于来诊当日下午突然出现排尿困难,小腹憋闷难受,伴发热,无汗怕冷,体温高达38.5度,全身痛,大便已3d未解,但因患者平素大便亦3~4d一行,故患者无明显大便异常感觉。急查血常规:白细胞:6.6×109中性粒细胞86.81%淋巴细胞8.32%泌尿系B超:无明显异常,膀胱残余尿量480ml.患者。患者平日血压偶有波动,自服尼莫地平等药,未连续服用降压药治疗,血糖血脂无明显异常。因患者年龄大且症状较急,遂由我院急诊科收院留观,查患者舌质偏红,舌根部苔腻,脉浮数。

细思患者的发病过程,想到《伤寒论》中条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病的发病过程及主证符合《伤寒论》中五苓散证的表现,是在治疗太阳病时误用发汗,因发汗太过致胃腑阳气与津液一同受损,水饮停蓄,出现小便不利,消渴等症,同时当还有表证未解发热,脉浮亦可见。本例患者本因为感冒,自行过量服用百服宁等发汗药,反复发汗导致津液受损,患者本就年老,素体阳虚,伤津同时胃阳受损,使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饮停聚,蓄于膀胱,患者因热势不能外达,邪气无法随津液外出,故表证仍重,发热,无汗怕冷,全身疼痛。

急诊的西医医生诊断此病为膀胱炎,遂给予西药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但因为患者始终无尿,小腹胀满,静脉输液时始终躁动不安,隔几分钟就想要去厕所,到了厕所又无法顺利排尿,心烦口干想喝水又难以下咽,发热始终不褪,1h后体温升至38.9℃,急诊医生虑其年老体衰,体温再升高恐有危险,遂下医嘱注射用赖氨匹林入壶,患者用药后几分钟,即自述后背略潮,少量汗出,身体烦疼的感觉有所减轻,可以稍稍平躺,几分钟后再次要求上厕所,这次小便可以顺利排出。患者排尿后返回病房平稳入睡,输液完成后再次顺利排出小便,复查体温37.8℃。

第71条方后注中有”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为什么把”汗出愈”作为本证向愈的指征,患者经输液治疗,大量液体入血脉,补充了津液的匮乏,西药退热药赖氨匹林的使用相当于五苓散中的作用,既振奋了胃腑和膀胱的阳气,将停蓄的水发散出来,引闭郁的邪气从汗而解。上下得通,表邪得解,小便顺利排出。

本例病例从发病到好转不过几个小时,中药五苓散尚未来得及应用,但纵观整个过程使我更加充分的理解了《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张仲景对于这种疾病的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转归都做了充分的解释,对于其治疗治则和向愈指征也做出明确判断,另外,即使没有用到我们中药的方剂,但从西医的治疗过程来看,西药的应用思路也符合五苓散的组方原则,病患好转的过程也符合本条条文对于这一过程的描述。

71条原文后关于五苓散的使用方法是”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说明是用面汤送服的散剂,《伤寒论》中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共有8条,除了71条至74条集中在一起,其他分布于各个篇章,太阳病的141条和156条,阳明病篇的244条,霍乱病篇的386条。141条是太阳病误治之后水热互结津不上承的证侯,156条是水痞应用五苓散治疗,244条是太阳误下致痞与转属阳明的比较,386条是霍乱吐利外有表邪内有水气应用五苓散治疗。诸症有急有缓,且应用较广,是否可以理解为古人是将五苓散经典组方制成散剂既便于储存携带又可供急症时选用。曾经有人提出观点用五苓散作煎剂时不能煎煮的过浓以防减弱渗利之性,这也当为制成散剂使用的原因之一。

  2 讨论

关于五苓散的主证病机,我以为小便不利与口渴可以同时兼见,但小便异常患者的主观感觉较重,因此大多数患者来诊时多以小便异常来诊,而少以口渴作为主症来诊;张仲景在五苓散方后注重强调”…汗出愈”,而膀胱既可司水液开合,太阳又为身之藩篱,主卫表,因此水蓄部位当为膀胱。

参考文献:

[1]柯雪帆.五苓散证发微[J].天津药,2007,24(4):265-267.

[2]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M].学苑出版社,2008(2):56.

[3]谷浩荣,贾春华.五苓散方证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3):208-209.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五苓散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90例消渴病引起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配合其他手段控制患者水肿,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水肿的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为良好。结论:通过五苓散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消渴病 水肿 肾虚 五苓散

消渴病,主要指西医的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上,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本病病机主要在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虚为关键。本病久则伤肾,出现肾气阴两虚、脾、肾阴阳俱虚等证型,临床多表现水肿,尿频或尿少,尿甜,腰膝酸软,乏力,皮肤干燥等情况。笔者近几年来多采用五苓散加减来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90例水肿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男性33例,女性57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45.6±10.2)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6±1.7)年;本组患者中没有恶性肿瘤、心肌梗死、尿毒症、脑卒中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水肿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使用呋塞米注射液进行治疗,静脉推注给药,每次20mg,每天一次,持续使用5天;

1.2.2五苓散加减治疗方法

基础方:15g , 猪苓15g , 泽泻12g,15g,12g,车前子15g(包煎),生30g。

临床加味:小便清长量多,补去泽泻、车前子,加、补骨脂、;面部、下肢水肿明显,运动迟缓,行寒肢冷,加鹿角片、、、;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加熟地、、、皮、茯苓皮。服法:每日1剂 水煎约400ml 分三次服。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可见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3.讨论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糖尿病人数过亿,已成为世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后期合并并发症亦有很大的人群,尤其在社区一线工作的我们,见到的更是习以为常。《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指出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病久则伤肾,肾虚久则通调水道失调,则出现水肿等症状表现,故治疗上化气行水,不忘补肾气,治其之本。如本组有一例患者,女,63岁,退休教师。2012年3月12日初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8年余,开始口服格列吡嗪缓释胶囊近3年,血糖控制较差,空腹一般在9mmmol/l,餐后2小时在12mmol/l左右,后在医师建议下改为优必林、二甲双胍缓释片和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血糖控制较前好转。近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下肢肿到大腿,并伴有面部亦浮肿,尿常规:蛋白3+,隐血2+,西医医师给予口服呋塞米,症状能改善,但反复出现。近半月来,患者水肿症状再次出现,双下肢浮肿肿到双膝上,面部稍有浮肿,按之凹陷,尿量较前稍有减少,体型肥胖,精神萎靡,腰酸冷痛,乏力,纳差,舌胖,苔白腻,脉细无力。辩证肾阳虚型水肿,治以化气行水,温肾阳。处方:茯苓15g , 猪苓15g , 泽泻12g,白术15g,桂枝12g,车前子15g(包煎),生黄芪30g,15g。5剂。糖尿病相关药物继续服用。复诊一,面部无浮肿,双足稍有浮肿,尿量较多,仍感尿酸冷痛,纳差、乏力。原方加用温肾阳之品,利水减轻,上方去车前子,加肉桂3g(后下),鹿角片10g,淫羊藿15g,熟地12g,六神曲30g。再服7剂。复诊二,水肿不显,腰酸冷痛、纳差、乏力均有所好转。在以上方调剂,后改为右归丸巩固治疗。调整胰岛素用量,定期复查空腹血糖、肾功能、尿常规等情况。随访1年,空腹血糖在6-7mmol/l,肾功能正常,无蛋白尿,水肿未见复发。

总之,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因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证属表里同病,而以里之膀胱气化不利为主的主要病机。笔者通过主方化裁,使方治以通阳化气利水之力增强,以达到消水肿之效,后减利水之力加用补肾之药已达到治本之方。笔者以五苓散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近几年来共收集病例98例,明显有效41,有效52,没有效5例。现代药理表明:五苓散50%醇提取物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与呋塞米比较,五苓散利尿作用缓和,持续时间较长,且不破坏水、电解质平衡,给本方提供了药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建祥,朱飞奇.五苓散加减治疗消渴病引起水肿及对尿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60-62.

[2]汤洪,范亮,杨瑜莹,等.五苓散加减治疗老年消渴病引起水肿患者短期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76-2678.

[3]刘沁华.五苓散加减在脑水肿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C):169-170.

[4]王定佑,朱飞奇.消渴病引起水肿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7(1):489-491.

[5]刘金万.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水肿性疾病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493-495.

文章来源:延边医学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 【摘 要】 阴水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化失常密切相关,笔者用治疗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水肿;阴水;五苓散

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1]。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差异,水肿的病理属性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2]。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而“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化气利水是治疗阴水水肿的重要治则[3]。老年人脏气虚衰,正气不足,是阴水水肿的多发群体,笔者用五苓散恢复机体气化,兼顾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治疗阴水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秦某,女,67岁,于2014年9月19日就诊。主诉“尿频尿少尿痛1周余,发热伴呕吐1天”。病史: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少尿痛,小便淋漓,尿量减少,口干多饮,胃纳差,时有恶心欲吐感,遂往门诊就诊,门诊医师查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隐血(+++),蛋白质(+),白细胞(+++),考虑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抗感染,及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服药后尿频尿急症状减轻,仍小便不利,且口干渴益甚,饮水较前增多。9月19日上午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即前来就诊。症见:尿频尿少尿痛,伴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8℃,多次呕吐,双下肢中度浮肿,颜面及上肢轻度浮肿,脉沉,舌红苔少。查下肢血管及心脏、肾脏彩超,血液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诊断:水肿,证属阴水。方药:五苓散。处方:15g,20g,猪苓20g,泽泻20g,15g。共3剂,水煎250ml,分两次温服,多饮暖水。服药一剂即小便量明显增多,呕吐止,水肿渐消,颜面、上肢皮肤皱陷,下肢浮肿较前减轻,发热仅于午后,口渴减轻。二剂后小便量仍多,下肢浮肿减半,无发热,仍口渴。三剂后小便量仍多,下肢水肿已消除,口渴明显改善但仍有口渴。原方再予2剂,服后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2 按语

本例中患者为典型的阴水水肿,缘其年老阳气虚衰,气化不利加之尿路感染而致尿频、尿少、尿痛及口干多饮。前医以抗感染、清热利湿治之,尿频尿急得缓解,但苦寒之药伤及已虚之阳,气不化水,故小便不利加重而口干益甚。肺卫不足,不耐风寒而恶寒发热,饮水不化,小便不利,水饮内盛,上逆则呕吐,泛于肌肤则见全身浮肿,脉沉为阳虚之征。而西医学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4]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至今不清,但从病理生理角度上说是水盐代谢紊乱,细胞外液在皮下异常增多而致,其病症属于中医“水肿”范畴,其本质不外乎脾肾功能衰弱, 肾气虚衰, 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调所致,恰与本案相符。关于水肿,《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治疗水肿的治则,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要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法。五苓散兼发汗、利小便双功,恰恰与之相符。该例中,患者水肿的关键在于小便不利,水饮无出路。病机为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治疗以化气利水,兼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法。方中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肾主水,水湿去有利于肾阳恢复,且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肾阳化气利水,水湿去、气化利,使虚惫之肾阳有恢复之机。佐以白术补气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津液上承口渴解以杜饮水加重蓄水之虞,脾气得健,则水湿生化无源。《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而肾阳得温,并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表邪除肺气不受束得以宣发,使肺气得以恢复通调水道的功能。全方化气利水,并能兼顾肾阳温化、脾气运化散精、肺通调水道功能,气化恢复,小便得出,水肿自除,诸症自愈。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08-309.

[2]周仲瑛,薛博瑜.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37.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60.

[4]谭华儒,朱奎华,李良明.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6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09):2288.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丙肝102例

【摘要】目的:观察茵陈加味类中药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2例,采用加味茵陈五苓散(茵陈、、泽泻、猪苓、、等)配合西药治疗,并与西药对照组58例对比,观察治疗两个疗程后主要症状,肝功的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变化。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及肝功的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的变化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丙肝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2年4月-2015年6月,本人采用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丙肝102例,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60例病人均系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7版教材中关于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根据症状、体征、肝功标志物提示为慢性丙肝患者,病例均排除肝占位、酒精肝、甲、乙型肝炎。选择病例治疗前均有厌食、无力、尿黄赤、球结膜黄染症状。肝功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彩超提示肝回声密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其中,男73例,女29例,年龄41-84岁,平均59岁。对照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42-81岁,平均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程度、主要症状、转氨酶、总胆红素、彩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生理盐水100ml加复方酸苷40ml静点,治疗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组成:茵陈15g、白术30g、泽泻20g、猪苓15g、桂枝20g、茯苓60g,配合临床加减:
体弱者加炙80g、甘草15g、饴糖20g、25g;转氨酶高加15g、25g、大青叶15g;腹胀痞闷加白寇仁20g、 木香12g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困重,表湿较甚加藿香,以增祛湿之功;尿黄赤加栀子30g、8g;眼花加女贞子25g、25g、菊花20g;呕吐便溏加陈皮25g、黄连12g、以清热燥湿,和胃止呕。以上药物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合共200ml,分两次温服,一周为一疗程。
1.3观察项目:1、症状、体征;2、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
1.4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中转氨酶、总胆红素正常,彩超回声密集明显减轻。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中的转氨酶、总胆红素降低,肝脏彩超
明显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无明显好转。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二、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8%和8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五苓散主证病机浅述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变化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中的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功中的转氨酶、总胆红素、肝脏彩超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肝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大部分转化为慢性。我们总结经验,从入手,考虑慢性丙肝主要表现为无力、厌食、尿黄赤、球结膜黄染,中医辨证应属于黄疸范畴。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黄疸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为方中主药,辅以茯苓、猪苓、泽泻以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利小便。现代医学研究,茵陈有显著利胆、保肝作用,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体外实验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数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白细胞分裂,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五味子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还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黄芪有保肝、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具有防止肝细胞坏死、保肝利尿作用,诸药配伍,既符合中医黄疸的病理机构,又符合现代医学有关慢性丙肝的病理机构,故疗效显著。
从中药入手配合西药,在慢性丙肝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强调辩证论治,强化整体观念,由于人与人之间身体状况、体质、生活习惯都是不同的,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往往能取得超预期效果。
在丙肝治疗药物中,切忌滥用过多药物及伤肝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建议使用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瑜元:重视慢性肝病的防治[J];广东医学;2008年07期。
[2]李海炜;林丽文;张绍峰;赖战峰;秦雪;李山: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检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2年02期。
[3]刁青蕊: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五苓散治案 五苓散,是太阳膀胱腑水证或畜水证,病机是表邪外束,肺失通调,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方法是提壶揭盖法。
病案一:睾丸鞘膜积液。
1997年夏天,我三十挂零遇到的病人,刘,男,10岁,外地人,其父母带来诊,其母说睾丸肿大二个月余,在其它医院治疗无效而诊,现在地一医院,五天抽一次水。刻证,睾丸反复积水,抽了又长,长了又抽,面白消瘦,低热
大小便可,纳食可,阴襄肿胀,睾丸稍触痛无热感,透光试验阳性,苔脉记不起了。
治疗方法:
一:用Am一pNc消炎一个星期。
二处方:桂枝6白术12茯苓12猪苓丨2泽泻18商陆10g癞哈蚂一条(去内脏四肢)x4剂
后访愈,现有三十岁了未复发
病案二:肾炎(水肿)
2001年秋,某,女,25岁,全身浮肿7天,在医院被诊为肾小球肾炎,不愿住院治疗,要我给她治,刻证:畏寒发热,全身浮肿,头痛,口渴,小便少,大便稀,纳差。
PE:T38度,Bp150/9ommHg。
脸浮肿,,心肺未闻及啰音,胖脾未扪及,双肾叩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舌淡红,苔白,双脉浮。
治疗计划:
一:低盐饮食
二用青霉素消炎二个星期。
三中药:桂技6茯苓12g白术12g猪苓12g泽泻18g益母草30浮萍|5g冬瓜皮30gx10剂
治疗一个月愈。
复查化验单己正常
现在有4o几岁了,结婚生子。肾炎未复发。
病案三:久咳案。
易,女,48岁,安江人,因咳嗽一个月余,在其它诊所医院行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诊,刻证:咽痒咳嗽,咯白稀痰,晚上加重,稍畏寒,口烦竭,饮不了多少水,小便少赤,大便稀,纳差。
pE:T37度,BP120/80mmHg,脸似呼浮肿,心肺未闻及啰音,肝脾未扪及,小腹胀满,稍压痛,双肾无叩痛,双下肢踝部,有轻度凹陷性水肿
舌淡红,苔白厚,双脉浮。
处方:桂枝6g茯苓12g白术12g猪苓12g泽泻l8g车前子10g×4剂
后访服了一剂,,服药那一晚出了一身汗,小便4一5次,就不咳了。服完4剂愈。
后要他到医院化验个尿常规,查有无肾炎,经查无事
按:伤寒发热,塞塞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若自汗出,小便利者为病尤解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渴欲饮水者,应少少入之,令胃气和者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已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竭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脉浮数烦竭者(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腰以上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伤寒汗出己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汤主之。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导读:黄煌老师回答的二十二个关于五苓散的问题,参考各家经验,衷中参西,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十分精彩。
2011广东首届国际经方班黄煌教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
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
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
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有些患者有眼袋。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小便量不多。舌质多胖有齿痕。这种体质是湿体,是蓄水体。其水多在体腔。
五、五苓散证是如何形成的?
答: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六、后世说五苓散治疗水逆症,如何理解?
答:所谓水逆症,就是其呕吐多见水入即吐。张仲景原文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名医类案》记载:明代名医江应宿治疗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矢数道明先生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入即吐,饮一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无力。以五苓散2克用米汤溶化服用,服一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水逆证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等。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有些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也可见到此证。
七、曹颖甫先生当年用五苓散治疗洞泄,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答:洞泄为古病名,为水泄,多见泻下如水、小便黄短者。曹颖甫先生当年治疗水泄,用五苓散原方,治愈多人,其学生说属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见《曹颖甫先生医案》)。洞泄可见于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五苓散治疗腹泻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对婴幼儿腹泻、抗生素腹泻及呕吐有效。有报道,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1973;(2):25~60)。化疗后腹泻,本人常配小柴胡汤。
八、有报道五苓散可以治疗头痛,为什么?如何使用?
答:日本有此经验。五苓散可以治疗水饮头痛。这种头痛的患者,大多脸色黄,易浮肿,舌多胖有齿痕。或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口渴而不能多饮水。一些经期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可见此症。五苓散治疗头痛,按照用药习惯,多配合天麻、半夏。
九、你曾经报道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能否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答:五苓散用于脂肪肝有效,首先是改善症状,也有降脂保肝作用。脂肪肝、高血脂症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加或腹泻。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与五苓散证相符。一般用粉剂,也可以用汤剂。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十、五苓散有解酒效果吗?
答:五苓散可以用于宿醉,大量饮酒以后,许多人出现呕吐、腹泻、口渴、少尿、面部潮红浮肿、头昏胸闷等,用五苓散有效。对于酒醉以后的头痛,五苓散也有效果。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后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五苓散啤酒)
十一、五苓散可以用于多汗症吗?
答:可以,原文提示,伤寒汗出而渴者(73),可以用五苓散。其多汗多为全身性的,或为黄汗,大多伴有口渴、小便少等。如汗出多者,也可以合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就是桂苓甘露饮。
十二、五苓散是利水剂,也可以用于水肿吧?能代替西药的利尿剂吗?
答: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报告,临床更有许多治疗水肿的报道。如特发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都可以使用,但必须要有口渴、腹泻等,而且也需要加味,如腹水多合用真武汤,特发性水肿合用防己黄芪汤。但五苓散并非单纯的利水剂,而是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作了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3)。所以说,五苓散证不能等同于西药的利尿剂。
十三、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在哪里?
答:两方均有茯苓猪苓泽泻,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两者方证有别。猪苓汤主治淋症,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猪苓汤。
十四、肝硬化腹水可以用五苓散吗?
答:可以,但一般合用真武汤。白术要大量使用,另外加白芍赤芍,另加牛膝。肝硬化、慢性肝炎没有腹水,但患者有浮肿、腹泻倾向者,也可以使用。其实,只要是体腔内积液,不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十五、小便少是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那小便多呢?比如尿崩症。
答:也可以考虑,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从临床看,五苓散证多见于许多内分泌失调疾病。除尿崩症外,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疗柯兴综合症的肥胖、月经不调、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头晕、手抖、下肢浮肿和腹泻。本方的减肥功效值得研究,代谢疾病也可以使用五苓散。比如痛风。
十六、眼科疾病为何可以使用五苓散?
答:从临床报道看,五苓散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的机会不少。如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现代有用五苓散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报道。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为何?这是因为很多眼病出现畏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眩”。
十七、皮肤病有应用五苓散的机会吗?如何应用?
答:有的。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十八、五苓散可以用于肿瘤吗?
答:可以。第一,肿瘤伴有腹泻、浮肿或腹水、胸水者,特别是肝癌、肠癌、肺癌应用较多。第二,肿瘤化疗以后肝损害以及脱发者。肝损害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四肢色素沉着。可以用五苓散,有保肝作用。加薏苡仁。第三,乳腺癌使用雌激素抑制剂后的调理。雌激素虽然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效果,但这些药物会带来体重上升、浮肿、多毛、闭经、肝损害、乏力等副作用。
临床发现,五苓散能够减轻这些副作用。第四,本方与小柴胡汤同用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以后的常规体质调理方。此为柴苓汤,日本有报道认为用于宫颈癌患者放疗时,有使腹泻发生率、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率均下降,对下肢浮肿也有效果,但服药的时间一般在3-4周以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柴苓汤不仅仅是宫颈癌,在所有肿瘤的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以及平时,均可以作为常规调理方使用。
十九、如何换算五苓散用量?
答:古代24株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我的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或为散。
二十、五苓散服用后为何要饮热开水?
答: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服五苓散或汤后,可以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可能与热开水容易吸收,而且让全身出汗有关。病人反馈服用热开水后感到舒服,而冷开水则会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所以,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二十一、五苓散与五苓汤哪种剂型比较好?
答:本方原为散剂,现因药房无备而改为汤剂。但究竟何种剂型为好,尚需研究。在吐水患者,大多不能服用汤剂,散剂比较合适。而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则用汤剂无碍,还有,散剂服用比较方便,也比较经济。本人临床在使用汤剂时,用量多比较大,茯苓、猪苓多在20克以上。
二十二、五苓散的类方有哪些?
答: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谓之柴苓汤;与平胃散合方,谓之胃苓汤,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本人称之为八味通阳汤。另外,五苓散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可治疗黄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刘完素苓桂甘露饮,治疗暑天头痛烦渴,小便涩。
【本文转自经方医学论坛,由中医书友会

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五 苓 散
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
剂型: 散剂、丸剂、片剂、散剂。
药物组成: 茯苓18Og,泽泻30Og,猪苓18Og,肉桂12Og,白术(炒)180g。
功效: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主治: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制备方法: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用法用量: 散剂:每次6-8g,日2次口服。丸剂:每次6-9g,日2次口服。片剂;每片重0.35g,每次4-5片,日3次口服。
用药禁忌: 肾亏脾损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慎用,属于阴盛津液不足者不用。
不良反应: 本方药性偏渗利,故脾气亏损,肾气虚弱者如服食过多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等反应。
临床应用:

1.早期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为基本方,治疗20例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辨证分为4型:脾阳不振,本方加附子、厚朴各10g,干姜6g;水湿浸渍,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椒目各10g、车前子30g;肾阳衰微,本方加仙灵脾、巴戟各12g,鹿角片10g;脾肾两虚本方加法半夏12g,附子、肉桂、厚朴各10g。结果:有效14例,其中显效6例 。
2.肾炎水肿:应用本方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3g;另可据证型不同各加用麻黄5g或银花20g或黄芪10g,水煎服。治疗肾炎水肿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48岁间;急性肾炎25例,慢性肾炎17例。结果:42例中,38例水肿全消,其中消肿最短3日,最长36日,平均消肿16日。肾功能不全者4例,经治疗1周后效果不大,加用西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0%。
3.化疗性肾衰:应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0g,桂枝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日1剂水煎服。气虚加黄芪15g,党参15g;浮肿加桑白皮20g,茯苓皮15g;便秘加大黄10g;腰痛加杜仲15g。一般病例服药5-7剂,病情严重者连续服药数10剂,平均服药11.9剂。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结果: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BUN、Cr正常为临床缓解,共21例;临床症状改善,BUN或Cr有一项恢复正常,另一项降低30%以上为显效,共1例;无效2例;临床缓解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1.7%。服药7日内肾功能恢复正常14例(58.3%),最多服药40余剂肾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BUN的均值为9.21±1.97mmol/L,治疗后为5.59±2.93mmol/L;治疗前Cr的值为230.25±32.69mmol/L,疗后为134.32±39.70mmol/L。二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美尼尔氏病:应用本方加味: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若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若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烦躁、恐惧不安者加郁金15g,钩藤15g。日1剂,水煎2次后将1、2煎混合再煎,分3次服。治疗美尼尔氏病60例,女42例,男18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0岁;病程最短者2日,最长者8年;发作频度:初次发病者30例,1个月发作3次以上者20例;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者60例,听力减退者44例,耳鸣者54例,恶心伴呕吐者50例,急性发作时见有水平性眼球震颤者5例,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者10例,腹泻者1例。依据病史有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等典型症状,确定为本病。结果:本组60例症状全部消失,其中30例复发患者过去曾多次服中西药物治疗,但仍复发,服本方后眩晕症状均消失。本组患者最少服药2剂,最多45剂。对全部患者治疗后进行了随访,初发者经1-5年随访无1例再发,反复发作者经服本方后随访,其中5年未发者4例,1年未发作者18例,1年发作1次者8例,发作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再服本方仍有防治作用。又用本方:茯苓30g,泽泻30g,桂枝20g,猪苓15g,白术15g,日1剂水煎服。同时10%葡萄糖500ml加丹参注射液10-1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美尼尔氏病56例,男36例,女20例。结果:治愈4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
5.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本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结果: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者显效率71.43%,而西药组的显效率为44%。本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与葶苈生脉饮合用加温阳活血化瘀之品,如葶苈子、附片、桂枝、红花各5-10g,党参、黄芪、木通、丹参、鸡血藤各15-30g。
6.呕吐:应用本方加减: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6g,桂枝6g,半夏10g,陈皮10g, 日1剂水煎服。治疗呕吐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2-54岁;病程最短10日,最长12年。结果:30例中除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加西药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
7.泄泻:应用本方加味:茯苓8g,猪苓6g,白术5g,泽泻6g,桂枝3g,附片(久煎)4g,车前仁8g,此为1-3岁患儿剂量,可视病情及年龄而增减。病重者2日服3剂,病情稍轻者1日服1剂。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物及单方治疗20例,经住院补液、抗炎或中医治疗而泄泻不止,大便常规化验检查为急性肠炎或中毒性消化不良,但排除痢疾者。结果:痊愈16例,好转4例;疗程最长者4日,最短者1日,一般2-3日;服药1剂者4例,2剂者8例,3剂者6例,4剂者2例。又用本方加减:茯苓15g,猪苓15g,焦白术12g,泽泻10g,桂枝6g,石榴皮15g,厚朴10g,炒焦米30g。寒湿型加炮姜、苏叶;热型去桂枝,加黄芩、粉葛根、板蓝根;伴呕吐者去桂枝,加姜半夏、藿香;肢冷抽搐者加木瓜、粉葛根、龙骨、牡蛎;口舌干燥、少气懒言者合生脉散,日1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腹泻112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多者5剂,最少者半剂,多为1-3剂。按《伤寒论》原书分量比例配方,研末。成人6g/次,1岁以下1.2g/次,1-3岁1.5g/次,3-7岁2g/次,7-14岁3g/次,日3次。对照Ⅰ组用复方新诺明加口服补液盐。对照Ⅱ组用复方新诺明加胃蛋白酶。治疗腹泻引起的脱水症347例,男195冽,女152例。男性在五苓散组较多,占60%;女性在对照组较多,占54%。年龄:小儿组184例,1岁以内者136例;成人组16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2日。结果:五苓散组116例,治愈(大便次数每日不超过3次;大便性质非稀便,已形成糊状;大便常规正常;脱水纠正)111例(95.7%);无效5例。对照组Ⅰ组116例,治愈101例(87%);无效15例(12.9%);对照组Ⅱ组115例,治愈81例(70.4%);无效34例(29.6%)。五苓散组疗效最好,与对照Ⅰ组、Ⅱ组比较,P分别<0.05、0.01。
8.肝硬化:应用本方和五皮饮为主,结果病情随症加减:猪苓、茯苓、肉桂、泽泻、白术、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陈皮、生姜皮。气滞水停加厚朴、茵陈、鸡内金、香附、丑牛粉;血瘀加桃仁、红花、郁李仁、郁金、鳖甲、茜草;脾虚加党参、黄芪、附片、干姜;肝郁加柴胡、青蒿、黄芩、茅根。治疗各种疗法无效的肝硬化患者39例,结果:治愈17例,显效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3%。
9.产后癃闭:用本方加味桂枝10g,炒白术10g,猪苓12g,茯苓15g,泽泻15g,白芍20g,黄柏10g,石菖蒲3g,苍术10g,炙甘草6g。阳虚加附子6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15g;夹湿加白蔻仁10g,通草10g;腹胀重加乌药10g,小茴香10g;小便黄赤加白茅根30g,蒲公英30g。水煎服。治疗产后癃闭20例,年龄25-30岁;初产19例,第二产1例;其中正常分娩3例,第二产程延长者13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产钳助产1例,剖腹产1例;合并其它疾病者5例;妊娠中毒症,伴先天性心脏病心衰Ⅲ度并腹水1例;剖腹产并发机械性肠梗阻、盆腔脓肿1例;慢性肾炎1例;妊娠中毒症2例;小便不利最长者9日,最短者2日。结果:最快的1例,服药半小时后即排尿通畅。其它病例亦服药1-2剂后排尿恢复正常。应用本方加味:焦白术10g,大猪苓10g,白云苓10g,建泽泻10g,桂枝尖6g,车前子10g,细木通6g,川萆薢10g,广陈皮6g,制半夏4g,金银花10g,净连翘6g,海金沙10g,文火水煎,每剂分2次服。小便自如即停服,不可久服。治疗产后尿潴留69例中,年龄30岁左右,其中剖腹产14例。结果:有效6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3%[13]。
10.婴幼儿腹泻:应用本方:泽泻6g,茯苓10g,猪苓8g,桂枝5g,白术9g。发热者加葛根10g;呕吐者加藿香6g,生姜3g。水煎分多次少量频服。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0个月至5岁;病程2-6日,腹泻日3-5次者31例,6-8次者55例,8次以上者4例。就诊患儿有不同程度发热、口干、尿少或呕吐等症,大便镜检有少许脂肪球和白细胞。结果:本组90例中,服药后体温正常,腹泻停止,呕吐停止,大便镜检无异常为治愈.共82例;8例因脱水而配合补液兼服用本药而愈,其中服药后24小时以内泻止者11例,2日泻止者33例,3日泻止者35例,4日泻止者11例。又报道用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按比例为5:5:6:2:2共为细面,具体用量:6-9个月1.5-3g/日,1岁6g/日,1.5岁9g/日,2岁12g/日,加水50ml煎汤口服,每日3-4次。对照组按西医常规用药,以抗病毒、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两组病例根据患儿脱水性质和程度均予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1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8个月;病程最短0.5日,最长3日。随机分成两组:五苓散组58例,对照组54例。两组病例主要观察止泻天数,以腹泻停止、粪便成形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止泻天数为2.30±0.35日,对照组为4.12±1.34日,二者止泻天数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1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本方加味:猪苓,茯苓,白术,泽泻,白芨。感冒者加荆芥,薄荷;热重者加知母、黄芩;寒重者加附子、干姜。日1剂水煎服。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18-30岁24例,31-48岁11例;病程最短17日,最长3年;疗程最短32日,最长58日,平均47日。治愈(眼底黄斑水肿消退、渗出吸收,视力恢复正常)28例;基本治愈(黄斑水肿退,渗出部分吸收,视力提高但未到正常)6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7.1%。
12.青光眼:单用本方片剂对85只青光眼降低眼压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明显降低眼压者占63.6%,下降0.267(2mmHg)-0.933kPa(7mmHg)者达83.3%。全部病例未发现副作用。应用本方:茯苓9g,猪苓9g,泽泻12g,白术6g,桂枝6g,制成片剂,0.5g/片,日2次,每次8片。治疗青光眼105例,男30例。女75例,结果:约有10%的患者在服药前后无变化,约60%的患者眼压下降533.2kPa(4mmHg)以上,30%左右的患者眼压下降在399.9kPa(3mmHg)以下。
13.三叉神经痛:应用五苓散每次2.5g,日服3次。必要时配用酰胺咪嗪。治疗三叉神经痛17例,患者年龄41-82岁。结果显效2例,有效4例,无任何副作用。
14.防止胆囊摘除术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应用本方术前服用,可以防止胆囊术后的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五苓散可激活全身的血管内皮细胞,使PGI2产生增加有关。
药理作用: 主要有五苓散证作用和利尿作用,并对水电解质代谢,乙醇代谢以及乙醇性脂肪肝和肝损害有影响。
1.对五苓散证的作用:五苓散证以烦渴欲饮、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患者饮水不能止渴,并有头痛、腹泻、呕吐、小便不利等症状。究其原因,按伊藤氏研究发现,在气温升高,出汗增多时,可引起较多的五苓散证发病。故认为:高温环境,反复出汗,口渴多饮,致使血中抗利尿激素(ADH)上升,体内水分保持量增加,引起渗透压下降,同时大量出汗损失多量纳,导致渗透压调定点下降,而出现口渴思饮,饮入之水在胃内难以变成等张状态,加上肠管上皮细胞主动转运发生障碍,不能提高细胞间隙的渗透压,水分不能吸收,出现呕吐、腹泻、小便不利等五苓散证。服用本方并“多饮水、汗出愈”。提承五苓散有促进饮入之水以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效果。表明本方与单纯利尿剂作用机制可能有些不同。故伊藤氏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是渗透压调定点降低所致。五苓散很可能是主要作用于渗透压感受器,减少其对一定渗透压刺激的兴奋性,从而使降低了的渗透压的调定点恢复正常。
2.利尿:实验表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如用本方10g/kg 50%醇提取物及其组成药配成1:1溶液给大鼠灌服,每日1次,连续5日,对正常大鼠有显著利尿作用,其组成药以桂枝利尿作用最强;正常家兔用药后,尿量增加47%;采用家兔对五苓散与呋喃苯胺酸进行利尿比较,五苓散作用缓和,维持时间长,排尿时间为70分钟,平均排尿量大于呋喃苯胺酸;输尿管造瘘犬,清醒状态静注本方也可使尿量明显增加,并可使尿中Na+、K+、CI-等电解质排出量增加。五苓散和几个成方胃苓汤、八正散、肾气丸对大鼠利尿作用比较研究,以前三方利尿效果好,而肾气丸不显。对正常人可使尿量增加 112%,排钠量增加59.2%。全方利尿作用,较方中单味药利尿作用强。按张仲景原方剂量为最佳,若各药等量投与利尿效果明显减弱。折方研究,单味药以桂枝利尿最强。泽泻白术作用短暂,茯苓猪苓几天作用。利尿机制可能是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但也有报道,五苓散对正常家兔和小鼠无利尿作用;给大鼠灌服其煎剂剂量增至0.1g/kg,亦未见到利尿作用。对健康人仅有轻微利尿作用,对五苓散证患者利尿作用非常显著。实验结果不一,可能与实验条件、剂量、给药途径、机体状态不同等因素有关,也表明五苓散不同于一般利尿剂。
3.对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按1g/kg五苓散给予实验性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连服12个月,尿量比对照组增加,尿中K+、Na+、Ca2+、Mg2+电解质较低。血浆中K+、Mg2+稍增加,Ca2+较低,Na+未见异常。给二月龄大鼠分别投服10倍于常用量的五苓散及噻嗪等西药,连续1个月,中药组全身状态比西药组好,肾血流量增加,24小时尿量及Na+排泄量明显增加,主要脏器含水量分布正常,表明五苓散对生长、水代谢、肾功能比西药有很好的影响;尿中Na+、K+与对照组比较,显出增加的趋势,对全身水分布,细胞外液及各脏器中电解质(细胞内液)基本上无影响;不破坏水、电解质平衡而具利尿作用。
4.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五苓散对乙醇代谢有明显影响。应用4周龄小鼠单纯给予乙醇20g/kg,连续12周,小鼠即表现摇摇晃晃的乙醇中毒状态。开始两个月由乙醇引起脂肪、水代谢异常,产生肥胖水肿、体重急剧增加。其后,由于乙醇中毒,引起蛋白质代谢异常而致营养障碍,体重急剧下降,血细胞比容因血浆(即细胞外液)增加而降低,白细胞减少;同时,由于长期投服乙醇,产生胃肠功能障碍,如呕吐、腹泻等,使电解质排出增多,摄入不足,而使体内电解质下降,器官中Na+ K+、Ca2+、 Mg2+、Zn2+减少,各器官中谷胱甘肽值(GSH、GSSG)降低。而给乙醇加五苓散提取物(1gkg,连续12个月)的小鼠,毛色好,活泼,体重与对照组相近,呈良好的生长曲线;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数亦与对照组相似;器官中电解质(Na+、K+、Ca2+、Mg2+、Zn2+)含量稍有改善,器官中谷胱甘肽值与对照组相似。表明五苓散对乙醇所致脂肪、蛋白质、水代谢异常有预防效果;同时,具有调节水、电解质代谢的作用,即提高渗透压调节点,使渗透压调节点转为正常的功效。
5.对乙醇性脂肪肝及肝损害的影响:五苓散有改善肝内脂肪代谢的作用。给4周龄小鼠,口服乙醇15g/kg4周,以后同时服五苓散浸膏0.2g/kg饲料中加5%胆固醇,发现五苓散加乙醇组可使乙醇高脂饲料诱发升高的小鼠血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明显下降,尿量增加。同时发现给予15g/kg乙醇加0.4g/kg五苓散不仅TG与TC降低,LPO也降低;乙醇-高脂饲料处理的肝、肾、胸中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降低,与GSH代谢有关的酶,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G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下降,五苓散可使降低的GSH和GSSG水平升高,有关酶的活性亦明显升高。GSH在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系统中表现为抗氧化作用,是体内解毒机制中的重要物质,其耗竭可以导致脂质过氧化,造成细胞损害。五苓散可改善高脂性食物和乙醇对肝GSH代谢的障碍,对乙醇引起的GSH耗竭有预防作用。从而降低乙醇性肝损害。此外,乙醇可使肝脏对其代谢起重要作用醇脱氢酶(ADH)和醛脱氢酶(ALDH)活性明显下降,引起乙醇氧化障碍,导致肝细胞损害,五苓散可显著增加ADH和ALDH活性,从而促进乙醇氧化,加快消除,防止肝损害。此作用提示:五苓散不仅能防治乙醇中毒,还可能有急性解酒作用。
6.其他:(1)五苓散对小鼠水浸寒冷应激性溃疡有一定预防作用,抑制率为10%;(2)抑菌实验表明:本药对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普通大肠杆菌无作用,并对该两种大肠杆菌的血凝类型和方式也无影响,但对具有P菌毛的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经五苓散处理后粘附到尿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轻度减少,抑制率26.3%。提示本药治疗尿路感染,不是通过抑菌或杀菌作用,而是对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尿道上皮细胞的能力的抑制而发挥作用;(3)五苓散(6g/kg,缓慢静注)对大鼠肾型高血压实验模型有温和而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利尿和扩张血管可能为其降压作用的机制之一。(4)五苓散在体外和体内对尿石形成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体外抑制草酸钙结品生长,降低草酸钙结晶的生长指数(从53.8%降至15.2%);大鼠体内抑制草酸钙结晶在肾脏生成,减少肾-尿草酸钙含量(从7.574mg/g减至2.446mg/g干肾组织);人体内能提高原石症患者尿中GAGS含量(从31.2mg提高到46.4mg/24小时)。提示,五苓散可试用于尿路结石的防治。
理化性质: 本品为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菌丝粘结成团,大多无色;草酸钙方晶正八面体形,直径32-60μm。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单个散在,长梭形,直径17-34μm,木化;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一面菲薄。 五苓散验案集锦

来源:医生圈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5>,43)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9;46>:19)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1993:41—42)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