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按语:

中国传统诗词有许多清明篇,元曲继承诗词之传统,也对清明节做出过不少美丽、多方位的歌颂。元曲里的这些篇章,很好地记录了元代清明节的状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遗产。

翁敏华


清明节


元曲里的

一、桃红柳绿的清明节

以清明为背景的元杂剧,最以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精彩出色。其第一折第二曲【混江龙】是为粗人李逵设计的,但曲辞却十分清丽雅致,置其于宋词佳品里也毫不逊色:

可正是清明时候, 却言道风雨替花愁。

和风渐起, 暮雨初收。

我则见杨柳青青沽酒市, 桃花流水钓鱼舟。

我则见碧粼粼春水波纹皱, 往来社燕, 举目沙鸥。

好一个清明时节!和风细雨,百鸟飞翔,“沽酒市”正等着人们前去沽酒、“钓鱼舟”正等着人们上去钓鱼呢。此曲只寥寥数语,却将清明景物人事勾勒得如在目前,读着已觉得如此可爱,唱起来还不知要醉倒多少人呢。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元散曲中的清明篇也很多,尤其是多产散曲家张可久,写清明的和提到清明的曲子竟有十好几首,比他的元宵曲还要多。

清明是古人的踏青日。张可久【越调·天净沙】记录“清明日郊行”:

碧桃花下帘旌。绿杨影里旗亭。

几处莺呼燕请。马嘶芳径。典衣索做清明。

可见曲家当时经济状况不怎么好,清明节远足要花钱,他只得把衣服典当掉。哪怕典当衣衫也要过节郊游,足见张氏何等性情。

有一首无名氏的【南吕·一枝花】套曲,题为《春日即事》,其二之【梁州】曲有裁漉酒笼头纱帻,制踏青可脚乌靴,与知音三五词林社买花钱滴溜溜杖上挑着,沽酒店闹吵吵桥边问也,载诗囊胀膨膨驴背上驮着等句,生动地描写了老百姓在清明之前的准备:制酒、做靴、写歌词,特别是,所制的“乌靴”一定要“可脚”,因为这是穿着去“踏青”的。后面几句则记录了他们清明当日的过法:杖上挑着买花的铜板,桥边上“借问酒家何处有”,驴背上驮的“诗囊”里装的是各人为清明创作的歌诗。元代人至少在清明日做三件事:踏青赏花乃至买花、饮酒作乐、歌舞欢庆。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人们在清明踏青以感受春天的来临,是因为清明前后的春景最美。清明节的节物一是柳,二是桃,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所以在民间节俗中,桃花和柳枝的身影十分多见,曲中歌颂桃柳的篇章也又多又美。

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春》之中间一曲道:

天气氤氲,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

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

春天温暖,花和柳都来了精神。

张小山【中吕·满庭芳】《三衢道中》后半曲云:

一百五日节人家插柳。七十二滩上客子移舟。

添消瘦,寻花载酒,不似少年游。

清明前后,正是柳枝发芽泛绿的时候,当时人家都时兴插柳枝于门上。还有将柳圈戴于头顶、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宋《梦粱录》说柳枝“名曰‘明眼’”。这一习惯,直至清代还十分盛行。《帝京岁时纪胜》:

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这在唐时,是三月三上巳节的风俗。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二、寒食其外、上巳其里

在古代,还有两个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十分接近的节日,之前有寒食,之后有三月三上巳节。这三个节日,若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寒食、清明、上巳,若按其诞生先后论,则应该是上巳、寒食、清明。

应当说,清明这个节日原来的活动和内涵都不丰富。查唐代之前类书史料,我们看到:寒食、清明、上巳三节中,清明的史料最为薄弱。至迟在唐代,清明已呈与寒食融合的倾向,但是还没有清明扫墓之习。唐之前人们于寒食节祭扫先人。唐代著名的清明诗,无论是杜甫的“渡头翠柳艳明媚”,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都还看不到祭扫、追悼先人的含义来。有祖宗崇拜文化含义的清明节,是宋代开始大显的。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里,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自此,清明已将寒食祭扫的行事纳入自己怀抱。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张养浩【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寒食道中》,宏观地描画了清明景致: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

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濛濛淡春天。

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山川,都来杖履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曲家一路游一路唱。小溪边有春花,秋千上有花样少女,游人骑马来,或许可以与墙里少女演绎一段“墙头马上”的?见了这样婉丽温暖的清明景,不由得曲家心中产生了闲适隐居之念。

这里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此曲以“寒食”为题,写的却是“清明”。张小山有【中吕·红绣鞋】《春日湖上》二首,其一云:

百五日清明节假,两三攒绿暗人家。客子飘零尚天涯。

春风轻柳絮,夜雨瘦梨花。绿杨阴谁系马?

他在【满庭芳】《三衢道中》中干脆把清明节叫做“一百五日节”(小库按: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日,清明当在108日)。上述张养浩曲题目为《寒食道中》,辟头就是“清明禁烟”句,连禁烟这样的寒食节俗也归置在清明的名下了。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张小山有两首《湖上寒食》,其一之首句是“雨霏霏店舍无烟”,其二首句为“火冷尝仙饭”,都点出了当时还是传承着禁烟冷食之古制的,可是,曲子接着描画的,却是“沽酒春衣自典”,是“美女秋千”,是“玉人争画船”的纵情游乐。

王元鼎【醉太平】《寒食》曲:

朱帘外燕飞,乔木上莺啼。莺莺燕燕正寒食。想人生有几?

有花无酒难成配,无花有酒难成对。今日有花有酒有相识,不吃呵图甚的?

食色性也,曲子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享乐的欲望。

张小山【双调·水仙子】《清明小集》:

红香缭绕柳围花。翠袖殷勤酒当茶。

游春三月清明假。香尘随去马小帘栊绿水人家。

弹仙吕六幺遍,笑女童双髻丫,纤手琵琶。

记录的也是一个酒宴之集、乐歌之集。

关于寒食清明的此起彼伏,清代毛奇龄,有一段概括思路清晰:

(汉武帝)太初以前清明未显,焉得有清明上墓之事?惟寒食上墓则六朝、初唐早有之,如李山甫、沈佺期寒食诗皆有“九原”、“报亲”诸语,全不始开元二十年之敕。盖寒食上墓前此所有,而开元则始著为令耳。若清明则自六朝以迄唐末,凡诗文所见并不及清明上墓一语。沿及五代,吴越王时罗隐有《清明日曲江怀友诗》,始有“二年隔绝黄泉下”句;至宋诗则直曰“清明祭扫各纷然”,竟改寒食为清明矣。按……二节本相连,而历家只取清明诸节编入历中,至寒食上巳诸节皆不及。因之,世但知清明而不知寒食,逐渐以寒食上墓事归之清明,理固然也。(《辨定祭礼通俗谱》卷2“祭之时,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礼”)

毛氏话里,还指出了上巳亦被清明掩盖的事实,这在元散曲里也有反映。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春景》:

滚香绵柳絮轻,飘白雪梨花淡。怨东风墙杏色,醉晓日海棠酣。

景物偏堪,车马游人览,赏清明三月三。

绿苔撒点点青钱,碧草铺茸茸翠毯。

这里是直接把清明和三月三合在一起称呼了。

三月三上巳节起源很早。据史载,西周时即已存在,于汉代正式立为节日。古代人在三月三这一天的主要行事是袚褉沐浴,男女自由交往。《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就是描写三月上巳袚除洗濯、男女嬉戏之俗的。晋代起则盛行“曲水流觞”的文人游戏,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为证。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宋元时代开始,由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捏合,清明节也添上了“水份”。宋代描绘清明节风貌的著名图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题目竟用有“上河”二字。上河?上河去做什么?祭扫?祖先坟墓不都在山间的么?结论只有一个:清明上河,即过去的上巳上河是也!辛弃疾有记清明的【行香子】词: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且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清明湖上行,当时已成节俗。

三月三上巳节堪称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其情爱主题影响了清明,也影响了寒食。白朴的杂剧《梧桐雨》里唐明皇有一句(带云)曰:“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这里的“寒食”,竟是男欢女爱的代名词!以“寒食”代替男女须臾不愿离开的浓情蜜意,那么寒食的文化内涵,早已不是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而是已加入上巳的爱情含义了。

宋元以降的清明,由于集三节于一身,文化内涵变得丰厚繁复,成了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始于宋元时代的《白蛇传》白许之恋,就发生在清明节,西湖水边。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三、爱与死:清明节的双重主题

三合一的清明节,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勃发和消失。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关怀生命中最浓烈两级:爱与死。宋人高翥有《清明》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我们看到当时的“儿女”们白日祭扫、晚上调笑的景象。这首诗很能代表当时人的“清明观”,而“清明观”就是人的生死观:死去原知万事空,行乐须及时。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清明自宋元起,成了人们祭扫先人坟墓的日子。散曲里也有表现祭扫题材的作品。张可久【双调·燕引雏】《西湖春晚》径直叫它“清明拜扫天”。他的【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杨驹儿墓园》,则抒写了对旧人的悼念之情。小山在墓园前苦苦哀悼:你去了,小径生满青苔,茶灶蒙尘墨水生冰,弹琴没有知音饮酒没有对手,最后,他又许愿道:“……写新声,寄春莺,明年来此赏清明。窗掩梨花庭院静,小楼风雨共谁听!”承诺来年清明到这墓园里来过,悼念亡友。

小山还有一首【双调·折桂令】《春怨》:

尘蒙玉轸,妆残翠靥,围褪罗群。

月明谁上秦楼问,香冷灯昏。

水北花南那人,莺来燕去三春。清明近,于飞上坟,不由我不伤神。

曲子为闺怨女子代言:自那人儿离开后,忽忽已有三年,车蒙尘,人消瘦,懒得化妆。特别是清明节近,看别人家夫妻上坟,更加思念难已。

元曲中的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这清明节日文化精神,是今天还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转载丨元曲里的清明节

原载于《文史知识》2008年04期

本文有节选

丰富自身文化修养

从关注一个好的公众号开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