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麻附辛汤与当归四逆汤的临床鉴别运用

01

2019年11月10日晚上9时左右,某同仁来电咨询,接诊一位50岁的女病人,右肩周及颈椎痛半年,多方治疗无效,畏寒,身着棉袄,疲乏无力欲用麻附辛汤合当归四逆汤合方治疗,重用附子60g,加上川乌、草乌各20克,问是否安全?我的回答是如果用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或煎煮方法正确,使用还是安全的。他又问疲乏无力加上黄芪补气是否更有效?我回答说误打误撞会有效。他说这是什么原因,我回答从仲景立方立法来说,麻附辛汤合当归四逆汤是不能合用的,因为病机不同,两方合用是互相矛盾的,是不符合仲景立法立方的原意。可在临床上,你误打误撞可能会有疗效,可平常人们经常讲,临床有效是硬道理呀!可是这个有效为什么说是误打误撞的有效,或者说是子弹打中三四环,没打中靶心,能挫挫病势罢了,要讲清这个误打误撞的原理,必须从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当归四逆汤的方源、方证、病机才能说清楚。

0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什么是少阴病呢?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从这两条原文则可看出,本患者的畏寒、身着棉衣、颈肩痛、疲乏无力是少阴证,方中加入黄芪完全没有必要,可见这个医师还没有读懂《伤寒论》,也不知道黄芪真正的功能,麻黄和黄芪合用是相互矛盾的。我们细读《伤寒杂病论》就会发现,全书中有五个黄芪方,如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这5个方都说明黄芪是用于表虚证,都有恶风、自汗的症状,这就不是后世认为的黄芪补气。所以学中医必须读经典,学方药必须学方证,只有细读并读懂《伤寒论》,才能够运用自如。

03

那么当归四逆汤出自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在厥阴病篇,其病位是厥阴病,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正确,也可以说不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归四逆汤载于厥阴病篇之后,于是大多数人就认为是厥阴病方;其实《伤寒论》329条之后有附“厥利呕哕”。《金匮玉函经》则另为一篇题为“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审其内容确是主讲四病证和治疗。《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是桂枝汤以细辛易生姜,加当归、通草,有温通血脉的作用,与当归合用补血行滞,故此方治内则血虚,外则荣卫不利,而脉细欲绝,手足厥寒者,其病位为太阳太阴合病;因为该同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当归四逆汤治疗颈肩痛,只能说是误打误撞也能有效。因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夹饮之方,有发汗去饮之功,但《伤寒论》关于发汗有五禁,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第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第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这5条其实就是说津血亏虚者不可发汗,这是临床医生必须注意的,也是在临床上需要警惕的地方。

04

所以我认为此颈肩痛,畏寒,疲乏的患者,服麻附辛汤和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中或许有效,但有效也是误打误撞的有效,并不能说用麻附辛汤合当归四逆汤能治疗这种临床表现的患者。该医生对两方的概念是认识不清的,其一是对伤寒论的不理解,更是对第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和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的不理解。其二是畏寒和手足厥寒的区别,所谓的畏寒、着棉衣的加热保暖能改善,这就不是当归四逆汤方的手足厥寒,他的临床表现只能说是畏寒比较严重。

05

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温阳解表,常用于少阴表证夹饮,是少阴太阴合病;当归四逆汤是补血解表去饮,是太阳太阴合病。从“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理论解释此患者就是少阴病夹饮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有效,不必要合上当归四逆汤,也不要加上川乌、草乌,更不需要加上黄芪,因第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可医者不知道少阴病是病位在表的阴寒证,更不知道患者的颈肩痛、畏寒、疲乏其实就是表阴证,所以用方用药杂乱无章,心里无底气,有效无效,用药是否安全,心里一直无底。如果临床有效,也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所以在我在《胡冯经方医学》传承班讲课时,反复要求熟读细读原文,前后对照读原文,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的处方用药,也就是《医宗金鉴》的名言:“漫谈变化千万般,不外阴阳表里间”,那么关于颈肩痛的经方治疗就有很多方证了,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麻附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白虎加桂枝汤、麻黄加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都可以辨证的使用,再据食、水、瘀三毒合方来治疗颈肩痛,关键在于我们要学好《伤寒杂病论》,学好方证,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而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就更加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