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中国历史上向有忠臣奸臣、清官贪官之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包拯”、“海瑞”一类“为官清廉”的人物,尽管在历朝历代庞大的官吏群中,清官寥若晨星,但江苏籍的清官这一群体,仍不失为暗淡封建王朝的一抹亮色。江苏清官廉吏廉洁自好,以坦荡荡一身正气,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其廉政思想和优秀从政者的勤廉故事,不仅被人们广为传颂,也极具教育意义。

清江浦畔三廉督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清江浦古运河

淮安主城区史称清江浦,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商业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美誉。

河运、漕运总督是名副其实的肥缺,在明清官场黑暗、官吏贪黩的年代,清江浦畔有三位勤政清廉的总督,受到后人的景仰与追思。

德缵禹功——陈瑄。明永乐初,陈瑄总督漕运,他循宋时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导湖水入淮,这段新漕渠被命名为清江浦。他先后在淮安建筑了义、礼、智、信四坝,新庄(清河县)和福兴、清江、移风(山阳县)四闸,免过坝及风涛之险。陈瑄为官清廉,面对每年数百万两的帑银不染指分毫。宣德八年(1433),他以69岁的高龄和带病的身体,坚持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最后死于任上,为治水贡献了毕生精力。明宣宗听到讣闻后,十分哀恸,特派官员现祭,还停止朝事一日,为他举行国葬,并追封他为平江侯,赐太保,谥“恭襄”,命工部营葬于南京映龙山。明正德十年(1515),在陈瑄死后八十余年,明武宗又御赐 “德缵禹功”匾,称赞他造福百姓,继承了大禹治水的功德。

不受馈赠—傅希挚。嘉靖四十四年(1565),傅希挚任淮安知府,万历元年改任河道总督。因为黄河泛滥,茶城段运河淤塞,在他的主持下,开新河由梁山下宁洋山,出右洪口,避开黄河之险,使漕运河道能够通行。万历五年(1577),升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改任户部右侍郎。不久,因为陇右矿务事件被罢职。万历十一年(1583)复出,再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任漕运、河道总督,再次来淮安为官。傅希挚在淮安时,号令严明,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不接受任何礼物。卸任离淮时,检查物品,令下属登记,仅有黑纻布一块,他就将此送给了下属。下属们即将纻布撕开,每人分得一尺多,珍藏起来,作为纪念。有的人还在布上画上傅希挚的画像,将他供奉起来,一时传为佳话。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夜色清江浦 赵启瑞摄

一代廉吏—张鹏翮。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鹏翮在清江浦任河道总督。他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经验,博考舆图,仔细勘察,提出“开海口,赛六坝”的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设想,“筑堤束水,借水攻沙”,指挥数十万民工治河。历时八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下河连年大熟,人民安居乐业。他还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张鹏翮为政清廉,公直节俭,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家产仅荒田数亩而已。去世时,家中无多余财物,其子“四顾茫然,无法举丧”。后雍正赐白银千两,才得奉丧安葬。康熙帝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赞他“秉性贞介,持身廉洁,卓然一代完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位总督慎独修身、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苏州知府“况青天”

况钟(1383~1443),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江苏人民称他“况青天”。

“自洪武开国以来七十余年,苏州无一人能满任者。”郡守多不称职,尽管朝廷屡遣官吏督责,均告无效,号称全国最难治理的十郡之一。尚书蹇义、胡濙等以况钟勤谨廉能大力推荐他,因“赐敕”赴任。所谓“赐敕”,即皇帝的书面命令,放宽其职权,可以便宜行事,奏章可以直送皇帝。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苏州况钟雕像

况钟上任伊始,为洞察真情,一度佯作不省吏事,碌碌无为,任群吏为所欲为。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召集僚属,当堂历举罪证,依律杖毙数人,并惩治罢免了常熟、昆山等地12名县级贪官庸吏。这一下,苏州吏治为之一振。况钟深知苏州赋役一向繁重,在巡抚周忱的支持下,锐意改革,力奏减免70万石税粮,并制定许多合理的征粮输赋办法,真正减轻苏州农民负担,招抚流民回乡。他还设置“济农仓”以防饥备荒,设置善恶簿以行劝惩,设置通关勘合簿以防诈伪,设置纲运簿以防运夫侵盗,设置馆夫簿以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除暴安良,深得民心,被苏州人民尊称为“况青天”。人们熟知的《十五贯》故事,就是况钟为民申冤、执法如山、机敏善断的几千件冤、假、错、奇案中的典范性事例。

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担任富甲天下的苏州知府13年,家里竟未置一间房,未添一垅地,获得了苏州人民的由衷爱戴。正统五年(1440),况钟第三次离任,这次是九年任满,依例要官升一级。临行,他不给朝中权贵带任何礼物,而是“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苏州人民依依不舍,饯行的人数百里不绝。经过张翰等一万八千多人联名上书,请求留任。朝廷决定擢况钟为按察使,“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他终于因劳累过度死在任上,出丧之际,全苏州的官员和百姓都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苏州况公祠

况钟逝世后,苏州七县各市镇无不建祠,岁岁奉祀。在苏州阊门外杨柳湾还为他建立衣冠冢,并在府学内建祠设祭。清道光六年(1826)在与苏州府署一墙之隔的五显庙原址、况钟读书和会客处另建专祠以志纪念,同治十一年(1872)又重加修葺,现存于西美巷,是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朝名臣“徐阁老”

徐溥(1428~1499),宜兴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胸怀大志,读书勤奋,被塾师称为“神童异材”,为乡里称颂。明景泰元年(1450)中举人,景泰五年中进士,廷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参与机要政务。他曾三主会试,其德行均受到人们称颂。徐溥入阁为相12年,弘治五年(1492),徐溥为首辅,辅治朝政,政绩卓著,被人们尊为“徐阁老”。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徐溥像

徐溥为人刚正不阿,忠心治国,凡遇朝政大事,皇帝疑不能决的时候,他总是直言劝谏,引用历史经验,说明利弊关系,供皇上参考定夺。因此,他深受明朝四代皇帝的器重。

徐溥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不治家产,乐善好施。他曾创建义庄,将自己的800亩田产作为义田,分给族里穷人耕种。若遭遇灾荒,则开义仓赈济贫民。他还在进城的洑溪河口设义渡,雇人免费摆渡。此外,他还创办义学,分期给乡民的孩子免费读书。

弘治十年(1497),徐溥以年事已高为由,向皇帝请求引退,未许。第二年,因目疾严重,孝宗帝才特准他告老南归。徐溥居官虽久,但从未在京城建造宅第,只在家乡建造一座宅第,定名为“世德堂”。当他回到家乡后,双目已经失明,由书僮扶着在宅院转了一遍,并用手抚摸着每座墙壁和每根楹柱,怕儿辈们把宅第造得太华丽。一日,徐溥由家人扶着步出门外散步,忽问家人说:“怎么听不到行人、车履声?”家人告诉他说:“为了相爷能安静颐养,乡道已迁到河对岸去了。”徐溥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将大道仍恢复旧地,乡民无不赞颂。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徐溥家祠

弘治十二年(1499),徐溥在家乡病卒,孝宗帝闻讯,辍朝一日,赐棺木米布,特赠太师,谥“文靖”。

“真宰辅器”王鏊

王鏊(1449~1524),苏州人。王鏊在朝居官三十多年,做过皇帝的老师和宰相。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又极关心民间疾苦,是明代中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清官。

王鏊一生不畏权威,敢于仗义执言,在朝廷忠良尚宝卿、崔睿等3人被刘瑾借故毒刑暴打时,他多次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当刘瑾面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现在他们不仅受侮辱而且遭杀,我还有什么脸颜居此位!”他采用各种办法坚持与损坏忠良的行为作斗争,据理力言,竭尽全力地营救、保护了一批正派官员。刘瑾千方百计谋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朝臣韩文、刘健、谢迁时,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他清廉正直,为人所敬仰。马文升称赞他是“真宰辅器”。明成化二十年(1484),王鏊被朝廷任命为会试考官。这时,有个考生带了金银财宝送给王鏊,想请他多多关照。来人还说,当政的宰相刘吉也收了厚礼,他也答应帮忙。王鏊怒曰:“当国者可,吾固不可”,轰走了送礼的人。后来,内阁首辅刘吉知道了这件事,把王鏊的考官职务给撤了,但王鏊清节之名在朝中传开了。

文章选自《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之《历史资源卷》

转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纪委办公室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明清江苏的清官廉吏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