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制造业工厂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解析

《目录》

一、基本概念

1、生产效率的定义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3、提升生产效率的总体理念

二、提升生产效率的总体思路(共分六大类)

三、提升生产效率的现场管理方法

四、八大法宝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五、严格执行SOP(标准作业程序),提升生产效率

六、小批量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如何提高?

(正文)

一、 基本概念

1、 生产效率的定义: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情况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可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

2、 计算公式: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1)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2)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Δ标准工时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Δ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

(3)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

(4)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3、提升生产效率的总体理念

(1)提高生产,制度先行。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以确保生产有章可循。

(2)生产状况,定期反馈于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并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可以通过工作结果定期反馈机制进行保证落实。

(3)对人对事,奖罚分明。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产效率高的员工理应获得应有的奖励。在一些公司存在这样的现象,业绩好的员工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业绩差的员工反而承担较少工作或较容易的工作,这样肯定会打击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工具与技术,双重优化。为员工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客观条件:工装夹具。即便是一流的员工,没有必要的工装夹具,也难以达到高效率。

(5)激发员工干劲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这个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充分挖掘它、利用它,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身为主管,如果你了解了员工的本性,也就知道如何有效激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走入他们的心灵,领导他们,开发他们。

(6)增强团队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对于团队行为、团队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团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能顺利完成任务;有的团队成员相互摩擦,关系紧张,凝聚力弱,不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同时要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意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7)建立一支专业化的IE队伍,进行工作研究和方法研究,能提高效率40%左右。

二、提升生产效率的总体思路(共分六大类)

(一)提高员工的士气

员工是每台机器的直接创造者,是直接影响单位产出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做为管理者如何尊重员工、用好员工,从而达到提升效率之目的。

提高员工的士气要利用好两个途径:

一是开好早会: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融洽的早会,适当的激励,能使每个人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

二是让员工参与管理:员工是直接作业者,全员品管、全员齐心合力;管理的公开化(资金、管理计划、工作重点、绩效考核);鼓励员工参与产量的时段管理,让每位员工知道每个时段他们努力的成绩;鼓励员工与员工融洽的关系;工作与生活要劳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减少浪费

(三)提高直通率:提升直通率,使单位产出量提升。

(四)生产线瓶颈问题解决

(五)强化员工作业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增强作业技能及作业经验,增加员工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减少效率浪费;持续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素质。

(六)设备自动化

设备自动化的提升,能直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效率。

三、提升生产效率的现场管理方法

(一)均衡生产,调度有序

⒈配合公司,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结合本部的生产实力,具体组织生产计划的实施工作。

⒉负责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贯彻落实致班组。

⒊制定和执行现场作业标准及工艺流程,从而使生产的产品,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保证进度和质量。

⒋按照生产能力及客户订单交期,实现全面均衡有节奏的生产。

(二)产品质量控制有力

⒈生产现场生产负责人(厂长)接单后,先组织各组现场管理人员,分析该型号产品的技术工艺特点,仔细阅读制造工艺单的制作要求。

⒉生产现场质量负责人组织质检员依据技术图纸文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编制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书。

⒊现场生产、质量、技术工艺负责人对一线生产员工辅导到位,严格要求员工按照作业指导书及图纸文件进行加工生产;要求组长、质检人员进行巡检和在制品抽检。

4.各型产品在上线生产前,有关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本班组员工开生产例会或早会,对该款产品做详细的说明,并将技术部提供的图纸、样品、作业指导书及质量检验标准书放置在生产现场,供生产员工及时参阅。

5.生产厂长必须组织督促各现场管理员将质量问题解决于工位之上,降低产品的返工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三)定员定额、先进合理

生产厂长可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或订单),根据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水平,结合自身对车间各班的了解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到位,并固定人员生产,督促日产进度及现场收尾工作。

(四)原辅材料,供应及时

⒈生产厂长必需及时追踪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如有需上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处理。

⒉组织车间各有关人员做好一切产前准备工作:如生产设备的配置,有关人员的调配,有关工具的搭配等。

(五)纪律严明、考核严格

⒈严格执行厂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管理制度,对违反本厂管理制度人员,视情节轻重,按规章制度有关条款予以处罚。

⒉督促每位员工准时上下班,做好车间有关人员的考勤制度。

⒊对考勤制度做到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根据。

(六)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⒈督促各组员工负责保养好各自的机台设备,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使用”。

⒉督促有关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调整、维护和保养。

⒊督促各组员工每天上班清洁机台,检查自用设备是否完好,出现异常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保机台运作正常。

(七)安全第一,消除隐患

⒈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安全第一。

⒉做好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⒊严禁一切危险品(易燃品)进入生产车间,车间内杜绝吸烟。

⒋生产厂长每天下班前需督促有关人员检查车间每个角落,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⒌下班后督促各有关人员关闭好门窗,大门上锁前务必检查各门窗是否有关闭妥当,清理车间所有人员,关闭车间所有电路。

(八)堆放整齐,文明生产

⒈物料、工夹具、工装等定位放置,排放整齐,不准随意摆放、挪动或调换。

2.半成品、成品要摆放整齐,不能落地,不合格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渍。

3.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卫生清洁,督促有关人员每天打扫生产现场,督促各组员工保持环境卫生。

4.督促有关人员定期擦洗门窗、现场地面及各生产备用工夹具。

(九)原始记录—齐全、准确、及时、明白。

⒈现场管理人员保管好所有的生产资料,每天汇总各组上交的《生产日报表》、《质检记录》,及各项报告按时上报厂长处。

2.落实有关呈上的报告及《生产日报表》、《质检记录》是否准确实际和在看板上公示。

3.每天下班前处理好当天的日常事务。

4.负责车间生产数量收发一致,及时处理好车间与各有关部门的交接手续。

(十)士气高涨,协调一致

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激励机制,以达到充分发挥员工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工作气氛,使生产线员工士气高涨。

⒊协调各班组的生产分配恰到好处。根据各生产人员的技能水平,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

⒋生产厂长要督促各班组按时完成当日的生产计划指标。

⒌质量负责人要督促质检员检验完当日完工的成品,填写每日《检验记录》。

四、八大法宝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一)健全的生产运营体系—稳住阵脚确保效率

不管是制度还是流程,必须透明化、可视化、标准化、安定化,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二)知己知彼,目标明确,提升效率

生产现场所谓的浪费,就是降低生产效率的各种要素。按照精益生产七大浪费的指示方向对现场进行诊断,确立生产效率损失的真正原因。

精益生产七大浪费是:

1、等待的浪费

2、搬运的浪费

3、不良的浪费

4、动作的浪费

5、加工本身的浪费

6、库存的浪费

7、生产过多的浪费。

(三)运用现场迅速改善手法,进行源流管理,提升效率

现场迅速改善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运用IE改善手法四大原则(ECRS):剔除、取消、重排或取代、简化

E:排除(Eliminate):除掉不必要的步骤和重复步骤;

C:合并(Combine):和别的作业合并一起进行,省去浪费;

R:重排(Rearrange):改变作业的顺序,省去浪费;

S:简化(Simplify):使作业简单化,改善细微顺序来省去浪费。

2、五五法进行源流管理。

所谓五五法即5×5W1H(5×5何法)。

Δ 5W是指:where何处,在什么地方—空间;

when何时,在什么时候—时间;

what何者,是什么东西/事—生产对象;

who何人,是什么人做/生产主体;

why为何,为什么如此?

这五个字母之开头都是由“w”开始,所以称之为“5W”;

Δ 1H是指how如何,怎么做的?这个英文字母是由“H”开头,所以称之为“1H”;

Δ 5×是5次,表示对问题的质疑不要只问一次而要多问几次,不是刚好只问5次,可多亦可少。

5W1H是一个探讨问题的技巧,“5×”是告诉同样的“5w1h”最好要“多问几次”才好,才能将问题的症结所在发掘出来。

(四)让计划做到充分的论证,降低计划性损失提升效率

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充分的论证,才能防范于未然。

计划是连通团队的关键,计划是行向目标的诺言,计划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计划是实现成功的保证,通过产销会议:确保生产与销售密切的配合,使产品的质量、产能等不断的提高,以最合理的生产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

(五)运用合理的采购机制,确保双方共存共荣意识,以提升生产效率

现代双赢模式:对供应商予以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展;建立互信关系,共同提高效率,建立和供应商的长期伙伴关系。

1、对于不同的供应商要做好考核区分等级,前提是建立适用的评价机制。

2、对不同结果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激励措施

(六)物料及生产进度控制及时到位,避免等待浪费提升效率

生产部门自接单后,要动员全体人员对所安排的计划全力完成;各相关部门主动、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所有计划。

(七)运用绩效指标改善法,以评估企业体质及提升生产效率

采用精益生产方式,缩短交期时间,减少浪费,使质量、产量和效率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评估衡量生产效率的相关指标如下:

1、DTD(从原材料到厂至产品出货时间的核算)

2、一次交检合格率

3、设备综合效率

4、生产排程达标率

(八)运用合理之生产运营绩效(激励制度合理化),以激励士气提升效率。

五、严格执行SOP(标准作业程序),提升生产效率。

(一)改善员工的作业习惯

1、保持良好坐姿,使身体与工作台结合的更合理,有利于作业。

2、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双手从事生产工作。

3、操作范围内,尽量保持短距离移动,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4、提高员工生产技能(进行时段培训和技能考核)。

(二)合理分配工作场所 注意原材料摆放位置

1、手和手臂的运动途径应在正常工作区域内(正常坐姿情况下,手能够触及到的范围)。

2、必须用眼睛注意的工作,应保证有正常视野,能够看清作业点的状况。

3、工具和材料应置于固定位置,方便一次拿得到。也可将最常用、重复使用率高的材料放置就近处,按照材料装配顺序依次摆放。

(三)工具和设备

1、工具和设备应放置在随手即可拿到的地方。

2、设计和使用简单的辅助工具或工装,使生产更顺利、更合理,方便作业。

(四)材料搬运

1、为方便取拿,事先要有良好的设计。

2、可考虑安排依重力原理设计一些工装将材料送往使用地点。

3、预置和分类标明下一工序所需的材料和零件。

(五)节省时间

1、工作时应精神集中,这样既能改善人工的迟疑或暂时停止的问题。同时还可避免造成安全事故。

2、对我们工作时的动作进行分析,哪些动作是必须的,哪些动作是可以合并的,这样既能减少步骤,又能缩短时间。

(六)鼓励员工自检与互检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要落实到执行层面。

1、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自检,确认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质量;确认本工序加工的技术、工艺要求和加工质量;确认交付到下道工序的完成品质量。

2、员工互检,可以设计以下两条质量管理制度:

①下游工序有权对上游工序进行指数索赔

当第一道工序给第二道工序提供产品的时候,如果第二道工序检测出存在不良产品,比如提供10个产品,被第二道工序检出来9个是合格的,1个不合格,那么,第二道工序有权对上游工序进行指数索赔。这里的索赔指数相当惊人,是成几何数递增的。

②下游工序未检查出不良品的,要有相应的处罚

在第一道工序给第二道工序提供产品之后,如果第二道工序没有检出已经存在的不良品,而流到第三道工序去了,第三道工序就要扣第二道工序的奖金……

通过设计一系列制度,让员工做好自检与互检,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削减品质检验员。

(七)建立灵活的生产组织体系

(1)建立灵活的生产组织体系,在保证质量良好地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使全体人员得到以发展。

(2)生产组织的职能将总体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单位或个人,并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

(3)按生产流程图排工位,依据作业时间量决定间距及复杂性,配置指导书工位,做好材料的投入、不良品的标识、工具-夹具-仪器设备的放置工位。

(4)确定工位平衡与流水线的顺畅,依据熟练程度合理安排员工,使生产线不堆料,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有的人忙死,有的人空闲,就不会导致漏作业。

(5)人员工位顶替,合理分配个人特长,对员工的技能水平心中有数。

(6)注重管理新员工,指定负责指导的专门人员,并明确责任,定时检查、确认。

(7)确定有效生产能力与资格管理,设计员工晋升发展通道。

(8)工作权限要明确:员工(完成任务,报告问题)-组长(执行任务,处理问题,报告结果)-班长(执行计划,报告生产,处理问题)-主任(监察执行,总结计划,上报成果)。

(9)培养多能工,区别员工强项,注意栽培和使用以及充员,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

(八)为了达成计划并增产,管理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生产前准备工作要充分(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艺,现场)。

2、控制拉速得当,保持人员作业时有适度的紧迫感,不要松懈。

3、及时确认产量,并填写看板。

4、控制不良品,及时纠正,纠正无效后停止工作,另找适宜人或寻找正确途径操作。

5、来料不良品以及产生的不良品要及时确认退料、补料、换料。

六、小批量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如何提高?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构建合理的薪酬机制激发职工积极性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参考使用):

首先对车间所有工作建立细化的标准,并按标准及工作流程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基本工作单元,每个工作单元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质量要求和相应的薪酬标准。职工依据工作实际,能够对自己当天或当月的收入进行清晰的计算,这使得职工由“为公司工作”转变为“为自己工作”,并产生非常强烈的多获取工作单元分配任务的意愿,从而充分激发了车间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其次是选择班长工作不脱产,其收入与本班组的平均工资完全挂钩的薪酬分配形式。

(二)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生产流畅高效

(1)保证供应链顺畅的第一要素是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要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比如:给予供应商合理的采购价格并按时付款,可以有力促进供应商长期稳定及时的供货意愿;可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和提高,从而减少了因材料质量带来的返工。

(2)在优化供应链管理工作方面,开展贴近零库存管理、准时化采购、准时化到货、准时化配货与准时化生产等精益生产管理活动。

(3)在物资内部流转上,结合企业现状可以将订货单、报检单、入库单、对账单进行简化实现“四单合一”。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各流程实现“单向流转”,可以使各流程工作时间和物资在内部流转时间大幅减少,车间生产也变得更加顺畅,能极大地提高生产车间的整体工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与工艺改进

设计与工艺改进对提高工人整体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技术进步是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技术支撑,它直接带来了劳动手段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使得工人工作效率得到持续不断的大幅提升。

制造型企业在技术设计与改进上,应注重简化复杂生产操作,减少零部件及特殊部件的数量,提高部件的通用性和代用率,同时,必须要深入推进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工作,简化生产制造流程。在工艺管理与改进上,要对工艺流程全面分析,对生产没有产生增值的工序要取消,不合理的要进行合并和简化,通过改进工艺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四)推进工装与工具的持续改进

工装工具的设计与改进对提高车间工人的作业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它们的广泛应用,大力消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低效劳动,以达到减少劳动时间或降低劳动量的目的,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意愿。

运用工装工具可以改善并优化生产流程,完善工艺水平,有效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大力开展工装工具的设计、改进和持续改善工作。

首先,要求企业的工艺技术人员必须要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主动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分析分解,设计和改进工装工具。

其次,要走群众路线,由于工装工具的改善主要源自于生产的实践,很多是来自于有思想、有想法的一线职工,企业应通过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一线工人的主观积极性、创造性和群体智慧,让他们能够主动为公司献计献策,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和建议,以最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五)理顺车间管理,凝聚员工智慧

车间是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制造的部门,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重心,车间管理水平直接会影响到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

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车间主管与班组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做好带头示范作用,要使职工的思想、价值观与公司高度统一;

其次,车间要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加强作业人员和生产任务的统筹合理安排。在生产管理控制上,车间应根据生产流程和工序进行合理配置,形成相互衔接的生产线;

第三,车间应发挥工人集体智慧,运用有效手段,鼓励他们建言献策;

第四,车间应加强班组建设、积极培养和发挥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每年对班长和骨干进行轮岗学习,班组内小工序也要进行常规轮岗,使得在生产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人员调整,生产过程更加具有弹性和柔性,可以有效地提高车间的整体效能。

第五、在生产管理方面,车间要始终扎实推进精益化生产模式思想,运用各种绩效、激励及考核措施,并通过如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持续培训等各种活动对生产工作进行持续改善,以达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生产效率,除了本文所提到的绩效机制、优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工艺进步、工装工具改进等硬性指标因素外,也需要考虑许多与人性相关的软性指标,比如:企业文化的激励与导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工人对荣誉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工作环境对作业人员的影响等。

总之,提高工人的工作生产效率是一个长期、综合、持续的过程。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工人的潜能,并切实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内心需求,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人的工作生产效率,并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全文完)

编辑创作:资深企业管理咨询师 张骥老师

专注企业管理改善与变革,贴心服务实体经济,现场咨询、辅导与培训,助力企业发展。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