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栀子大黄汤治疗心系重症经验

栀子大黄汤治疗心系重症经验

何庆勇

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临床上热蕴血瘀型心系疾病(如冠心病) 患者越来越常见, 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学习中,尝试采用《金匮要略》的栀子大黄汤加味治疗心系重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举医案二则以供同道参考。

一、栀子大黄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例 1: 患者, 女,79 岁,2012 年 7 月 11 日 入院。主诉: 胸闷、憋气反复发作 12 年,加重 2 d。 现病史:患者于 12 年前出现胸闷,憋气,到某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经抗血小板聚集、 扩冠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之后仍反复发作, 休息数分钟后缓解。 2009年 10 月 患者因胸闷、 憋气、 头晕再次就诊,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心率 38 次· min- 1 , 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ST - T 改变,诊断为冠心病、 心律失常、 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建议到上级医院安装起搏器。 患者遂于我院就诊,并于 2009 年 10 月 12 日 行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2009 年 10 月 15 日 出现起搏器心室电极感知起搏不良, 结合胸片透视, 明确起搏器电极移位, 考虑心室电极穿孔, 于当日 行起搏器复位术。 其后予以扩冠、 调脂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治疗, 病情控制一般。 2012 年 7 月 9 日 出现胸闷、 憋气加重, 双下肢轻度水肿。 刻下症: 胸闷, 憋气, 背部疼痛, 咽干, 口苦,头晕,夜间不能平卧, 时有憋醒, 偶有咳嗽, 咳少量白黏痰, 时有腹胀, 纳可, 眠差, 小便黄赤, 夜尿频,大便干,日 1 ~2 次。 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8 年;高血压病史 8 年, 血压最高可达 190 /80 mmHg,现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 mg, 日 1 次, 血压控制不佳;右乳腺癌术后 5 年。 查体: 血压: 150 /72 mmHg。 神清, 体形偏胖, 口唇紫绀, 右侧乳房缺如, 右侧胸廓有一约 20 cm 的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心率 92 次· min- 1 , 心音低顿, 心律齐, 心尖部可闻及 3 /6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舌暗红, 有瘀斑, 苔黄腻, 脉细数。 辅助检查: 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 proBNP)498. 7 pg· mL- 1 。 诊断: 胸痹—热结血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Ⅲ 级; 高血压病 3级;慢性支气管炎; 肺部感染; 乳腺癌术后。 治疗:西医治疗给予对症的抗感染、 降压、 扩冠等治疗。中医治疗,治则为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为栀子大黄汤加减: 栀子 10 g,淡豆豉 10 g,枳壳 10 g,酒军 4 g,桔梗 10 g,红花 15 g, 瓜蒌 30 g, 茜草 15 g, 厚朴 10g,薤白 15 g。 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早晚服用。 服用 3 剂后,患者胸闷、憋气症状缓解,但仍时有咳嗽,且咳嗽时易发头晕; 后背无疼痛; 无口苦、 咽干; 尿频,大便调。 继续服用原方 6 剂后, 患者已无胸闷、憋气,无夜间憋醒, 白天汗多, 后背疼痛已愈。 偶有咳嗽,无痰,偶有头晕,夜尿 2 ~ 3 次,大便日 2 次, 成形。 效不改方, 继续服用原方 5 剂后, 患者诸症消失,顺利出 院。 随访 3 个月 , 患者胸闷、 憋气未见复发。

二、栀子大黄汤合升降散与栀子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例 2: 患者, 女,78 岁,2012 年 1 月 23 日 初诊。主诉: 间断胸闷、气短伴心慌 1 年余, 加重 1 周。 现病史: 患者 1 年前出现胸闷、气短, 伴心慌、头晕, 无视物旋转、与体位变化无关, 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示: 冠状动脉狭窄约 50% (具体不详) ,诊为冠心病, 予对症治疗(用药不详) ,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2013 年 1 月 16 日 患者因食用油腻食物呕吐后,出现胸闷、 气短伴心慌加重,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少,头晕,汗出,自服速效救心丸 30 min后,症状未见缓解, 就诊于我院急诊, 予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丹参酮Ⅱ A 注射液治疗后,未见好转遂转入我科。 刻下症: 胸闷、 气短, 偶有心慌, 活动后加重,烦躁, 全身乏力, 怕热, 易汗出, 以头部为著; 干咳,口 干, 口 黏, 纳少, 食后腹胀, 伴呃逆, 无反酸。左侧肩背部阵发性疼痛, 眠差, 大便干结,3 ~ 5 d 1行,小便色黄, 夜尿 2 ~ 3 次。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20 余年,平素服拉西地平片、 盐酸贝那普利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2 型糖尿病 3 年,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控制血糖, 效果良好; 血脂异常 3年, 平素服辛伐他汀降血脂; 腔隙性脑梗死病史 1年。 查体: 体形中等, 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舌暗红, 薄黄苔, 脉细弱。 中医诊断: 胸痹, 郁热, 血瘀。 西医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心功能Ⅱ级;高血压病 3 级;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腔隙性脑梗死。 中医治则: 清郁热, 活血化瘀。 方用栀子大黄汤合升降散与栀子豉汤: 栀子 15 g,酒军 6 g,枳壳 15 g,桔梗 15 g,茜草 15 g,红景天 30 g,僵蚕 10 g,姜黄 10 g,蝉蜕 10 g,淡豆豉 15g,何首乌 15 g。 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早晚服用,6剂。 二诊: 患者诉已无胸闷、气短、心慌、烦躁, 夜间能平卧,全身乏力、 怕热缓解, 仍有汗出, 以头部为著,但出汗量较前减少。 口干、 口黏较前明显缓解,纳可,食后无腹胀、 呃逆, 左侧肩背部有轻微疼痛,大便日 1 次,成形,质不干,小便调,夜尿 2 次。 治疗继续以清郁热、 活血化瘀为法, 方用栀子大黄汤合升降散与栀子豉汤加减: 栀子 15 g, 酒军 6 g, 枳壳15 g,桔梗15 g,茜草 15 g,红景天 30 g,僵蚕10 g,姜黄 10 g,蝉蜕 10 g,淡豆豉15 g,何首乌 15 g,葛根 15g。 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早晚服用,8 剂后患者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患者胸闷气短未见复发。

三、结语

栀子大黄汤出自《金匮要略》: “酒黄疸, 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栀子大黄汤是张仲景原本用来治疗酒毒湿热黄疸证的。 清代尤怡的《金匮要略心悟》谓栀子大黄汤: “栀子、淡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当代伤寒名家李克光谓栀子大黄汤主治湿热阻滞、 气机不通,热多湿少之证, 其方证是心中懊恼热痛, 烦躁不眠,大便难, 小便不利, 身黄如橘子色等[1]。 笔者在临床中常在栀子大黄汤的基础上, 改枳实为枳壳,加桔梗、茜草、红花等用于治疗热蕴血瘀型冠心病,取得了 较好的临床疗效。 方中以栀子为主药,去心中客热,除烦躁,《开宝本草》谓其能治疗“……胸心、大小肠大热, 心中烦闷, 胃 中热气”。 淡豆豉透解郁热,除烦懊; 《珍珠囊》 谓淡豆豉: “去心中懊恼,伤寒头痛, 烦躁。” 配大黄、 枳实以泻热结, 祛瘀血。 以桔梗、 枳壳一升一降, 调畅气机, 开胸散结。再配以茜草、红花以活血化瘀。 全方合用旨在清热散结,活血化瘀。

例 1 患者西医诊断属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 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5 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2] 。 笔者强调的是临床中医治病不应拘泥于疾病的西医诊断, 关键要辨方证,方证对应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3] 。 例 1 患者症见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夜尿频、 大便干, 以及胸闷、气短、背部疼痛。 中医辨证当属热结血瘀, 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 脉细数亦为热结血瘀之象。 故投之栀子大黄汤加味(栀子大黄汤基础上改枳实为枳壳,加桔梗、茜草、红花等) 以清热散结活血, 方证相应,故取效甚捷。 例 2 患者西医诊断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与急性心肌梗死一样, 不稳定斑块是它们共同的病理特征; 而由于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 易出 现急性血栓事件,临床上 44% ~ 72% 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4]。 例 2 患者症见胸闷、 气短,偶有心慌, 烦躁, 全身乏力, 怕热, 易汗出, 口干、口黏,眠差,大便干结,3 ~5 d 1 行,小便色黄,夜尿2~ 3 次。 舌暗红, 薄黄苔, 脉细弱。 四诊合参, 患者中医辨证属郁热、 血瘀。 治疗当以清郁热、 活血化瘀为法,栀子大黄汤合升降散与栀子豉汤正具此功。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