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伤寒论》的几点学习建议——

学中医者必学《伤寒论》,乃至于伤寒有所悟则中医有所成,故在整个中医体系学习中《伤寒论》的学习乃是入门之肇始,亦为厚学之法流。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伤寒论》的注解看法多如牛毛,依仗伤寒法理成长为医学大家的更是层出不穷。然,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思维方法以及认知工具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反而在面对此书时显得无从入手。笔者在《伤寒论》的学习中就经历了其模糊混沌、到逐渐清晰的过程,在此中亦摸索出一些建议,略为浅说,自当贻笑方家。

一、诸方立法,脾胃先行

在整个《伤寒论》的组方过程中,必须考量整个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以便探查是否具备其大法的使用。若气血津液亏虚,则在治表法中立方必加姜、枣、草,而和解法中则是更为明显,姜、枣、草具备,甚则加参。此两者本质皆是由于脾胃薄弱而致气血津液乏源,此时身体已弱,正气不足解表或抗争往来,故须滋充脾胃,以达津液,桂枝汤,小柴胡便是。而在攻里或补里法中,亦反复探查脾胃的受承,如调胃承气的使用,理中丸的补益,甚则在少阴中依旧兼顾胃气,以提振气血津液,如四逆汤以及其衍生方。

二、条文衔接,重视冠名

仲景先师依《内经》理论,将外感内伤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但阴阳有多寡进退,又进而分为六病。三阳为阳病,太阳为阳盛,阳明为阳极,少阳为阳始衰,为半阴半阳。三阴为阴病,太阴为至阴,少阴为阴中之阴,可寒化热化,厥阴为阴尽阳升之脏,寒热错杂,亦有寒化热化两途。六病之下,又有阴阳进退,相兼传变,故又再次分类,直分到每个病人不同时空具体的证,此即辨治的个体化。在严格分类的基础上,予以冠名,太阳病独大,分列三篇,详论六病之传变、转化,其上篇属《伤寒论》之纲领,主要讲述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及其传变,中篇主要讲太阳伤寒的演麻黄汤证其传变,下篇主要讲太阳病之坏证;阳明讲其热证:少讲胆与三焦之半阴半阳、半虚半实证;少阴讲心肾阳衰及少阴之热化;太阴主要讲牌肺虛寒证;厥阴主要讲新与心包之寒热错杂及其寒化热化。故若知其名,则晓其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可提纲挈领。

三、察查病势,加减化裁

太阳病两大主方,即麻黄汤、桂枝汤及其衍生方,如桂枝汤在此基础上有,偏阳虚者,水饮者,阴虚者,发热者,皆赖病势变化而出现了桂附剂、苓桂剂、芍甘剂、阳旦剂;阳明病两大主方,即白虎汤、承气汤及其衍生方,其清热,除辛甘寒之白虎汤类外,尚包括栀子豉汤、泻心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等苦寒清热泻火诸方,皆属清法泻下类,除承气汤泻热结者外,尚包括逐瘀、逐饮诸方,皆属下法少阳病主方为小柴胡汤及其衍生方,如腹实者,腹涨者,皆病势变化而出现了大柴胡剂、泻心剂等;少阴病主方为四逆汤及其衍生方,如湿邪者,热化者,依病势则有真武剂;朱雀剂,太阴病主方为理中汤及其衍生方,如湿邪者,呕吐者,依病势则有肾着剂、半夏干姜散剂;厥阴病为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主方为乌梅丸

四、因势利导,大法夯基

寒郁汗之;火郁发之;实而通之,争而和之,故须顺应人体的病之势,依次选用大法,通过或表或里或和,使之邪气排除体外,此间必考量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状态,以助正气完成排邪。正如先师所言,观其脉证(探查气血,受邪情况),知犯何逆(确定病邪所处位置以及排邪途径),随证治之(方随法出)。故治疾者,自当平衡阴阳,因势排邪。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