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框架型思维 是不确定世界的高阶生存之道

敏芊的人间理想

聚焦成长中的两大基石:

认知思维&知识框架,活出强劲的自己。


敏芊的第 50篇原创文章
标签:强劲人生 关于接触新领域的5000图文巨献 希望能帮你彻底理清楚 什么是可迁移能力
《钱从哪里来》的作者香帅从金融视角下,很直观的把将来的职业,分成了两个类型: “滚雪球型”和“推石头型”。
书中认为,不久的将来,社会一定会出现这样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那些”可编码型”的工作(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有海量数据储备、工作内容程序化的工作。)一定会被机器人取代。
也就是说,我明天去上班,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许不再是小张,小王,而是不知疲倦、从不出错、进步飞快的机器人。
太恐怖了!这到底都包括哪些工作呢?
李开复给“可编码型”工作下了一个定义:如果一项工作,只需要5秒钟思考和决策,就能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那么这种工作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这些工种,也属于“推石头型”。
比如,收银员,高速公路收费员,银行的柜员、流水线上的工人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相同的动作,几乎没什么人力资本的积累。
而另外一种,是对应巴菲特那句著名的论断: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比如高级律师、医生、互联网公司的高阶运营、高阶产品经理等,这些“越老越吃香”的工作,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的知识、技能的累积速度超过更新的速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专业技能和经验不断的迭代,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本是“滚雪球式”的复利积累。
这样就为我们学习、奋斗提供了线索。 那么这帮人到底是靠什么快速积累、迭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呢?
答案是他们 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可以自运转的「知识框架」,能够持续不断的提供价值、并且按照环境不断变化和迭代的系统。


01


什么是自运转的 知识框架?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就是各式各样的系统,比如一个城市,一栋房子,一套营销理论,管理理论等等都是一个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些系统的运转机制呢?
专家们给出的指导性意见是 先要把握系统的“框架”,因为“框架”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比如房子这个系统最简单的框架就是屋顶、墙壁和地板组成。
再比如,下面一组数字: 8,6,7,4,2,0,3,1,5,9,3、6、4、5 你能在3秒钟内记住吗?我相信乍一看,一定是懵圈了。
但如果这么改变一下呢? 0,1,2,3,4,5,6,7,8,9,6,5,4,3 我相信1秒都不到,都记住了,为什么两组同样的数字,这样就好记了呢?
原因是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信息组合成「框架」,这样大脑的记忆就会很愉悦,很轻松。
你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具备「框架型思维」,只是在处理复杂事情的时候,没有启用,或者根本没有认真的去寻找这种系统框架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规律”。
说到底,还就是懒,谁的大脑不都想挑轻松的事情做,那么也行呀,用别人总结好的「框架」解决问题。
比如: 我们表达时,经常碰到想说的一下子说不出来,说出来的,又感觉说了一大堆废话,根本不是自己内心真实想表达的内容。
如果碰到客气的还会直接问你:你到底想说什么?不客气的啥也不说,而我们呢或许直接丢了面试或者一次晋升的机会。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其实表达,也是有一个『金字塔框架』的,如图:
表达前,先用爬金字塔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梳理一下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而表达时,再用溜金字塔的方式,自上而下先表达结论、目的,再解释分析过程。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轻松驾驭了,尤其适用于向没有耐心的领导汇报工作,结论先行,领导有时间听,再解释详细内容; 再或者开会时,临时被叫起来谈谈想法的时候,也不会一下子懵圈。
因此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寻,要么启用大脑中的「框架型思维」找规律,要么拿来主义,去学别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框架」。
无论哪种方式, 学习的本质是要 搭建一个符合自己个性化工作需求的,能为个人产生效益的,并且无论『迁移』到哪里都能持续输出价值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
通过这个「个人知识体系框架」,我们就能把乱七八糟的事情搞的明明白白,理的清清爽爽。比如上文的数字游戏,和不知道说什么的“表达”。
因此 「框架型思维」,是我们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思维力》
当然 「框架型思维」也是咨询公司能快速、处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麦肯锡工作法》
所以,如果我们具备了「框架型思维」就能对万事万物中的任何一个系统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而我们搭建某一个领域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处理和解决这个领域带给我们的问题。
而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框架」的方法就是对应某一个系统的理论,连接众多的知识点,并在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建立一个固定「连接」,逐步积累,就建造起此系统理论的知识大厦。
这样干的好处,就是当我们面临这个系统中的问题时,提取了一个知识点,那么连接的另外一个知识点也被激活了。
好,理论讨论完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实施搭建——


02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框架

01

基于工作流程搭建框架:



开始搭建知识框架时,我的经验是先从个人职位目标、工作的应用场景出发,因为这样你 所获取的知识都是指向一个应用目标,不但便于学习和管理知识,而且 能迅速启用「框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加速在职场中的晋升。
这个过程就是: 先搭框架→再学习→实践→吸收新知识→再实践→升级迭代
公式总是冰冷的,如何变得有温度,还是举例子:
比如,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是一个初级销售员,那么对应初级销售,我的「知识框架」就应该根据销售的流程构建,如图:

当然这个不用花太多时间,一进公司,师父就会教。 好,那么根据以上的销售流程,我们很容易就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框架:
但是所谓的生活、工作的本质就是问题迭着问题,知识框架是搭好了,话术也熟记于心了。 好,开始下市场,见客户了:

“我性格内向,一看到客户,就有心理障碍,准备充分的资料,说了个乱七八糟”。

“客户倒是很耐心听完,但客户一句话都不说,只是微笑,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鹦鹉....”。

“客户提了一个专业问题,我就傻了,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一大堆产品知识根本没用上.......”。


一圈兜下来,不但碰到各种问题,而且挫败感油然而生,只觉得自己哪哪都是漏洞,哪里都要补缺。
于是着急慌忙的去学产品知识,看见网上有情商课,报了个班;看到有表达课,又报了个班;同事推荐“用户心理需求”的书,又买了本.......。
还暗暗下决心,只要努力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加油!!!
结果呢,学了一大堆,业绩也没见怎么提升,客户也得罪的差不多了,还把自己搞的异常焦虑、迷茫.......。
最后告诉自己,原来是我不适合做销售哈,于是放弃了......。
其实不仅仅是销售,稍微有点挑战性的工作,只要不是“推石头型”的工作,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都大同小异。
而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我们上一篇讨论的低效学习,大量吸收碎片信息,然后囤积在大脑中,不去加工生产,把大脑变成一个仓库,等到要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提取,因此这种“集邮式”的输入是无效的。 用一张图回顾一下:

那么真正高效的学习是什么? 是要调用我们大脑中的「框架型思维」,构建一套有序、良好的处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组,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输出、实践、落地,让每一个输入都走一遍大脑加工的流程。如图:
而这个生产知识的“加工流程”,不仅可以避免“知识焦虑症”,而且也是我们构建「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

所以说,师父教的虽然没错,但只是共性化的模板框架,真正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构建,不是这么玩的。 而 是依 据上图中销售的 流程,自己加工生产 ,只有这样,才 是「可迁移的能力」。
那么如何加工呢?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销售工作是卖保险,想学习“用户需求分析”,这个时候不是先去报一个班,或者立马去听课,而是先搭一个「框架」,有了框架,你才能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用在哪里?
用户需求分析,最简单的框架: who?谁是我的用户? what?什么是用户的需求”? why?用户为什么有这个需求? How?如何满足用户需求?
然后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此时再去买书,听课,把书上看来的、听课听来的知识打散,围绕着这四个问题重组。
当然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可能不够全面,但不要着急,「知识框架」都是逐步丰满起来的,而且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补充和迭代,关键是要有第一步「框架」。

你看到红字标识的“需求洞察”,建立框架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购买保险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
也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培训,网上搜集、看书、咨询基金公司销售同行等等,不断的补充添加,形成下一张符合保险产品的用户需求「知识框架」:

这张图后面的+号,就不展开了,不仅太大,而且所有的字体都看不清楚。 (有保险方面兴趣朋友,可以给我留言)。
我从一个啥都不懂的保险销售小白,开始学保险知识到实操落地卖出将近300万保单,不到4个月时间。
说这个,不是说我卖保险多牛逼,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很多人跟我说入行一个新的领域,真的好难,没有一年二年搞不定。
其实真的不是很难,只是“很多人”不懂得用「框架型思维」去学习,不懂得如何搭建「知识体系框架」。
所以上手时摸不到边,在外围兜圈子,等到掌握这个系统领域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时,也许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以上就是基于工作流程搭建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如果你具备这样的「框架」,我相信你跟我一样,不久就能从一个销售小白跃升为金牌销售,甚至是一名优秀的中基层执行者。
当然我们人生的目标不能就止步于此,如果你是职场内的一名销售,至少要跟我当年的目标一样吧,向着营销总监、市场总监挺进。
如果你的确建立起这样的职业目标,那么只有工作流程的框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搭建一个:

02

基于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框架』



构建这个知识框架,首先要找到专业知识背后相通的本质规律,按照本专业领域主要的原理和定律来组织知识。 不仅如此,还要满足两个要求:
1、我们自己的核心素质(比如性格特征、习惯)、与专业无关的通用能力(如思维能力、人脉链接能力)。
2、要求所有的核心素质、通用能力、专业技能、必备知识围绕着我们的职业目标(市场总监)整合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且个人能力知识体系的搭建,还要随着实际职位目标的改变,以及职位的晋升,逐步学习,补充,修正这个能力知识体系,让它变得更完整、更有迁移性。
如图:
学习的本质就是「经验的迁移」,有了上面基于工作流程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 到了这一步,你只要找到行业内的参照物,那些牛人、牛咖,多看他们写的书,多分析他们做的事情,用『逆向思维』总结他们失败的经验教训。

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的抢活干,实践,总结,用能力框架中的「处理关系」搞定同事,搞定上司,搞定老板; 用「底层核心能力」帮老板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你的晋升之路就能一马平川。
这个我在两篇文章都有详细的探讨,可以移步看看。
而下图,就是我按照以上路径,一步一步走向创业之后,搭建的关于新零售领域「营销体系框架」,如果展开,就是一张新零售的营销地图,当然也是我营销职业生涯的十几年的沉淀和积累。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本号,后台回复“地图”,获得完整清晰版。

03


应对不确定世界的 可迁移能力 用了三篇文章,详细讨论构建「认知体系」和「知识框架」,目的,就是想阐述一个事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一个观点:「可迁移能力」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的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社会变迁,未来的30~40年,这种变迁只会越来越快。
文章开始也表达了,在未来5~10年,大多数传统行业重新洗牌是个大概率事件。
未来一切可被编程化的脑力工作——如会计、人事、初级律师、BI分析师、英语培训老师、围棋教练、政府低级职能人员,一定会被机器取代,而且机器肯定会做得比人类更好。
因此,无论你现在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无法保证未来5~10年内这个岗位还会存在。
每个70后、80后、90后的人,都会面临至少3~4次的职业变迁。在这个呈指数级变化的时代,不具备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的人,很大概率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
而那些高手,就是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自运转的「知识框架」,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公司如何变动,他们都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处理和完成也许跟之前经验发生情境大相径庭的问题或任务。
因为他们的「可迁移的能力」,可以快速调整和胜任,并持续不断的提供价值。
比如:同样做市场策划活动,积累的经验不仅仅是活动的策划步骤和工具,更包括如何挖掘客户需求这个本质。 因此,以后无论是跨行做产品经理,还是做互联网运营都可以干得很好,甚至创业自己干,都无所畏惧。
我从一个销售小白爬到公司的营销总监,随后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任市场总监,又历经自己创业,就是一个结果的认证。
岗位可以变动,公司可以变动,行业甚至都可以不同,所有的不确定性,都不会让我焦虑和迷茫,因为「可迁移的能力」已经内化为我的肌肉,渗透入我的骨髓。


总结一下:
高手之所以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为: 1、碰到问题,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能快速的识别、还原问题背后的真相,直击本质。 参考文章:
2、超强的学习能力及「框架型思维」能快速的了解、入门一个新的知识或行业领域。 参考文章:
3、拥有「可迁移的能力」能够快速调整、胜任、满足新的职业需求。

给新朋友的一份简介: 我是敏芊 本号专注于认知思维及知识框架 前某公司股东,做过营销教练,曾任两家公司市场总监
现在从事文化和教育 本公众号每周三更新,文章可能比较长,但我相信有价值
愿与你一起认知迭代,探索思维之美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