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人有功德,天地共渡”:把这些天命完成,暗示余生大吉

当你顺着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时,就连天地万物,都会为你让开道路。

有些人做事,遇到了重重阻碍,终究事与愿违。如此之人,多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受到了社会规则,以及世道规则的制约。

有些人做事,虽然暂时遇到阻碍,可最后还是苦尽甘来,得偿所愿。如此之人,一般都顺着自然的规律去做事,那老天也会赋予他们圆满的结果。

为什么逆道而行之人,会阻碍重重,而顺道而行之人,会苦尽甘来呢?前者,没有功德。而后者,有功德。结果,自然就不同了。

什么是“功德”呢?就是一个人的功业以及德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人这一生,就是为了“积累功德”这四个字而活着。肉体终究会消散,而人之功德以及精神,会不朽于尘世间。

人有功德,天地共渡。一个人,只要把这些天命完成了,那余生就大吉了。

一、把“认清自己”的天命完成。

人这一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完成这四个字,认清自己。

我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完成这件事,首先就需要认清自己。有能力的人,就去做大事。而没能力的人,就去养家糊口。

有这么一个对话。

富翁问乞丐:“虽然你失去了赚钱的能力,为什么你不去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儿,非要在这里乞讨呢?”

乞丐回了富翁一句:“我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尚且谋生存。而你呢?有钱有势,还瞧不起穷人,甚至为难他们,你怎么就不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儿呢?”

这番话,那是不好评价的,因为人之地位不同,所做的事儿就不一样。只不过,我们是什么人,就该做什么事儿。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二、把“承上启下”的天命完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

一个努力工作的中年人,为什么他要活得如此疲累呢?就是为了养大孩子,以及为父母养老。这,便是“承上启下”的朴素追求。

为父母养老,这是遵循“孝道”的表现。人没有孝心,其实就跟野兽无异。有了孝心,家庭才会和谐,这个世道才会存在温暖。

养大孩子,为他们保驾护航,这不仅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更是一种自然的责任。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要为他们负责。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身为普通人,此生别无追求,只希望养大孩子,送走父母,那就无憾了。

这种观念,看起来是平凡了一点。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齐家”的关键。没有本事养活亲人,又何谈有更大的追求呢?

三、把“承受因果”的天命完成。

有一样东西,那是谁都无法躲避的,因果。所谓“人言可躲,因果难避”就是这个道理。

别人说什么,那是别人的事儿,只要我们不听就可以了。而因果循环,那是自然的事儿。不论我们是否接受,都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不少人都不相信因果,没想到因果照样不放过他们。要知道,自己在前面做了什么事儿,在后面就得承受什么结果。

比如一个人行凶作恶多年,哪怕他没有受到规则的制裁,那他也会在晚年的某一刻,被不幸缠上,落得不得善终的下场。

老祖宗一直强调“行善积德”,那是有道理的。因为老祖宗知道,心存恶念,给别人造成的伤害,终究有一天,也会报应在自己的头上。

所谓“一报还一报”就是这个道理。再怎么有钱有势的人,在因果报应面前,也只能坦然接受,而无法置身事外。

四、把“尽人事”的天命完成。

提倡入世的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在孔子看来,人立身于尘世间,就该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切勿消极,切勿悲观,反而要积极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和前途。

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年轻的时候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都接受自己的仁德理念。没想到,孔子徒劳无功,还差点饿死在了归途当中。

经历了这件事的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收徒教学,让自己的理念能够流传天下。后来,“有教无类”的孔子,被世人称之为儒家第一圣人。

孔子让我们做的,并不是圣人,恰恰是“尽人事”的普通人。能够把一件小事做好,甚至做到极致,不愧对天地良心,那他就完成使命了。

“人事”不好做,因为前路的阻碍太多了。对于阻碍,我们不妨保持一个原则,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人处世,该做则做,但求心安,不问天意。

文/舒山有鹿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