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资治通鉴:所有人际关系的变坏,都是关键时刻没刹住车!

《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

【材料1】

【原文】冬,南单于遣兵与北虏温禺犊王战于涿邪山,斩获而还。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虏以前既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塞,谓宜还南所掠生口以慰安其意。”

【译文】冬季,南匈奴单于发兵,同北匈奴温禺犊王在涿邪山交战。南匈奴得胜,斩杀并俘虏北匈奴的人民和牲畜后返回。武威太守孟云上书说:“北匈奴先前已同汉朝和解,而南匈奴又去进行抢掠,北匈奴单于会说汉朝是在欺弄他,因而打算进犯边塞。我建议,应当让南匈奴归还抢来的俘虏和牲畜,以安抚北匈奴。”

【解析】

上面这段是基本背景。

之前提到,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北匈奴继续与东汉朝廷撕扯。

后来在东汉朝廷打击之下,势力逐渐衰弱。

本来南匈奴内附是想在东汉朝廷庇护之下保命对抗北匈奴,结果南匈奴经过休养生息,开始反攻北匈奴,足以说明南北匈奴攻守之势发生改变。

外交上有种策略叫离岸平衡手,说发明者是英国,实际上这东西属于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南北匈奴,扶小抑强是必然操作,于是威武太守上书提及此事,建议让南匈奴归还掠夺的人口牲畜,实际上涉及对南北匈奴的关系的调整。

【材料2】

【原文】诏百官议于朝堂。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可许,司徒桓虞及太仆袁安以为当与之。

【译文】章帝下诏,命群臣在朝堂会商。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应归还,司徒桓虞和太仆袁安则认为应当归还。

【解析】

汉章帝让诸大臣讨论,众人意见分歧。

分歧是必然的,只要事情进入讨论阶段,必然是众说纷纭,意见难以统一,而且也一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要说分歧这个东西,其实也简单,之前很多文章都提到,做选择关键并不在于道理对不对,也不在于选项或选择本身如何,而在于你的利益是什么。

做选择的核心永远是围绕你的利益来展开,而不是被选项牵着走,当然只有一个选项没办法,另当别论。

越是上位者就越要记住这个。

【材料3】

【原文】弘因大言激厉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皆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弘等,弘等皆上印绶谢。

【译文】双方意见争执不下,郑弘因而大声激怒桓虞说:“凡是声称应当归还俘虏和牲畜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也在朝堂呵斥郑弘,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全都愤怒得变了脸色。于是司隶校尉上书弹劾郑弘等人,郑弘等人全都交上印信绶带谢罪。

【解析】

对于是否要让南匈奴归还掠夺北匈奴人口物质,这个没有啥好说的。

反倒是众人因为讨论,弄出点摩擦火花,才有点说头。

郑弘怒斥桓虞,而且还用了上“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说出这种话就有点过头了。

大家都是公卿大臣,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意见不和可以讨论,可以讲道理摆事实,实在不行就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亦或者听皇帝裁决,哪怕自己意见不采纳,也要有气度接受这局面,并且在决策之后全力支持执行。

这材料格局、大局观和职业化。

好家伙,郑弘没说过桓虞,就直接从道德层面来攻击,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或者说破坏游戏规则。

“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合着就你郑弘是忠臣?人家桓虞、袁安都是奸邪小人?

说不过就骂人,讲理讲不过就扣道德帽子,让人家闭嘴,玩不起?

郑弘如此,落了下风。

另一方面,意见相左吵的不可开交,郑弘这一嗓子更是火上浇油,于是出现了君前失仪,众人被弹劾,俯首认罪听凭发落。

【材料4】

【原文】诏报曰:“久议沈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译文】章帝下诏答复道:“问题反复讨论,迟迟不决,群臣们的意见,各不相同。大事需要集思广益,政策需由众人商定。忠诚、正直而和睦,这才符合朝廷之礼,而缄默不语压抑情志,更不是朝廷之福。你们有什么过失要谢罪?请各自戴上官帽,穿上鞋!”

【解析】

“ 明帝察察,章帝长者。”

这是魏文帝曹丕评价汉章帝,说他是长者。

长者的意思普遍指年长忠厚之人。

而汉章帝到死不过32岁,算是英年早逝,显然说他是长者并不合适。

这里说章帝长者,有点讽刺的意味,意思说他年纪轻轻,无锐意进取之意,只有长者的和稀泥和忠厚,这里唯一的褒义不过只有忠厚待人不错,汉章帝也的确如此。

所以,再看上面材料,大臣们吵的面红耳赤,又君前失仪战战兢兢,汉章帝出来和稀泥了。

所谓和稀泥就是不偏不倚,你说的也对,他讲的有道理,你是好心,他也是好意。

总而言之,大家消消气、降降火,大家都没有错,大家都对,吵归吵,闹归闹,大家还要做朋友,别伤和气。

所有和稀泥都是如此,从来不会说事情,而是讲情绪。

不过,汉章帝就仅仅是和稀泥这么简单?

这个时候的朝局并不存在什么外戚宦官干政的问题,有的就是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过没严重到像唐宋明那样的党争。

但人这个东西很难捉摸。

没事的时候会想着挑事、折腾。

碰上自己想做的、想说的被人反对,人大多数不会想自己说的对不对、对方说的有没有道理,而是第一时间觉得,这家伙是不是针对我?是不是要搞我?不行我要搞回去!

于是乎,与自己意见、政见不合的人,可能会想着和他不是一路人,哪看他都觉得不爽,但凡此人说的话,都觉得不对,都想反对。

当然,这个东西比较唯心,抛开利益理性人假设不说,在人性人心的作用下,一旦矛盾的种子种下,必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终变成关系之间的对立。

普通人如此,无非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朝堂中的大臣一旦如此,再加上利益之争,结果就是党争。

届时,朝堂之上就是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做正事是别想了,就整天勾心斗角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再看汉章帝的做法其实就有在闹矛盾的边缘拉了一把的作用。

事情的最后,汉章帝下令由朝廷出钱赎回南匈奴劫掠北匈奴的人口物质,并送还给北匈奴。

南匈奴依然对东汉朝廷忠心,北匈奴也没有过分削弱实力,同时又更加向东汉朝廷靠拢,可谓是花了钱,两边都照顾到了,自身目的也达到了。

【闲扯】

南北匈奴、东汉朝廷之间的龌龊不是重点,重点是汉章帝和稀泥背后的东西。

有些东西不好明说,可以稍微点一点。

就好比说家里面夫妻两人,就算再恩爱也必然有闹矛盾、有分歧的时候。

闹矛盾不要紧、有分歧也可以理解,关键是对待这些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基本上必须遵守这么几个原则。

其一,可以闹、可以吵、可以冷战,但必须有底线,不能动辄说离婚掀桌子,更不能人身攻击,最关键不能动手!

其二,关起门来家里闹没关系,打开门在外人面前必须保持和睦。

其三,吵完、闹完事情解决了就翻篇,不再翻旧账,关系也要重归于好。

其四,可以有个人利益诉求,但在家庭整体利益面前,要寻找妥协的办法,不能以个人利益损伤家庭利益。

家庭是如此,更大的也是如此。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