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如何看待很多人在情人节只送红包不送礼物的现象

情人节要到了,又是一年一度抠破脑袋想礼物的环节。

有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

很多人在情人节只送红包不送礼物了。

这引发了大众思考:是不是一种浪漫退化?

我的回答,可能比较反直觉:

不是浪漫退化,而是去中间商化。

如何看待很多人在情人节只送红包不送礼物的现象

情人节礼物是个很神奇的存在,本身是各种悖论的集合体。

悖论一:不知好坏。

不论是男是女,只要是接收方,拿到礼物大概率都会表示:

哎呀,东西我很喜欢,你太贴心了。

当然,那种看了一眼直接扔地上说你丫买的是个什么鬼东西,也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出现。

这就很尴尬知道么?

缺乏了有效的信息反馈。

大家都露出场面上职业性的应酬表情,脸上笑眯眯,心中不知道有没有妈卖P,这就很低效了。

最经典的案例:

很多女性其实是不喜欢情人节收到花的。

有的是觉得俗,有的是觉得拿着麻烦,有的是觉得收了花就确定了关系导致自己从市面上下架了,有的就是单纯的男性审美和女性审美的不同。

但尽管心中不喜欢,收到以后一般也会笑一笑,假装开心一下。

好,难题交到了男性这边。

你能分辨这个笑的含义是以后再这个赛道继续努力,还是笑你是个傻逼下次千万不要送花了?

你看,情人节礼物的存在,是无端的增加了很多沟通成本。

送的人选购礼物的时候殚精竭虑,送完了以后还要仔细琢磨对方的开心是真心诚意还是逢场作戏。

难,太难了。

不如,直接送钱,钱本身就可以是礼品,钱还能无缝转化成对方自己知道自己喜欢的其他礼品,多好。

按互联网的黑话就是,砍掉中间商,对齐需求、抹平信息差、提高匹配效率。

如何看待很多人在情人节只送红包不送礼物的现象

悖论二:价格和价值错位。

不论是男是女,只要是接收方,大概率都会有这个心理预期:

我不是看重这个礼物,我是感受你的态度和用心。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真的信这套的,就是想追求那个仪式感,而不是真正的产品价值。

这就又引发了一个悖论。

既然不看重礼物,礼物应该如何定价?

如果是感受用心和态度,礼物的核心卖点是在于难以获得。

做个极端类比就是,好的礼物应该是珠穆朗玛峰上的一块小石头,你能为了准备一份礼物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体能极限,拿到一个其他人很难搞到手的礼物。

石头本身不重要,甚至可以很不值钱,你为这份礼物的付出才是关键。

这是最能满足「我不是看重这个礼物,我是感受你的态度和用心」这个共同认知的。

只是说,大家没那么虎,所以一般还是通过现代社会分工,购买批量生产制造的产品。

最多,也就是稍微定制一下下。

但这些操作的本质,都是用钱,来堆砌稀缺感。

这就给了商家很好的赚钱机会。

原本平平无奇的一顿饭几个菜,稍微排列组合变成情人节套餐,价格直接翻倍,还别嫌贵,不提前预约你都没资格去吃。

原本没什么特色的珠宝饰品,做个情人节专属款,限定2000份,就能卖出很高的溢价。

所以溢价越高,越能显示「用心」。

越被商家收割的惨,越能显示「态度」。

咱们抛开所有附加意义层面的讨论,只看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就变得特别诡异。

收礼方,不论男女,他们的开心程度是根据你给「商家送礼」的程度决定的。

是不是有种遇到了饭拖、饰品拖的感觉,尽管对方完全没这个意思。

一个模式里面,中间商赚的越多,反而效果越好,是不是非常反人性。

所以直接送红包,把中间商赚的,直接给终端拿过去,岂不是乐上加乐,双重快乐。

当然,前提是对方能绕过这个无数商家通过无数广告投入前仆后继,堆砌出来的认知迷雾。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