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B .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C .书院巨擘朱熹和张栻都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

D .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养成。

B .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 .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 .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C .行坐必依齿序;疑误定要力争。

D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4 .针对光明智库的问题,吴国富和肖永明回答有什么不同?

5 .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江苏无锡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

文本二: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干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收。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一个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

(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 .“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农民的的生存状态。

C .苍苍婆自己也很不幸,但还是对大鲁二鲁报以同情和关爱,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表现了金井人朴素的温情。

D .“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到浆果自身的美丽。

7 .小说中关于曹大平夫妇涉水采浆果的描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部分的描写,承接着上文“……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的情节,曹大平夫妇也是采浆果大军中的一员。

B .文段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比喻等手法,把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地表现在读者眼前。

C .曹大平跌在水里生了病,浆果采摘不成了,还连累了老婆不能下田干活,真是“一举两失”,生活顿然无望。

D .曹大平夫妇的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与大鲁二鲁兄妹的勤恳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无法抵制诱惑的形象。

8 .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如何理解“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 尊敬师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D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周礼》记载了九拜之礼,包括稽首、顿首、肃拜等。

B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 .三师,北魏以来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

D .“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 .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 .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 .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 )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14 .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无论何种选择都是虚幻的,所以可以坦然面对。

B .“人间宠辱休惊”句意为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诗人认为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C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告诫祐之要安于清贫。

D .本词不同于作者的豪情爱国之作,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

16 .请结合本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沾衣①。

水调歌头

宋·朱熹

隐括②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牛山何需独沾衣:齐景公游览牛山(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北望国都临淄城流着眼泪说,国都真美!我为何随时光流逝离开国都呢?②隐括: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

17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通过“涵”字将一派秋光摄入眼底,诗人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了徘徊其中的天光云影。

B .杜诗“翠微”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齐山山色的美丽,表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C .朱词“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采用设问,答语纯然景语,山色空翠,烟霏缥缈,意境空灵。

D .朱熹认为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笑逐颜开,应该将菊花插满头,尽兴而归。

18 .两首诗词均引用了“牛山沾衣”的典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异与同。

五、情景默写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______”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

(2 )《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 )“东风”是我国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然深秋。凉风至,寒露生,芦荻轻飞,层林尽染。转眼,秋又凉了一度,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自然变化给予每个节气相应的物候。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⑴ ,海边却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怒放。

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⑵ 的晚秋画卷。且看,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

寒露节气,亦是农忙之时。“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耕地翻土,躬身农田,种麦收果。肥沃的土地里、翻滚的麦浪间、累累的枝头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争分夺秒地耕作之后,必将迎来⑶ 的欢愉。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色泽诱人的蛋糕甜点、口味丰富的各色饮品……生活中,这些诱人的美食都少不了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① ?一是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可延迟或阻碍油脂氧化;二是作为② ,比如供糖尿病人食用的食品,为降低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添加一些无能量或低能量的高甜度甜味剂来改善口感;三是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食品感官特性,比如含乳饮料中使用的乳化剂、增稠剂;四是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像某些防腐剂对糕点具有良好的防霉变效果。

对食品添加剂,③ 。事实上,八角茴香、丁香、肉桂这些厨房里常见的调料也属于食品添加剂。无论用不用、用哪种、用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不会危害健康,在安全性上也没有差异。

23 .下面句中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A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B .今夜人潮涌动,群情激昂,我们齐声朗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A2.B 3.D 4.①吴国富紧扣传统书院有吸引力的原因,从三个方面作出回答。

②肖永明紧扣传统书院给现代教育的启发,重点谈继承并深入挖掘传统书院的宝贵传统。5.①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

②这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

③东林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

④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错,原文材料一中讲的是“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强加因果。原文材料一“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可见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书院精神”有: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

D. 这是苏秦讲的话,表现他对“金钱和权力”“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与书院精神相悖。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最后……”可知,吴国富紧扣传统书院有吸引力的原因,从三个方面作出回答。

结合材料二“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可知,肖永明紧扣传统书院给现代教育的启发,重点谈继承并深入挖掘传统书院的宝贵传统。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依庸堂”顾宪成题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彰显了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的思想。

结合材料一“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可知,这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

结合材料一“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可知,东林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此对联常用表示读书人时时关怀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大众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抱负,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它告诫我们既要致力于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二者要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6 .A7.D 8.①金井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更替恒常。意味着大自然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

②金井的雪花骤然而至,意味着金井人全年劳作的颗粒无收。

③雪后的景色圣洁唯美,是对大鲁二鲁纯朴劳作的肯定。9.①故事里的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他们面对生活不会思考,没有利益之需,没有非分之想,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与那些被人性的精明与欲望控制的村民格格不入所以说:“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

②他们顺应自然规律,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顾。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 .“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错。结合“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分析,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是金井的山峦,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所以不能说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

故选A 。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贪得无厌”错,结合“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分析,文中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渡河,最终无果而返,两人投机取巧,但不是贪得无厌。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分析,这里一年四季风景优美,如“山峦穿上白衫”“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等,这样四季分明,更替恒常。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要遵守这些规律,按照规律来做事,不可盲目违背。

结合“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分析,雪花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雪花突然到来,且“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意味着金井人全年劳作的颗粒无收。

结合“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等分析,雪后的景色圣洁唯美,表达了对大鲁二鲁的肯定。大鲁、二鲁反而成了智者,他们一直恪守着祖训,种地、收获,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等分析,文中写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不会思考,更不会精明算计,他们面对收浆果人的现钱的诱惑,没有非分之想,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

结合“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曹大平夫妇就提……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等分析,精明的金井人采浆果赚钱的欲望无止境。如苍苍婆的对现钱的渴望,表现出的精明;曹大平夫妇的贪心不足等。与那些精明的,善于算计的村民相比,大鲁二鲁也许就是生活中的局外人。

结合“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等分析,大鲁二鲁牢牢记住“春天播完种,秋天下了霜就秋收”,认为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一直恪守着祖训,种地、收获,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传统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坚持秋收,勤劳地劳作。最后急功近利的金井人,一年的收成因采浆果之误被无情地封冻在了大雪之下,遇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他们却得到了自然的眷顾,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10 .D11.B 12.A 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2 )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14.增设“三师”,教育太子;为诸皇子求访德才兼备的良师;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体要求。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

“寻讨”的对象是“经史”,“经史”后断开,排除AB;

“未可”是“意”的谓语,没有宾语,后面应断开;“何以然”是表意完整的问句,大意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解说正确。

B. 犯错;拖延。两句中的“愆”字含义不同。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是我拖延日期。

C. 解说正确。

D. 解说正确。确实,的确;如果。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故选B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句子“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

故选A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古道”,古时治国的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是“未有之”。

(2 )“左右”,身边的人;“日”,每天;“雅训”,有益的教诲;“长”,增长。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可知,唐太宗的举动之一是“增设三师”;

从“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举动之二是“求取良师”;

从“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等语中可以得知,举动之三是对皇子们提出具体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15 .C16.通过虚写(或想象)手法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对亲情的珍惜。下片前两句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写出了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二人相聚时光的怀念。

通过设问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弟弟独自远行的担心和自我宽慰。“问谁千里伴君行?”问有谁可以陪伴弟弟。远行,表达了对远行弟弟的担忧,自问自答,答曰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又有自我宽解之意。用“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这样美好景色作结,余韵悠长。

通过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弟弟旅途的祝愿和锦绣前程的美好希冀。“晚山”对“秋水”都是偏正短语,“翠”对“明”,对仗工整。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水之清丽,旅途因此而不单调,蕴含了词人对弟弟锦绣如景的前程的美好祝愿。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酒杯秋吸露”意为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而不是“用酒杯承接清露”,更无告诫弟弟安于清贫之意,此句是词人希望弟弟能达观淡泊,寄情美酒与诗句。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写出了志同者相聚,满心欢喜,知音者畅谈,无拘无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二人相聚时光的怀念。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可见诗人对远行弟弟的。担忧和自我的慰藉。“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描绘了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运用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将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美景,有着对弟弟的美好祝愿。同时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对仗工整。

17 .B18.同:含蓄地表达了面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异:杜诗表达了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朱词表达了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

【解析】1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 杜诗‘翠微’使用了借喻的手法”错误。“翠微”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代指山。

故选B 。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表达了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表达了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面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诗中有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而朱词中则包含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

19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霓”“兮”“锱”“铢”“堪”“雀”“锁”“乔”。

20 .杳无踪迹/无影无踪/无处寻踪。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丰衣足食/足衣足食。21.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22.①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明艳繁茂、寂寥调怅、充盈着肃杀之气三种不同的晚秋画卷。

②突出了文人墨客秋思绵延,晚秋画卷的绚丽多姿。

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加强气势。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深秋时分雀鸟一点踪迹都没有,所以应该用成语“杳无踪迹”,或者“无影无踪”“无处寻踪”。“杳无踪迹”,一点踪迹都没有。“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无处寻踪”,没有地方寻找踪迹。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绘就一幅幅色彩亮丽缤纷的晚秋画卷,所以应该用成语“绚丽多姿”,或者“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绚丽多姿”,形容色彩亮丽缤纷的样子。“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必将迎来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的欢愉,所以应该用成语“丰衣足食”,或者“足衣足食”。“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不合逻辑,“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不合逻辑,应该是“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把“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改为“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承接上句主语“节气农谚”。

二是语序不当,“耕地翻土,躬身农田,种麦收果”语序不当,应改为“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

2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展示了明艳繁茂的晚秋画卷;“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展示了寂寥调怅的晚秋画卷;“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展示了充盈着肃杀之气的晚秋画卷。

结合“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晚秋画卷”可知,突出了文人墨客秋思绵延,晚秋画卷的绚丽多姿。

“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句式整齐,节奏明朗,加强气势。

23 .D24.①为什么要在食物中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何作用?)

②某些特殊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③人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

【解析】2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用法是“表示列举”。

A. 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B. 表示引文的省略;

C. 表示语意未尽;

D. 表示列举。

故选D 。

24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句“一是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可延迟或阻碍油脂氧化;二是作为……”可知,讲的是在食物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原因,再结合问号可知,此处是在问为什么要在食物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为什么要在食物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有何作用”。

第二空,结合下文“比如供糖尿病人食用的食品,为降低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添加一些无能量或低能量的高甜度甜味剂来改善口感”可知,介绍的是在一些特殊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是必要配料或成分,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某些特殊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第三空,结合“无论用不用、用哪种、用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不会危害健康,在安全性上也没有差异”可知,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不会危害健康,在安全性上也没有差异,所以我们对食品添加剂,不必过分担心,可见此处应该填写“人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

25 .例文:

方圆并举,书人生之华章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好的书法离不开方笔与圆笔的并用。方笔刚劲磅礴,圆笔温婉柔和。若只执方笔难免锋芒毕露,过刚易折;而只施圆笔又显得无筋无骨,歪斜不正。书法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方圆并举,刚柔并济,我们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灿烂华章。

用好方笔,我们要有坚守初心的刚强:逆境中不改自己的志向,在荆棘中穿行,在磨练中愈加坚毅,如方笔般鲜明的棱角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锐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在募集办校资金时遭受过无数质疑,在家访之路上不慎摔断肋骨,在一次次“劝学”中不被家长所理解……但大雪包不住春天的心,困难拦不住她前行的脚步,她以刚正自强坚守初心,带领大山的女儿铸就了华南女子高中的奇迹。而西班牙的古老歌舞弗拉明戈本是用来表达生活的慷慨豪迈,但在世俗的洪流中未能避免沦为失去精神内核的商业表演,使当地人失去了一大精神寄托。由此可见,执方笔者虽历尽千山,但终能得偿所愿;反观失方笔者,虽一时风头无二,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重要的初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唯有“用好方笔”、不失本心者方可脱颖而出,以青春之刚强让行动落在理想的土地上。

用好圆笔,我们要有通权达变的灵活:看似弱柳扶风的曲线完美地诠释着以柔克刚的智慧,在迎接挑战时知进退,赢得失,用智慧坚守底线。韩寒曾说:“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原创,可惜渐渐许多人都活成了盗版。”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那意气风发少年时,鲜衣怒马似锦华,面对难题要懂得随机应变,繁忙的工作才不会束缚我们正欲翱翔的翅膀,生活的重担才压不弯我们挺立的脊梁。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面对刻意刁难的美国记者没有恶语相向,而是选择默默地将手帕丢进垃圾桶里并留下一句:“这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周总理用大智慧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口舌之争。“用好圆笔”不是见风使舵,而是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依旧不忘初心,我们会在不同的征途遇见不同的风景,奔赴同一个鲜花盛开的终点。

用好方笔才有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面对世俗的光明磊落、面对诱惑的初心不改;用好圆笔才能深谙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把握人生的航向,拥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智慧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定力。方笔与圆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时代阔步向前,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我们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当肩负历史使命,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青春之赤砖垒时代之高墙!方圆并举,外圆内方,以初心为方向,以圆融为方法,方可书人生之华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作文题目立足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讲究方笔和圆笔。方笔棱角分明,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书法的艺术其实也隐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如方笔般刚毅正直还是如圆笔般通达圆融?方笔有如为人遵纪守规,方正刚直,圆笔有如处世圆融灵活,充满智慧。项穆的话提醒我们,“圆而且方,方而复圆”,过于方正可能不善变通、不容于世,过于圆融难免圆滑世故,失去原则,方和圆二者中和兼备,才能和谐美善。

由“方圆之和谐”联系到“做人处事之方法”,写作时首先应当对“方与圆”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分别评判:“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没有方,圆流于圆滑,没有圆佐,方亦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呢?因此,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作如下演绎:一、“大方小圆”,即:大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讲风格;二、“内方外圆”,即:待人接物要“柔中寓刚,圆中有方”;三、“已方人圆”,即:对自己方,对别人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时方时圆”,即:从具体情况出发,该方时方,该圆时圆。

立意:

1. 正直做人,圆融处世。

2. 圆可处世,方能正心。

3. 行义如方,用智如圆。

4. 圆以晓畅通达,方以不失本心。

5. 秉方笔之风骨,融圆笔之通达。

6. 融通方圆之妙,得做人处事之法。

7. 笔分中立定精神,方圆里决定生活。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