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原创文/李家读史(座右铭:每天垂直更新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原创作品,欢迎关注点击阅读)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成就最高的儒学大家,被尊称为亚圣,孔子与孟子合称为儒学二圣。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孟子的伟大成就,却不知道他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孟子所有的成功都是得益于母亲的教益。

孟子是邹国人,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年轻守寡,将所有的悲伤化作力量,全心全意地抚育儿子。为了培养儿子做个有用之才,孟母可谓费尽了心思。俗语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孟母非常注意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在怀孕期间她就非常注意对儿子的胎教,曾经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孟子的家原先靠近坟场,附近有一大片隆起的坟堆,还不时有殡葬的队伍从家门前经过孟子稍稍年长之后,便和邻近的小孩一起到场去游戏,甚至一大群小孩还学人家出殡的仪式。孟母看见儿子整日只做这些事,非常担心,她明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为了给儿子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她毅然决定搬家。这次搬到了市场旁边,本以为这下该好了,但是不久,孟母又发现儿子整日在市集里边嬉戏,和小孩们又学起了商人做买卖谈生意的事情来。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孟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孟母当然希望儿子将来能够走向仕途,而不是做一个惟利是图的商贾,于是孟母决定再一次搬家。这次她选好了地方,搬到了学宫旁边。战国时期中国的学术氛围非常浓,统治阶级意识到学识的重要性,各国都开设了官学,士人阶层的子弟都可以来这里上学。孟子每天看见一些举止彬彬有礼、气质儒雅风流的士人,双方之间见面还要作揖打拱,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便也学着别人作揖打拱,嘴里学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孟母看见这种情况,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才是她想要的效果。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孟母三迁之后,终于为儿子找到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等到孟子再年长一些,孟母便省吃俭用地将儿子送到学堂里面去上学,每天高高兴兴地送儿子出门,回来之后就陪同儿子一起温习功课。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一天孟子从外面归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你今天去哪里了?”孟子小声地说:去外面玩了。”孟母拿起一旁的剪刀,喀嚓一声就将手中快要织完的布剪断了。孟子吓得战战兢兢,问母亲为何要这样做,孟母严厉地说:“读书就织布一样,你读书是为了扬名立万既然确立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如果中废止了,就像我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做的都是无用功,一切都还得重来。你将来没有修好德行,就会去做盗贼。”孟子听从母亲的教诲,从此以后坚持向学,再也没有荒废过一天学业。当时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行时代。孟子稍长,其母建议他学习积极向上的入世之道—儒学,并为他选择了孔子的弟子子思为老师。孟子非常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学大师。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孟子一直都有治国的志向,他在齐国一直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离开齐国。但是母亲已经年迈,为了侍奉老母,他只好待在齐国。孟母看见儿子面有忧色,靠着门框叹气就问怎么了。孟子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是不会受无功之禄,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如今我在齐国虚有其名,齐王根本就不采纳我的政见,我早就想离开了,但是母亲您年老体弱,我放心不下,所以才会叹气。”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孟母说:“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攸遂。’诗曰:‘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论妇人之道的言语。孟子明白母亲深明大义,于是放心前行。

孟母三迁成为慈母典故,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后来,孟母于孟子周游诸国之际病逝,载誉归来的子悲痛万分,将母亲归葬于邹国。后人为了纪念孟母的慈母风范,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叫做孟母祠。

每一篇文章都用心去写,因为历史是厚重的,历史的韵味是所有书籍中最让人着迷的,历史上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重新来的,小编将从不同角度,加上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写出每一篇文章,愿在这里每天坚持分享自己的原创的优秀作品给大家,你的喜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欢迎大家评论分享专属于你的意见或建议。

(声明:内容来自李家读史原创,严禁转载洗稿)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