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蒲松龄的明湖情缘

□戴永夏

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的我国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蒲松龄,自幼家境贫寒,中秀才后又屡试不第,大半生都靠在家乡淄川教书糊口。限于地位和身份,他去过的地方并不多,唯独济南却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尤其在年近“知天命”之后,他因游学、应试等事,“年年做客芰菱乡”(指济南),有时一住数月之久。闲暇时,他经常忘情于泉湖山水之间,周旋于济南的文朋诗友之中,写了不少赞美济南泉湖的诗文,尤其对大明湖,可谓情有独钟。他的不少诗文,都与大明湖有关。

蒲松龄到济南,多半在大明湖附近租房居住。他在《客邸晨炊》一诗中写道:

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泉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当时,他在大明湖边租赁了三间茅屋居住,自己动手做饭。清晨,熬一锅小米粥,再切点新鲜蔬菜,就把早饭打发了。从中看出,他当时的生活十分简朴。

尽管如此,他对大明湖却非常喜爱。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六十七岁的蒲松龄应友人之邀,又一次来到济南,住在大明湖边的居湖楼,写下了《夏客稷门,僦居湖楼》一诗:

西来僦屋水云间,枯坐摊书四壁闲。

雨过开窗风满楼,独持酒杯看华山。

半亩荒庭水四周,旅人终日对闲鸥。

湖光返照青连屋,荷气随风香入楼。

从诗中看出,大明湖的美丽风光,让蒲松龄怡然自得。他独居在四面环水的楼上,或伏案读书,或自斟自酌,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时而临窗远眺,但见湖光潋滟,鸥鹭翔集,艳荷怒放,香气扑鼻。此情此景,让人沉醉其中,有飘飘欲仙之感。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蒲松龄应山东布政使喻成龙之邀,到济南做客,恰逢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和喻成龙主持重建的历下亭刚建成不久。蒲松龄对此大加赞赏,挥笔写下了洋洋千余言的《古历亭赋》。赋中,他以满怀激情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明湖秋色图:

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金梭织锦,唼呷蒲藻之乡;桂楫张筵,容与芦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

在作者笔下,大明湖上鸥鹭翻飞、鸟鸣蝉唱。湖中锦鳞畅游,傍岸芦苇青青,满湖荷花飘香。游船画舫,出没于芦荻荷田之中,时隐时现……这一切如诗如画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而在《重建古历亭》诗中,他进一步写道:

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

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

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

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面对新建的历下亭,蒲松龄先写了亭周围的美丽景色:垂柳披拂,绿草如茵,艳荷盛开,芳香四溢……让人流连忘返;接着思接千载,忆起当年北海太守李邕在历下亭宴请大诗人杜甫等人的情景,这更令他艳羡不已。这传颂千古的文坛佳话,也给大明湖增添了新的韵致。

他还在《古历亭》一诗中写道:

历亭湖水绕高城,胜地新开爽气生。

晓岸烟消孤殿出,夕阳霞照远波明。

谁知白雪清风渺,犹待青莲旧谱兴。

万事盛衰俱前数,百年佳迹两迁更。

诗的前四句写古历亭优越地理位置和优美风景:傍城带湖,气象一新,晓雾晚霞,景色各异。后四句抚今追昔,通过对李白、李攀龙等大诗人的怀念,表达了对诗坛兴衰的感慨和对历下诗坛后继有人的期望。

大明湖是蒲松龄的向往之地,也是他感情的载体。当他回忆起科举屡屡失败,仕途一再碰壁的时候,他描写的大明湖景色也流露出悲观失意的哀怨之情。康熙三十六年(1697),58岁的蒲松龄客居济南,又写了一首羁旅诗《稷门客邸》,道出他内心的凄楚、悲凉和无奈:

年年作客芰菱乡,又是初秋送晚凉。

露带新寒花落缓,风催急雨燕归忙。

浅沙丛蓼红堆岸,野水浮荷绿满塘。

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

诗人年年做客荷香满城的济南,这次来又适逢寒意料峭的秋天。寒露慢慢摧折了落花,凄冷的风雨又送走了归燕。湖边的蓼花依旧那般红艳,水中的莲荷也还是碧绿一片。尽管明湖风光依旧,然而在历经沧桑后,自己进取的锐气却消耗大半。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只有这满头白发,记录着自己的坎坷和辛酸……此时,诗人的悲愁心绪与凄清的湖景翕然相合,哀怨之声呼之欲出。这浩荡的大明湖,似乎成了他唯一值得倾诉的知己……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