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我市有了首位“文体治疗师”

我市有了首位“文体治疗师”

2006年12月03日10:30 温州都市报

“文体治疗师”究竟是做什么的?“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主要通过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帮助病人恢复精神健康。”一番简单介绍引起了林飞跃的浓厚兴趣。结果,这个原本从事幼教工作的“外行人”却从应征的护理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市第一位文体治疗师。

碰铃、铃鼓、圆舞板、三角铁,随着《达坂城的姑娘》的乐曲有节奏地演奏着。11

月23日上午,记者循着这欢快的音乐,走进了温州市民康医院康复中心的文体治疗室。我市首位精神康复文体治疗师林飞跃时而随着音乐跳起新疆舞,时而指挥着10个男病人演奏手中的乐器。如果不是她穿的治疗师服、病人们穿的蓝白条子住院服,我会误认为这只是一堂普通的音乐课。

我市有了首位“文体治疗师”

林飞跃在给病人上音乐课

我市有了首位“文体治疗师”

林飞跃教病人做广播体操

治疗课上,林飞跃的目光不断地在每一位病人的脸上移动,仔细观察病人的不同反应。25岁的她举手投足与其他的医护人员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往往会比较冷静;而她不仅嘴角挂着微笑,连眼睛里都含着笑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3年多幼儿教育的经历在她脸上留下的印记,也是她成为一位文体治疗师的关键因素之一。林飞跃转行20多天来,一直有些困惑:过去,她可以用微笑、用眼神来表扬、鼓励孩子们,孩子们也会给她天真无邪的笑脸;现在,她的笑容依然,但看到更多的是病人们没有表情的脸和病人家属痛苦的泪水,她不清楚自己的笑容是否还和从前一样灿烂。

文体治疗唤醒“书法家”

“她已经带给病人改变了,或许她自己还没有发现。”民康医院男二病区的医师刘立滢告诉记者,那位摇着铃鼓的男病人阿东(化名)是30多位接受文体治疗的病人中康复最快、效果最明显的。

2006年8月,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阿东在瓯海残联与民康医院联合开展的“解锁行动”中,被医护人员从自家紧锁的小房间里解救了出来。当时,他患有被害妄想、幻听、躁狂等症状,已被关了两年多。住院服药后,他的病情明显好转,并于11月开始接受医院新开展的文体康复治疗。11月2日,林飞跃上岗第二天,就让病人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阿东说自己喜欢写毛笔字,细心的飞跃立即给阿东买了毛笔、字帖和练习纸。

“阿东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令我们医护人员大吃一惊。”音乐课后,林飞跃一边让阿东现场表演才艺,一边将阿东前些天临摹的对联、诗词作品拿出来展示。阿东完成一副对联后,飞跃用力地为他鼓掌。阿东露出憨厚的笑容。“飞跃的鼓励和肯定给阿东的治疗增添了信心,他的意志力明显增强。”刘立滢医师称,“目前,阿东已临床治愈。”

记者采访时,正巧遇上阿东的母亲来给他送冬天的鞋袜,看到儿子的书法作品,这位60余岁的老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家里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都没有练习,现在竟然还能写得这么好……”

看到阿东和母亲自然交流的情境,林飞跃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她走上这个特殊岗位后第一次体验到成就感,也是她第一次看到了文体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变化。“病治好后,总是要重新回到社会上的。”飞跃说,“希望通过文体治疗培养病人的特长、爱好,以便将来病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得到关心和尊重。”

34年的“老病号”不再麻木

“加油!跑起来!”上完男病人的音乐课,飞跃又投入到女病人的体育课中,医院中央的小院子里响起了她的助威声。她带着8位女病人分两组玩起了往返接力跑的游戏。游戏中,每位女病人需跑到前方10多米处,捡回一块石头,再折回出发点。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简单的体育比赛,对于这些有10多年、甚至30多年病史的女病人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长期住院,在病房里缺少运动,这些女病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还养成了不愿动弹的不良习惯。

比赛过程中,几位病人基本是在走,有时捡回两三块石头。飞跃一边认真观察着每个病人的表现,一边给她们加油,即使发现病人做错了也不批评。“阿红(化名),很好!”看到有着34年病史的阿红加快了脚步后,飞跃立即给予肯定。“做得好。”阿红准确捡回了一块石头,她又连忙表扬。

“这对于阿红来说实在不易,飞跃的文体治疗起作用了。”该院三病区医师郭振林介绍,阿红患有精神分裂症,34年来反复住院,这一次住院是从四年前开始的。当时,她连生活都没法自理。长期住院使阿红变得懒惰、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到了能坐着决不站着、能躺着决不坐着的地步。近来,接受文体治疗后,阿红的生活慢慢可以自理了,认知功能也逐渐开始恢复。

“病人的每一点变化对于我来说都如同‘定心丸’,能够产生让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飞跃坦言,最初的两周里,她的信心一直受到打击。因为一些女病人喜欢坐着或趴着来上她的文体课,个别男病人会突然拍她的腿并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有时候,任她用柔和的语言、含笑的眼神、生动的肢体语言来调动病人们的积极性,病人们就是不买账,她也一度因常唱“独角戏”而感觉到灰心。上岗前,她曾想象过从事这份特殊职业的困难,但没有料想到会如此之难。

“困难是困难,但我至今没有一丝要放弃的念头,绝不轻易放弃是我做人的一大原则。”从飞跃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外柔内刚型的女子。她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渐渐地,这些长期住院的“老病号”也开始参与到她组织的文体活动中来了。

体育课上,女病人们还跟着飞跃玩了拍皮球、用橡皮泥包“饺子”等游戏。“飞跃玩的花样还真不少!”民康医院康复科主任张丽君说:“文体治疗是一项全新的治疗方法,没有可以借鉴的成果,完全靠摸索,但飞跃这位康复治疗方面的外行人却用自己设置的课程愉悦了病人们的身心,使他们得到了放松。”

择偶拒绝不懂奉献的人

1999年至2002年间,飞跃曾先后在瓯海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宁波大学成教学院学习幼儿教育、音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002年至2004年,她先后在瓯海区、鹿城区从事幼儿教育、早教等工作。她很喜欢幼儿教育工作,但2006年10月,喜欢挑战自我的她从当护士的堂姐口中得知民康医院开始招聘首位文体治疗师的消息后,便做出了转行的决定。

民康医院院长胡立荣透露,让林飞跃来担任文体治疗师有多方面的原因:婴、幼儿教师的经历赋予了她和善的笑容、丰富的形体语言、突出的文艺特长以及关心他人的爱心、教育引导的耐心。“精神病患者同样需要人际交流,特别是处在恢复期的病人,而飞跃恰恰有这种迅速发现病人情感需求的能力。”胡立荣表示,今后医院还将继续引进飞跃这样的“外行人”来担任文体治疗师,因为他认为,精神健康知识可以通过补习获得,但是照顾病人的爱心与耐心却无法通过补习来增加。

飞跃成为精神病患者文体治疗师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同学表示不解。飞跃的父母也有不少顾虑:病人失控会不会伤到女儿?这特殊职业会不会影响女儿未来的幸福?但这些顾虑在飞跃眼中却都不是问题,她坦然地说:“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承受这行的种种艰辛,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精神病患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即使影响到未来择偶,我也不会改变,因为,不懂奉献爱心的人,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本报记者刘雪菲 摄影郭大斌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