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P2P问题平台退出腾出发展空间 利好头部平台

据多方消息显示,187条网贷备案验收细则已经下发到省一级,预计将在近期颁布。网贷平台也将被分为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大类后进行分类分级的有序验收管理。此轮震荡是多重叠加因素下,一批网贷问题平台的集中暴露,也是网贷行业走向有序合规的必然阵痛。因此,要以分级分类的角度看待当下金融风险,在问题平台加速退出的同时,也为合规平台腾挪出了更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网贷行业也正在逐渐回归到信息中介的本位上。

取缔余额宝_取缔余额宝事件_取消了余额宝里面的钱怎么办

原本定于6月30日的备案大限二度延期,很多全力冲刺“赶考”的网贷平台却没有刹得住脚,临门“翻车”。在政策、行业及自身经营的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一场由内而外爆发的大面积倒闭潮,正在推动网贷行业的快速出清。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7月份以来,全国新增问题平台的数量逾120家。停业清盘、高管投案、经侦介入,网贷行业正经历艰难的“自我救赎”。

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两年的时间节点,监管“救市”的呼声亦更为高涨。新一轮监管加压与行业出清共振引发的恐慌情绪,因市场对监管走向的判断“迷茫”,更是引发了深层次的信任危机。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召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在此间会议上,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再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这是备案延期后,官方首度明确互金风险整顿时间表。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制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贷领域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

同时监管要求,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6月针对P2P集中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全面现场检查,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加大违规违法处置措施,争取在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使P2P机构进入常态化监管。

根据方案,P2P行业的专项治理整顿的,要从两方面具体开展:一是通过清理整顿,化解存量业务风险,消除较大的风险隐患。二是建立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长效监管机制。因此,完善行业监管,需要短期风险缓释举措和平衡与创新的长效监管机制打配合。

这是继去年互联网整治的第二次延期,但这次延期与上次延期不同,任务将更为艰巨:未来一两年要平稳落实专项整治,不出现大面积风险,同时还要建立长远有效的监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权衡创新与监管两者之间的尺度相宜。

加速出清

在经历6月的大面积倒闭后,进入7月的P2P网贷平台加速洗牌,映照P2P行业众生相:逾期公告、清盘退出、高管失联、平台跑路……6月30日是原定的网贷备案大限,在行业敏感时点集中爆发,上一次出现这些现象是在2016年网贷新规出台之时。

7月16日,深圳、广州、上海三地互金协会发布要求平台不跑路、不失联的维稳信号。同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公告明确,为整改合格机构顺利纳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并对整改不合格机构实现无风险退出和有效处置。

平台停业清盘、机构介入引导,这是业内期待的良性退出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选择合理退出是监管机构比较希望看到的,P2P的定位是信息中介,现在很多平台的价值模式难以持续,经历第一轮备案冲刺,一些平台面临合规和经营成本等压力更大,后续支撑力不足,未来可能还将面临大面积的出清”。

对于集中倒闭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在去杠杆和强监管背景下,网贷平台对接的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双重收缩,导致P2P行业整体面临流动性危机。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认为,宏观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通缩,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更为困难,进而传导到网贷行业,网贷行业的某些表征是显性化的,更要密切观察私募债和中小银行的变化。

“当市场情绪变差的时候,会出现借款人的逾期率上升、新借款人质量下降的问题,有一批借款人甚至会举报平台,期待平台被取缔,自己不必还贷。”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示,借款人的故意违约行为可能会放大风险敞口。5年贷款余额增加200多倍后,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不太愉快的“瘦身”过程。

6月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区域性、集中性的平台爆雷,引发一些投资人的情绪恐慌,甚至出现非理性的资金出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风险传导甚至波及一些正常运营平台的流动性。

在此背景下,监管、行业均在积极寻找稳定市场之策。继7月16日银保监会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稳妥有序推进网贷专项整治工作后,北上深三地互金整治办相继宣布将开启网贷现场检查工作,强化监管联动。与此同时,一些头部机构也在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的投资人见面会、引入更多保障机制等方式来减轻震荡。

而据多方消息显示,187条网贷备案验收细则已经下发到省一级,预计将在近期颁布。网贷平台也将被分为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大类后进行分类分级的有序验收管理。

事实上,目前监管、行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在于:此轮震荡是多重叠加因素下,一批网贷问题平台的集中暴露,也是网贷行业走向有序合规的必然阵痛。因此,要以分级分类的角度看待当下金融风险,在问题平台加速退出的同时,也为合规平台腾挪出了更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网贷行业也正在逐渐回归到信息中介的本位上。

震荡根源:问题平台模式不可持续

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是此轮震荡产生的最恶劣影响。

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在2018年7月15日一周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位。2013年1月到2016年底,该指数的平均值为-5。2017年至今,该情绪的均值为-157,而最近几周已经下降到了-600以下。这种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

而据融360数据显示,2018年6月,当期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分别为470.41万人、779.65万人,环比分别下降6.61%、9.26%。尤其是6月出借人数量创近11月新低,较网贷行业最高值已经下降了13.87%。

重建信心的根源首先需要明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集中性的震荡。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一个显而易见的外部因素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降杠杆、破刚兑等趋势对每个领域都会产生渗透,坏账升高、资金吃紧是全局性的。而一个特殊因素在于,网贷备案验收的延期让一些经营吃力的平台无以为继,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副主任沈艳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平台本身的经营模式存在硬伤,不具有可持续性和抗风险性。

沈艳告诉记者,在多年野蛮生长过程中,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收益,也为了解决分散不同标的给投资人风险差异大的问题,拆标打包模式也被广泛使用;为了方便对投资人的回款管理,大部分平台采用了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的方式。这就涉及了较多的期限错配。“这个模式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可以运行,而当特殊时期资金端和资产端都出现萎缩时,平台就难以为继。”

根据网贷之家2017年的调查数据,超过85%的投资人都偏向12个月以下的投资期限。这也让上述拆标、错配等模式成为普遍现象。

沈艳认为,在信息中介定位下,平台可以采用拆标打包、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等方式帮助借贷双方实现撮合交易,而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小额、海量支付的成本不高;平台上有足够多的需求各异的贷款人;平台风控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足够强大。但调研显示,满足上述要求的平台为数不多。

长期研究小额贷款领域的资深业内人士嵇少峰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这轮震荡本质不是行业危机,只是问题平台的集中暴露。

“本轮危机暴露的是绝大部分P2P机构不具备高息下组织安全资产的能力问题,多数平台本身对金融的严肃性与专业性缺乏足够的认知,理财类本身就是期限与金额错配的手段,是不合规的。”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如果没有资金池、没有错配、不良可控,老标到期收回后退款给投资人即可,不会出现要求清盘的问题。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没按照监管思路运营的模式长到了很大后的必然结果。目前看来,对于“回归信息中介”定位这件事,监管部门没打算让步。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不能做到真正信息中介的平台,必须要退出市场。

监管组合拳:白名单、风险缓释、退出机制协同

不过小平台暴露后,加重了恐慌情绪弥漫,间接导致大平台也开始出现资金端的萎缩、借款人还款意愿下降等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行业的流动性紧缩。融360监测数据显示,7月第二周网贷行业的总成交量为405.17亿元,较前周环比下降5.90%,当周资金净流出额高达40.47亿元,其中14家平台资金净流出额均超过亿元。

在此背景下,监管已经开始加速释放维稳积极信号。据此前媒体报道,监管方或将于7~8月间落实187条的网贷备案验收细则,按照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类进行管理,并强调多地监管联动。

以北京为例,近期北京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在相关座谈会上透露,北京将加快推进“数据管理机制”“良性退出机制”“白名单机制”“风险缓释机制”“媒体沟通和监督机制”以及“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六大机制的建设。

而其中,对减少社会风险的良性退出机制规则已经出台。7月23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向辖区内网贷平台各成员单位下发规程,涉及业务退出的程序、退出备案与资料报送、消费者保护、业务处置、机构注销等方面内容。

但如何执行上述退出机制,仍对相关平台提出巨大考验。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郭大刚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的平台没有什么实质问题,但是运营稍微困难了也发个“良性”清盘公告,具体的追偿情况、资产回收计划、还款资金来源如果没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就会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事实上,在近年来的网贷行业发展中,良性清盘的案例确实并不多见。一个成功的例子是2016年7月20日,美利金融宣布主动清盘,并在三天内完成所有投资人的本息返还。美利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天完成清盘,建立在三个多月筹备的基础上。

而目前仍未曝光的白名单机制,郭大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与分级分类监管是一个逻辑,便于根据不同的机构所处合规性的状态,进行相应的管理。同时,白名单的建立是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果,不合规还要整改。

P2P模式价值应获认可

事实上,在等待监管释放利好信号的同时,机构自身也在积极寻找自救之策。部分平台或通过新一轮融资,或提高注册资本金来提振投资人和行业信心;更多平台开始频频召开线上线下的投资人见面会,高管直播答疑。

此外,在寻在解决流动性危机上,有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引入更多机构投资人资金,或引入各种保险、保障机制强化对个人投资者吸引力。

“熬着,挺过去这波就是胜利。”一位网贷平台负责人直言。

事实上,监管与行业发展不匹配导致网络借贷平台重流量、轻风控。在近五年时间的“蒙眼狂奔”中,网贷成交量与贷款余额大幅攀升。

网贷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虽然高速,但伴随着基础设施严重不完善的现状。上述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并没有一套公开透明、功能完善、全覆盖的信用评分体系来筛选优质借款人,为整个P2P行业托底。此前各家征信系统虽然运营多年,但实现各平台数据共享、做到全面覆盖的系统有待建设。

此外,她也直言,监管系统滞后于行业发展,是国内P2P行业的现状。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下,长成“巨兽”的行业确实需要一个风险逐步出清的瘦身过程。

但业界共识在于,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网贷行业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重要价值。郭大刚在近期受访时表示:这次中小型企业破产潮会影响到网贷行业,正是因为网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群体,真正做到了普惠金融。有些机构在这样的震荡中依然能稳定发展,最后市场该出清的出清,能力不足的最终淘汰。

嵇少峰认为:合规的自然会存活下来,不合规的让其受压暴露,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让不合规的甚至骗子苟延残喘,反而对行业、对社会造成损害。监管应该考虑更深层次、更彻底地解决行业发展的基本法的问题。

而沈艳则建议:除了尽快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外,也要让规模较大、风控技术良好、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科技尝试的平台,有机会获得备案,加速良币驱逐劣币。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实现资产翻番需要多久:

根据理财投资七十二法则,我们不难算出时下主要理财渠道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

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

2.股票:股市风云变幻大家已经感受过了,不同于固定收益类投资,股市是动态的,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

3.余额宝: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2.5%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3≈24年。

4.p2p: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10≈7年。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