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育人模式的变迁

这几天住宅楼外搞外墙保温,噪音很大。带儿子到办公室做作业。看他做完这样做那样,熬得小脸灰暗,眉头不展。每40分钟下来,累的往床上趟。心生怜惜,而又无能为力。索性就谈谈育人的事吧。

一、孔孟是栽树式的育人

年后徒步的时候,下载收听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弟子规》。前天去济宁的车上,又仔细的研读了一遍。偏巧咱去的是圣人故里,不谋而合还是冥冥有约?

弟子规开篇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生活规范的教育,在这些事情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应该努力的学习“六艺”和各种文化典籍,以获得有益的的学问。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理由在“余力学文”开始几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意思是说,“不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即使学到了一些书本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只是一味地践行前面的那些本分,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任由自己的偏见做事,从而蒙蔽了真理”。孔孟的育人观就如栽树,以德为养料,先培根,根长好了,再吸收日月精华,阳光雨露。直至长成大树。继而完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命历程。

二、科举是选种式的育人

科举考试是当时读书人谋求功名的唯一方式,别无他路。自从分科取士,读书的功利性开始出现。读书、应考和作官三点一线,育人的方向感特别强。

那年去南京夫子庙,那里有家“江南贡院”。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它在鼎盛时期的规模曾占地三十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号舍是士子考试时食宿之处,面积十分狭小,每间号舍仅容纳两个人)20644间。


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迂腐不堪,终身“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仍是痴心不改,贫困潦倒尽失尊严。但金榜题名、富贵荣华的巨大吸引,促使大批士人执著地追求,并备受羞辱。江南贡院门口坐着一雕塑的书生,大致还原了以前古人寒窗苦读的样子。他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盼望完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背过四书五经,考过策略问对,就可以登堂入室。科举考试“逐级淘汰,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为封建统治录取了大量人才。正如选种,一步步把那些优良的种子培养成忠君爱国的王侯将相,将更多的读书人 弄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

三、现在是拔苗式的育人

去年或是前年,康校长在一个教学业务培训会说:“上世纪80中期,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本世纪,现在的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招生人数越有限,每万人大学生比率越低,似乎越能成就天之骄子,高素质人才的机遇。今年山东高考录取率85%,只要想上大学,几乎能“全锅端”。但高考是个指挥棒,名校就是指向标。高考考的高,上的名校名,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是人对未来生存压力提前预判的结果。黄金屋、颜如玉依然诱人。埋在底子下的仍是对名利权情的追逐。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当今共识。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择校者有之,选班者有之,一对一家教有之,鼓励作弊者有之,贿赂评委者有之,一派繁忙的景象。还有到处是大学,到处是高收费。我好像看到大片的青苗被连根拔高,然后猛施肥,猛浇水。全方位、全天候、全手段的遮风挡雨,全力以赴在前面披荆斩棘。不“孝”到子孙的点滴里誓不罢休。

学而优则仕一去不复返,多年的苦读只成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名号。富起来的,孩子少或只有一个孩子,自己拿着当宝贝疙瘩的人们怎能甘心?上学花钱、考试花钱、求职花钱、买房花钱、结婚花钱、应酬花钱......。希望孩子生活的好,不怕花钱。更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上学-高考-本科-研究生-公务员或挣大钱仍是一条挣钱谋生的明晰主线。

这种拔苗式的教育何时是个头啊,谁来踩刹车?看着儿子埋头作业我就想,儿子是否正在被拔苗?

育人模式因什而变迁?因用人制度。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