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追风散
[处方]白僵蚕(去丝.嘴.炒)、全蝎(微炒)、甘草(炙)、荆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年深日近,偏正头痛。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忪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好茶调下,食后,临卧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消风百解散
[处方]荆芥、白芷、陈皮(洗.去白)、苍术、麻黄(去节),各四两。甘草(炙)二两。
[炮制]上细末。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四肢倦怠,行步喘乏,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涕唾稠粘,痰涎壅盛,气急满闷,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二大钱,水一大盏,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七分,不拘时,温服,或茶酒调下。
欲发散邪风,入连须葱白三寸同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3、人参败毒散
[处方]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川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右十味,各三十两。
[炮制]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4、神术散
[别名]神术汤(《伤寒绪论》卷下)。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150克 藁本(去土)香白芷 细辛(去叶、土)羌活(去芦)川芎 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化蚀辟秽。治外感风寒湿邪,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头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三片,葱白10厘米,煎100毫升,温服,不拘时。伤风鼻塞,只用葱茶调下。
[备注]方用苍术芳香辟秽,祛寒燥湿,发汗解表为君;藁本、白芷、细辛解表散寒,祛湿止痛为臣;羌活、川芎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为佐;甘草甘缓和中,姜、葱辛温透邪为使。诸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化浊辟秽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35、清神散
[处方]檀香(锉)人参(去芦)羌活(去苗)防风(去苗)各300克 薄荷(去土)荆芥穗 甘草(爁)各600克 石膏(研)1.2千克 细辛(去苗,先焙)150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消风壅,化痰涎。治头昏目眩,心忪面热,头痛耳鸣,鼻塞声重,口眼瞤动,精神昏愤,肢体疼倦,颈项紧急,心膈烦闷,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次6克,食后用沸汤或茶末调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35、葱白散
[处方]川芎2两,苍术(米泔浸)2两,白术2两,甘草(爁)1两,石膏(煅)1两,干葛(焙)1两,麻黄(去根节)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2寸,煎至7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36、羌活散
[处方]前胡(去芦)、羌活(去芦)、麻黄(去根.节)、白茯苓(去皮)、川芎、黄芩、甘草、蔓荆子(去白皮)、枳壳(去瓤.麸炒)、细辛(去苗)、石膏(别研)、菊花(去梗)、防风(去芦),各一两。
[炮制]上为末,入石膏研匀。
[功能主治]治风气不调,头目昏眩,痰涎壅滞,通身拘急,及风邪寒壅,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天阴风雨,预觉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三、四片,薄荷三、两叶,同煎至七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金沸草散
[处方]旋覆花(去梗)1两,荆芥穗4两,麻黄(去节)1两,杏仁(不去皮尖)1两,甘草(生)1两,赤芍1两,半夏(姜制)1两。
[功能主治]感冒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或头痛身痛。
[用法用量]上药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便览》卷二
38、加味败毒散
[处方]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白茯苓(去皮)、人参、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川芎、甘草。
[功能主治]小儿急惊风,初起发热,手足搐搦,眼上视;并一切感冒风寒,咳嗽鼻塞声重,头疼发热,及痘疹欲搐发搐,并时行瘟疫。
[用法用量]上作1剂。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八
39、八风散
[别名]八风汤
[处方]藿香(去土)半斤,白芷1斤,前胡(去芦)1斤,黄耆(去芦)2斤,甘草(炙)2斤,人参(去芦)2斤,羌活(去芦)3斤,防风(去芦)3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及治寒壅不调,鼻塞声重;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
[用法用量]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临床应用]眩晕瘙痒:薛立斋治一人头目晕眩,皮肤瘙痒.搔破成疮,以八风散治之即愈。
[摘录]《局方》卷一
40、追风散
[处方]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研)甘草(炙)各30克 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锉)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 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15克 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7.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风邪,清头目,利咽膈,化痰涎。治新久偏正头痛,头晕目眩,心悸烦热,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或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前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41、消风百解散
[处方]荆芥 白芷 陈皮(洗,去白)苍术 麻黄(去节)各120克 甘草(炙)6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散风寒,解表邪。治四时伤寒,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四肢倦怠;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涕唾稠粘,痰涎壅盛,气急满闷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 水350毫升,姜3片,乌梅1个,同煎至250毫升,不拘时温服,或用茶,酒调下。仍欲发散风邪,入连须葱白33厘米同煎。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42、人参败毒散
[处方]柴胡(去苗)甘草(烂)桔梗 人参(去芦)芎藭 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900克
[制法]上药十味,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备注]方中羌活、独活善祛一身风湿之邪。解表止痛;柴胡、薄荷、川芎疏散风邪,助羌、独解表疏风。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湿祛痰;人参益气扶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在表散药中配用人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正如吴昆所说:"培其正气,败其邪气,故日败毒"。综合全方,有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之功。对正气不足,感冒风寒湿邪,或疮疡、痢疾初起,见有上述症状者,皆可应用。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43、川芎圆
[处方]川芎、龙脑、薄荷叶(焙干),各七十五。两细辛(洗)五两,防风(去苗)二十五两,桔梗一百两,甘草(炙)三十五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一两半,分作五十圆。
[功能主治]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治头痛旋运,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细嚼,腊茶清下,食后、临卧。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苏理肺丸
[处方]葛根80两,前胡80两,法半夏80两,沙参80两,茯苓80两,木香14两,苏叶160两,枳壳(炒)80两,桔梗80两,甘草40两,橘皮80两。
[制法]上为细末,过罗,用鲜姜16两、红枣16两熬汤,泛为小丸。每16两用滑石3两3钱为衣,闯亮。
[功能主治]宣解肺热,表散寒邪。主肺经湿热,感冒风寒,咳嗽痰盛,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5、败毒散
[处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亦是佐药之意。
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喻昌也认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nei),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群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喻氏不仅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之法。
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井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备注](1)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决》
46、风百解散
[处方]荆芥、白芷、陈皮、麻黄(去根节)、苍术,各二钱。甘草(炙),一钱。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发热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如咳嗽加乌梅煎。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47、辛夷汤
[处方]辛夷(去毛)甘菊花(去枝叉)吴白芷 前胡(去芦头)川芎 薄荷叶(去土)石膏 白术 赤茯苓(去皮)生干地黄 陈橘皮(去白)各30克 甘草(炙)60克
[制法]上药同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热邪壅肺,肺气不利,头目昏眩,鼻塞声重,咯咛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日服三次。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48、太白丸
[别名]太白丹(《圣济总录》卷十六)。
[处方]天麻45克 细辛(去苗叶)60克 芎藭45克 白附子150克 天南星600克 半夏(煮软,焙干)450克 蝎梢30克(炒)寒水石(烧熟)1.5千克 附子(炮裂,去皮、脐)60克 白僵蚕90克(炒)阿胶22.5克(炙令燥)人参15克
[制法]上十二味,同捣罗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诸风头旋,额角偏痛,肢体拘蜷,痰盛气壅,鼻塞声重,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六
49、三拗汤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上等分。
[炮制]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钱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0、十神汤
[处方]川芎 甘草(炙)麻黄(去根、节)升麻各120克 干葛420克 赤芍药 白芷 陈皮(去瓤)紫苏(去粗梗)香附子(杵去毛)各12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时气瘟疫,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及风寒湿痹等。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51、麻桂二陈汤
[处方]陈皮1钱半,半夏2钱,茯苓2钱,甘草1钱,桔梗1钱半,枳壳1钱,苍术1钱半,厚朴(姜炒)1钱,麻黄5-7分,桂枝1钱,白芷1钱,川芎1钱,黄芩1钱,防风1钱。
[功能主治]外冒风寒,痰嗽寒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5分,水煎,热服。
头痛,加北细辛3分;如体虚者,加当归1钱3分,白芍7分;有汗者,去麻黄;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13粒。
[摘录]《会约》卷八
52、加味香苏饮
[处方]苏叶1钱半,陈皮1钱2分,香附1钱2分,防风1钱,荆芥1钱,蔓荆子1钱,川芎7分,甘草7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时邪感冒,伤风伤寒,发热,头痛项强,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服。覆似汗。
[摘录]《内科摘录》卷一
53、加减圣效散
[别名]加减圣功散
[处方]卜子(炒)8钱,砂仁(炒,研)8钱,槟榔8钱,陈皮8钱,延胡8钱,厚朴5钱,防风5钱,苍术5钱,藁本5钱,藿香叶5钱,柴胡5钱,独活5钱,石菖蒲5钱,泽泻5钱,枳壳5钱,细辛5钱,草豆蔻(去壳)10个。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风湿,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外寒内热,肢节拘急,头项腰脊疼痛,发热恶寒,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脘,胸膈饱满,肠胁胀痛,心下痞结,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小溲不利。
[用法用量]加减圣功散(《痧症汇要》卷四)。
[摘录]《痧书》卷下
54、川芎丸
[别名]大川芎丸(《医门法律》卷五)。
[处方]川芎 龙脑薄荷(叶,焙干)各2.35千克细辛(洗)150克 防风(去苗)780克 桔梗3.12千克 甘草(爁)1.09千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搜和,每45克,分作50丸。
[功能主治]疏风化痰,利咽喉,清头目。主头痛眩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头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用法用量]每服一丸,细嚼,食后及临卧时用腊茶清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55、加味生化汤
[处方]川芎1钱,当归2钱,杏仁10粒,桔梗4分,知母8分(1本作4分)。
[功能主治]产后外感风寒,咳嗽,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胎产心法》有炮姜、炙草、生姜。
有痰,加半夏曲;虚弱有汗,咳嗽,加人参。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56、参苏理肺糖浆
[处方]浙贝母8公斤,桔梗4公斤,北沙参8公斤,桔红16公斤,厚朴(盐制)4公斤,前胡16公斤,黄芩8公斤,葛根8公斤,天花粉8公斤,生半夏16公斤,紫苏叶16公斤,杏仁8公斤。
[制法]浙贝母、桔梗、北沙参、桔红、前胡、厚朴、黄芩、葛根、天花粉、按浸渍法提出浸液。生半夏用水泡透心,加入生姜同煎。紫苏叶提取挥发油,残余药渣略加浓缩。杏仁先加热榨油,然后水解蒸馏,得杏仁水24升,将第三次滓液及第二次回收液放在容器中,加入杏仁水,再加沙参等浸液,最后兑入苏叶油,再加入单糖浆搅拌均匀,静置7天即得。
[功能主治]散风解热,止咳化痰。主四时感冒,风寒咳嗽,头痛无汗,鼻塞声重,畏风恶寒,鼻流清涕,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2毫升(1-2汤匙)1日2次,苏叶每公斤折合苏叶油1.6毫升。
[摘录]《天津市中成药规范》(附本)
57、八风散
[处方]藿香(去土)半斤,白芷、前胡(去芦),各一斤。黄(去芦)、甘草、人参(去芦),各二斤。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三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及治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跟。
腊茶清调一大钱亦得。小儿虚风、乳香腊荼清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大辰砂丸
[处方]天麻(去苗)1两,防风(去芦头)2两,细辛(去苗叶土)半两,薄荷叶半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吴白芷1两,朱砂1两(为末)。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清头目,化痰涎,利咽膈。主手足麻木,肢节疼痛,鼻塞声重,头昏目眩,项背拘急,皮肤瘙痒,卒生瘾疹,冒触风寒。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食后生姜汤送下;茶清亦得。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59、追风散
[处方]川乌(炮.一两) 石膏(另研.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二两) 白僵蚕(炒.去丝.二两) 全蝎(去尾.二两) 荆芥(二两) 川芎(一两) 麝香(另研.一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疼目眩,鼻塞声重,皮肤瘙痒,口角牵引,妇人血风,及一切头风并治之。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服临卧,茶汤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下一篇
人参的本草考证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