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补阳为什么要还五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卷下。

方由: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去土)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王清任认为,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半身无气则半身不遂。故制补气活血之剂,使气充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故方名补阳还五汤。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阳之气,亦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甚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

中风病在《内经》中被描述为“偏枯、偏风”等。

《灵枢·九宫八风篇》说:“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梁之疾。”

可见肥甘厚味太重,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化热,湿热蕴结,凝为痰瘀,痰瘀阻塞脑府脉络,以致变生仆击、偏枯之病。

补阳为什么要还五呢?

我们知道五为会意字。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东汉·许慎《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河图》有“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脾者属土,“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谏议为古官名。《说文》徐注曰:“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所以,有了谏议之官的中正,君王就不会偏颇,不会昏庸,才能神明出焉。《易·系辞》有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就是讲君王要没有过失,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要靠这个“谏议之官”。这个“谏议”的官位非同寻常。要担当这个职位,至少得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要正直,不正无以明是非,无以别善恶,故《广雅》释谏为“正也”;第二必须重义,倘无义薄云天之气概,你畏首畏尾、思前想后,那谏议实际上名存实亡。《旧唐书·职官志》言:“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要是没有这个义,就是一谏也难以做到。人体所有的偏颇最初都是通过脾这个谏议之官分辨,从而面陈君主之心,进而智慧神明的君主发号施令而由臣下执行,分工治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脾与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

所以通过补阳还五汤健中渗湿、活血通络,恢复偏枯之体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