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千百年来,对中庸国人都误解了。中庸不是平庸,不是中等水平,而是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至”,最高标准,最高等级。“鲜”,少。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极致,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什么是中庸,中庸是什么呢?

中庸,一个中一个庸就被世人普遍且长期地误解了。中,就是中等,没立场;庸,就是平庸,没个性。是这样吗?

且看程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庸”,程颐解释为不易,即永恒不变的真理。朱熹注说:“庸,平常也。”所以,“庸”是永恒不变的常识。

中庸,首先就是让你永远不要离开常识。日用常行的道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万古不变。中庸,就是要我们遵循那些简单平常的道理。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分毫不差,恰到好处。这才叫中!比如射箭,射中10环都不算中,要射中那红点的中心才算中。

我们形容美女的身材,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这才叫中庸身材,所以中庸身材就是魔鬼身材!

比如,做事贵在坚持,日日不断,坚持十年没有一天间断,这算中了。中间断了一天,就不中了。

所谓“致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来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虽也有喜怒哀乐,但都发而中节,无过犹不及。

综上,每时每刻,面对任何事任何人,都用中庸之道来鞭策和要求自己,就是儒家修身的心法了。

所谓仁,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时时刻刻将心比心地关心爱护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客户,就是仁。而我们往往“胸怀天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地球,却没有关心呵护身边的人,这不是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仁:如果能广泛地施惠于民并且能赈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仁了吗?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从事,这里也可译为止。孔子回答:何必还在仁上用力,即岂止是仁,那已经是圣了!即,仁是发心,发愿,践行,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都完成了,才叫圣。

“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未做到。“诸”,虚词。孔子继续道:子贡呀,你问的那个仁,平治天下,让人民生活富足,实现《礼记》里大同社会的标准,恐怕尧舜也没能办到!

《礼记》大同社会的标准: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鳏,年老无妻;孤:幼年丧父;独:老年无子;废:残疾者;疾:有病者。这标准确实太理想了,选出贤能,各司其职,各得其位。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人们不仅亲吾亲,幼吾幼,也及人之亲,及人之幼。使年老的人有所依靠,让壮年之人能发挥作用,年幼之人得到顺利成长。年老无妻者、死去丈夫的女人、幼年丧父的孩子、年老无子者、有残疾的人、有病的人等等,都能得到社会保障。男人个个有工作,女子个个嫁个好人家。

时至今日,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譬如。“近”,就是自己。“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我想要的,别人也想要,那我就要帮他得到。我想达到的,别人也想达到,那么我就帮助别人达到。

反过来,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END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