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13)--麻黄升麻汤、烧裈(kun)散

麻黄升麻汤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条文的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者,也是各种错误治疗导致陷入于阴证,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所以脉诊上表现为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肠道表现泄利不止者,手足表现为手足厥逆,不就是一个四逆汤证吗?

但同时存在着上热,表现为喉咽不利,唾脓血,是一个局部的热。虽然整体是阴证,但存在局部的热重,需要清热解毒利咽。阴证基础的上热下寒,所以我们把本方归为厥阴病,寒热错杂。本方证见于错误治疗后,机体功能沉衰,而且寒热错杂,所以治疗难度大,条文曰为难治。

从条文症状未能看出有表证,但以方测证来看,本方用了麻黄、桂枝,存在表证未解。因此本方可以看做是厥阴病伴有表证未解,这个表,是阴证的表,属于少阴病。需要温阳基础上,清上热兼以解表,所以本方是三阴合病的方证。

条文可调整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泄利不止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病因由于伤寒六七日,从用麻黄、桂枝、芍药来看,当存在表未解的情况。错误的给予大下之,导致泄利不止,损伤津液阳气,出现了手足厥逆,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容量灌注不足、血压下降的情况。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反应了病机的阴证,类似于休克。同时存在上热表现,如喉咽不利、唾脓血,热盛炼液为痰为脓、灼伤血络,故吐脓血,需要清热解毒。辨证为表证不解+上热下寒,陷入于阴证,故属于厥阴病兼表证未解,三阴合病,治疗需要解表+清上热+温下寒。

我们先看药物组成,以方测证来看,主要是三组药物:

1、解表:麻黄、桂枝、白芍

2、清上热:生石膏、知母、黄芩、升麻、葳蕤、芍药、天门冬

3、温下寒、补虚:桂枝、干姜、白术、茯苓、当归、甘草

虽然下之,但表未解,用麻黄、桂枝、白芍解表。

上热喉咽不利,唾脓血,用生石膏、知母、黄芩、升麻清热解毒利咽,同时津液不足,用葳蕤、芍药、天门冬清热兼以滋养津液。因为泄利不止,用白术、茯苓。手足厥逆,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陷入于阴证,用桂枝、干姜温阳,当归、芍药、甘草来养津液。

所以本方是属于三阴合病,类似于一个厥阴病的患者,上热下寒,同时表证未解。当然这个患者从症状来看,可以加入附子,以振奋机体功能之沉衰。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13)--麻黄升麻汤、烧裈(kun)散

烧裈散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伤寒痊愈之后,有食复、劳复、房复,导致病情反复。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就是房复导致疾病加重、反复或新发外感等。

房劳只是诱因,原因在于伤寒痊愈之后,大多是邪去正虚的状态,要清淡饮食、适当休息来调养安息。如果房劳后病情加重,治疗依然要辨六经辨方证,从症状入手,不要只盯着房劳这个诱因。

从症状来看,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明显是津血不足导致的虚证。和小建中汤症状类似。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从症状来看,没有明显表证。虽有热上冲胸,但没有明显口渴、便干、尿黄等里热表现,也只是虚热表现,治疗思路应当是养津血,津血足则热自消。类似于小建中汤条文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用小建中汤去养津液治疗即可,不需要清热。

热上冲胸类似于厥阴病提纲条文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一个虚性的热。如果热明显,可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以调和寒热、养津血。如果热相对比较轻,从太阴病论治,《医宗金鉴》认为男用六味地黄丸主之,女以四物汤主之,其实不如用小建中汤加减去治疗。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假若合并有表证,从六经来看也是少阴病,需要扶正解表,《医宗金鉴》提出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桂枝微微发汗。为何用补中益气汤?为何要微微发汗?因为这是虚证,扶正解表,解表的时候只能微微发汗,避免大汗伤津液。

学习仲景伤寒论,通过398条、113方,重点学仲景的临床思维,即六经辨证。至于原文提出的烧裈散主之,只能存疑,不做过多牵强解释。遇到类似病证,可考虑从小建中汤入手,养津液、扶正补虚。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