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

诗词格律——新韵与平仄简表

格律在线检测(平水韵、词林正韵仫叫、中华新韵) 平仄谱检查

是的,七律必须按照严格的平仄要求来写。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

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

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

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

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

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

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

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跟平平,最后一个仄字。

而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最后一个平声字。

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不论平仄的情况大致如下,不过也有规则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

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

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

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 的第一...

古诗中的韵怎么押

平仄整齐,一般末句韵母相同,列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末句的弦xi'an'和末句的ni'an'中的韵母an相同押韵展开全部诗的格律,是由平仄的变化行成的。

平仄的变化,使句子像波浪一样,有起有伏。

平是高,仄就是低。

为了说的请楚,先说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中国的每个字都分为四声,如清,晴,请,庆。

第一声上平声和第二声是下平声,都是平声。

第三声的上(读做赏)声,第四声是去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

因此,清晴是平声,而请庆是仄声。

只要分清了四声,平仄也就分清了。

诗的格律,有人以为很繁杂。

其实不然,说清楚了,也很简单。

这里以绝句为例,做个简要的说明。

五言绝句的格律有四种,这里举其一为例。

仄起式(即用仄声起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这里我们就基本上看到了格律诗的平仄归律。

即两平两仄相间,或三平两仄相间,而形成起伏。

这样的句字叫做律句。

最后的字是平声,押韵。

如果是七言,在前面加两个字,但按照“律句“的规律,仄声前面加平声,而平声前面加仄。

如上面的仄起式五言绝句,改为七言就成了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记好格律诗的律句的规律,就方便了。

在格律诗中,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前一句和后一句间的关系,应是“粘对关系”。

看每句的前面的两个字,第一句的头两字是仄声,第二句就要相对,也就是相反,即第二句的头两个字比须是平声。

整个句子的平仄,也就“相对“了。

如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一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关系就叫做“相对”。

而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关系,就必须是相粘,也就是第三句的头两个字和第二句相同,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

这种关系叫做相粘。

下一句又要相对了。

即第四句的头两个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相对。

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这四句的“粘对关系”是:对,粘,对。

如果是律诗,全诗是八句,但粘对的关系,也是如此,即对,粘,对,粘,对,粘,对。

如:五言律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此,格律诗的格律,关键是“律句“和”粘对“。

弄清楚了这些,就基本上掌握了格律是的规律。

我这里不是讲格律,就不细说了。

下面我再转回来,说韵目改革对格律的影响。

一、在新的韵目中,没有了入声,而许多的入声字是许多的人分不清的。

去掉入声减少了许多的麻烦。

比如入声字“白”,是仄声。

但普通话为平声。

有如入声“石”。

普通话读做平声。

还有如入声字的“国”“德”“合”等等,在普通话这都读做平声。

这些字在造句和押韵是都易出错。

在新韵中,这些字就是平声了。

在使用新韵时,第一,二声就是平声,第三,四声就是仄,不用考虑入声了。

需要说明的是,用平水韵的人会认为这些字作为平声是错误。

写作时可以注明用新韵。

二、在新的韵目中,将许多韵目合并。

这就放宽了押云的限制,增加了写作的自由度。

如在新韵中,“东”韵很宽,而在用平水韵部时,“东”“庚”“青”等韵,是不允许通用的,而在新韵里全合并了。

又如新韵里的“真”韵也是很宽的,将平水韵里的“真”“文”“元”“侵”等全合并了。

这样极大地放宽了写作时押韵的的自由度。

写作时,同韵目就是同韵,就可通押。

三、新的韵目,只适用于写诗。

填词仍应用词韵,因为词韵本来就很宽,而且入声对词有重要的意义,不宜简单地取消。

要修订须另加考虑。

在古提诗的改革中,我以为主要是诗韵的改革。

格律是不需改的。

但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值得讨论。

写格律诗时,格律的平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变通,有句概括的话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严格的,不可该的。

这个概括大体是对的。

问题就是要避免在句尾比免三平和三仄。

还要避免“孤平”,犯了孤平可以“坳救”。

在此就不细说了。

在写格律诗时,这些规则还应遵守的。

但如果诗的意境的需要,出现“坳“等,也是可以的。

在古体诗里,还有一种叫“古诗”分为“五言和七言。

这种诗只要求押韵,没有平仄要求,也就不讲求律句。

不写格律诗可以写这样的“古诗”。

有人以为写这样的古体,就要模仿古人,故意写坳句。

我很不赞成。

写这样的古诗更应自由些。

另外,我以为古体诗本来就有许多自由体。

除了五。

七言外,还有四言诗,不同字数相间的诗。

这样才有古体诗的多样性。

也可以句数不限,还可以分段。

诗经里的诗不就是如次吗? 古体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以为应提倡和发扬,但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革,使更多的人接受和写作。

古体诗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古典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对于一个诗词的爱好者来说,能填出词、作出诗无疑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我始终认为,在一定范围的基础上,某些束缚是可以抛开的。

一辆火车发明出来之后,自第一辆到现在的火车,形貌已经大不一样;飞机如今也已经有了隐形的。

所以我认为,诗词,也可以改变旧体的模式。

诗词再怎么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几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时隔几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个苏东坡,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柳永。

事实上,发展的定律是不进则退,经过千年的引证,诗词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会比汉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内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国人,却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

在文化的前进之中,倒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傻事。

遗憾的是,这种事情,依然还在发生。

就我个人愚见,如果有人用旧体写出一部足可与《三国演义》抗衡的小说出来,我也不会承认这部书的价值与辉煌。

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几百年之后再重复一遍,还在那洋洋得意,我实在觉的那是很可耻的。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

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

《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会令多少人咬牙切齿,但无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

前后差不多等了一百几十年,才有新韵的概念出来,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但有这个概念总比没有好。

其实也有人大叹生不逢时,因为许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纵横无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认可,抛却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韵体,依旧为人称道。

但是如果你是现代人,你也这样的话,就会被批判为不懂装懂,会为人不屑。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点滑头的话,你当会说:“屁,老子写的是杂诗。

”可是,大多数人却会选择沉默,然后退避。

沉默,退避,这是普遍的现象。

牧狼人先生曾与我说过这样的事情,某君“指评”他的诗是不懂装懂,我听了当即火冒三丈:“告诉他,你写的是七古、杂诗。

”也许牧狼人的诗写的的确不好,但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弄个辉煌出来的。

李白写了多少诗?全是佳作吗?在我不按格律之时弄出过许多词,很多人置评时也是不屑之极,后有位朋友一针见血为我辩白:去掉词牌名,就是他妈的诗。

我当时要不是隔着个电脑,真想拥抱一下此君。

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诗词之人。

但是,这样的人太少。

旧体诗,没有什么不好,就我认为,所谓的旧体、新体、律诗、杂诗等等乱七八糟的,完全是凭个人喜好。

我喜欢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难道我能说他不懂吃?他喜欢吃海鲜,但是我几乎不碰这些东西,难道你能说我不懂吃?可笑至极的是,大多数人给的面子却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给还自己。

《中华诗词》说道: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

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

《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我虽然对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评,也不加理会,对其他人的规范、讲究也漠不关心,不过见《中华诗词》能说出以上的理念出来,却也忍不住有点点头示意之意。

这个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将一些现代人从古代拉回来,重新做回现代人。

其实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没有讲究什么?某些人回答:那是诗歌,读后感《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那诗歌是不是诗呢?既然要跟我辩论古典,那我就跟你辩论古典。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

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

五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

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

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

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

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

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

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

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

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写诗要押平声韵。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和上句平仄基本...

五言律诗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

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

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宋寇 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唐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你可以参考一下

诗词的用韵

展开全部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编辑本段普通话中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编辑本段粤语九声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

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

古韵与新韵的最明显区别是什么?平仄怎么区分?

古韵与新韵的最大区别,是声调的平仄不同。

古韵将汉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新韵以普通话为基础,将汉字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阴(平)、阳(平)”均属于平声,“上、去”为仄声。

将旧韵的“入声”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中。

因此,新、旧韵在实际使用中最大的差别,是原属于仄声的“入”韵,有时候成了平声。

此外,汉字的古读音与今读存在差别,这是语音发展变化造成的,如:“东”、“冬”古读音不同,分别属于不同韵部,而今读音是一样的,新韵将它们归在一起。

由于一般的现代人很难知道古人的准确读音,用古韵写诗词,势必存在难以逾越的语音障碍。

克服这个难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使用旧韵书,从各个韵部去查就可以。

写律诗绝句,一般用《平水韵》,填词一般用《词林正韵》。

这两部韵书,在“平仄”上没有区别,由于“词”有的格必须用“入”韵,这与诗不同,《词林正韵》将“入”韵另列,方便填词时查找。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