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六)

欧丽娟教授

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目前网上可以找到欧老师《红楼梦》(仍在更新中)、《中国文学史》(先秦至六朝)以及部分讲座的视频。由于欧老师学养深厚,视角广阔,往往能够旁征博引,融贯中西,部分观点尤能令人耳目一新,不免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这份笔记资料根据网上流传的《台大“中国文学史”笔记》整理补充而来,部分顺序经过调整与课程顺序稍有差别,建议感兴趣的朋友结合相关课程重新完善补充。 (*笔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勿做商业用途;笔记资料会持续更新,全部内容将陆续推送。)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六) 第六课 楚辞(上)

6.1 楚辞概说
1.楚辞:它是战国后期产生于长江流域的一种新兴的诗体(对于《诗经》而言)。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词,后来才用来专称以战国时屈原为代表创作的新体诗。楚辞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云:“(楚辞)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东观余论》)。
2. 诗人能够直接给自己的作品以主观的影响,因而使自己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使读者能够通过作品鲜明地辨识出创作者。楚辞因为屈原而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屈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诗人,正如郑愁予《野店》一诗所言: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此外,黄伯平先生在选择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将屈原列为仅次于李白、杜甫的第三名的诗人,认为李白、杜甫、屈原就构成了“夏日三角”,屈原就是“天津四”(*ps.“夏日三角”、“天津四”都是天文体系)。
3.楚文化的特色: 第一,楚国是 长江流域(中游,湖南、湖北荆楚之地)文化的代表,于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秦策四》)楚国与中原文化产生密切的互动,也受到了《诗经》传统的影响,例如楚国贵族在外交活动中也会援引《诗经》来表达立场。 第二, 楚国运作相对宽松,国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 1)它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人们可以不为衣食而忧,所以南方的文学比较具有超现实的一面。《汉书.地理志》: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食物常足。” 2)没有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韩非子》即称楚贵族相对具有有独立的势力。楚的集体压抑比较小,个人意识较强烈,至汉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骜不驯闻名,楚人的性格在汉代也有体现,个性化塑造了屈原文学风格的来源。 3)楚民族文化不管是娱神娱人,其艺术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展现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激烈动荡的情感内容、奇幻华丽的表现形式 ( * ps.商周时期对鬼神往往是用一种庄严肃穆的方式来表达恭敬、敬畏。 ) 6.2 楚辞形成的原因
第一,与楚地歌谣密切相关:
(一)楚地歌谣 1.《九歌》,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2.《隋书·经籍志》:楚声“音韵清切”。 3.《孟子》收录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ps.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弹性) 4.《说苑》收录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5.《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刘邦《大风歌》、武帝《秋风辞》、项羽《垓下歌》, 但楚辞已经是高度文学化的精致的作品,摆脱了歌谣形式,而以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而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楚辞与汉赋的关联 1.“楚辞”的概念是直到汉代才被归纳出来的,《史记.张汤传》最早出现“楚辞”一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到东汉初年,班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统称为楚辞。 2.楚辞是可以吟诵的,汉人称楚辞为赋,“不歌为诵为之赋”(《汉书.艺文志》),近乎吟唱,音韵学家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散文化的汉赋,也具有押韵的特点,楚辞与汉赋都是介乎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一种形式。
第二,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爱鬼神而近之。 1.东汉人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2.《汉书.地理志》:“信巫觋,重淫祠。” 3.朱熹《楚辞集注》继承了王逸之说,“九歌”条:“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愿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 4. 受巫教的深刻影响,就会形成巫系文学 ——反映巫术的特点的文学作品,巫术的特点是具有仪式、咒语和巫师,巫师在仪式中的作用是求问于天、献祭于神、或者祝祷灵祇。学界公认楚辞也属于巫系文学。如《九歌》,虽然经过屈原的重新创作,但仍然反映出巫系文学的特征: 1)如祭神的组诗《九歌》,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即认为《九歌》是一套有系统而且可以上演的歌舞剧;台湾道教学者李丰楙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曾存在巫者以舞蹈或献身的方式媚神,或扮演“神的配偶”(the divine consort),《九歌》即是阳巫接阴神、阴巫接阳神的仪式剧,在巫系文学的情调中,仍可感觉其中具有一种 “圣婚式” (sacred marriage)的遗迹。圣婚——巫师代表人的力量与神结合,往往作为一种封禅(祈求土地丰产)的仪式,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婚恋的题材,圣婚式的仪式出现在西方与东方的原始信仰中,屈原之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的楚王和神女也是圣婚的模式,从内容上看不免流于淫秽,但整个仪式却是庄严肃穆的,仪式的参与者相信天地人是相互交感的。 2)《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自叙身世祖先)、“陈辞”、“先戒”、“神游”(在仪式中灵魂脱体远游的迷离状态),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3)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屈原的《离骚》与《九歌》简直就是借巫的问答体而成。 4)屈原可能具有巫史 的身份 (*ps.在文化发展早期,巫史是不分的), 既掌握着人间丰富的知识,又能沟通到超现实的世界。李丰楙认为屈原能够运用大量的神秘、魅惑读者的意象,根本上就跟楚国宗教、神话、巫术等奇特之事有关,这是古代巫史才能具备的素养。闻一多以后的学者多沿着屈原的巫史身份去考证,比如考证屈原先祖的身份,有学者认为其先祖颛顼有“巫王”的倾向;有学者认为屈原字“灵均”、三闾大夫的身份都有巫史的嫌疑;也有学者认为女媭可能是神巫或者女祝。目前只能说屈原出身非凡,有巫史的嫌疑,而无定论。因此,屈原和《离骚》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一般的文学常识来理解,如“集芙蓉以为裳”、“纫秋兰以为佩”,这种高洁的举动,也有巫史的痕迹,香气本身就是一种通灵的形式,巫或许通过佩戴香草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神圣的空间。
三,江南之山川风物。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2.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序例》:“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戍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 3.《山鬼》:阴神称“鬼”,但仍是神的属性。“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戴女罗”,山地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学想象。
第四,《诗经》对楚辞的影响 1.楚的贵族都接受《诗经》的教育; 2.形式上,《九章﹒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3.手法上,屈原继承《诗经》比兴手法,形成香草美人的传统:香草比喻为贤臣、贤德之人,美人比喻为臣子所眷恋的君王的化身,又或指具有很高品德的贤臣。
第五,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时代“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 *吻:口鼻之间,即耍嘴皮子) 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6.3 楚辞的特色
(一)倾向:以抒情为主流。 《惜诵》:“发愤以抒情”,楚辞的情是忧愤,不光为个人得失而发。
(二)内容:触及超现实的世界。 比如屈原可能具有巫史的身份、巫术仪式的架构等。
(三)较显著的个人主义与理想色彩。 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是令人厌恶的,但屈原的“个人主义”却能达到真挚感人的效果,是因为他崇高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个只关注自己得失好恶的人是不可能有理想的,因为真正的理想都是超越个人的,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庄严动人,源源不断地散发出精神的感染力。 1.俄国学者谢利勃利亚科夫(谐音):屈原实际上是中国诗歌史中第一个利用历史 *ps.远古的圣君圣王) 来对现实做出裁判的人,他的风格带着和散文密切联系的痕迹 *ps.关心现实、与历史发生关联,对照现实,改造现实,理想化的大我关怀) 2.戴维·霍克思认为屈原的作品中隐含有两种特质:忧类和游类,忧愤越深,精神遨游越自由、愈开放。忧愤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具备的忧患意识,偏重于思索的是用哲理散文来表达,偏重于唇吻奏功的,就到纵横捭阖的国际舞台去展现,屈原则是将忧患意识寄于辞赋。 (*ps.David Hawkes,英国汉学家、红学家,他翻译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全译本,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红楼梦》全译本,也是西方汉学史和翻译界一件大事,被朋友称为“stone brother”。霍克思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霍克思也以专研楚辞、杜诗著名,所译《楚辞.南方之歌—中国古代诗歌选》和《杜诗初阶》,为世所重。 3.大陆学者赵沛霖讲自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以来有关《离骚》“求女”寓意的解释大致归为六类:

(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士;

(2)以求女喻求贤君; (3)以求女喻求理想的政治; (4)以求女喻求贤内助和贤后; (5)以求女喻秦楚婚姻相亲; (6)以求女喻求通君侧之人。 4.(课堂引申)钱穆《国史大纲》提到的学习态度:“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5.(课堂引申)如何看待古人的不足: 古人的确有时代的限制,我们必须加以同情和理解,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受的是什么样的苦,我们应该发现他们是如何创造和突破,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我和更好的世界。自由的张扬,个人的幸福往往意味着伟人出现概率的降低,幸福的人往往不会伟大,就像“快乐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
(四)抒情特点:情感表现的张扬与激昂。 情感表现的张扬与激昂与《诗经》的温柔敦厚大异其趣,这种外露的情感抒发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1. 东汉班固《离骚序》:“露才扬己”(屈原与《离骚》共同的特色),在现实生活中,“露才扬己”往往导致一个常见的结果,就是露才者的受挫。 2.《文心雕龙﹒辩骚》:“绮靡以伤情。”认为屈原的抒情已经过度,但刘勰同样肯定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屈原真的是中国的第一个诗人。 3.明代袁宏道《叙小修诗》:指出“劲直而多怼,峭急而多露”乃“楚风”之特点,而《离骚》即“忿怼之极”。 4. 司马迁对屈原推崇备至: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六)

觉 妙 JUEMING

明 行

|| 以文学寻找慈悲与智慧 ||

觉自苦中来 明从暗处生

妙解缘微末 行深会圆通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六)

封面:网络

排版:觉明

文章:觉明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六)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