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02)--厥阴病的病机

厥阴病的病机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临床常见上热下寒。

厥阴病常见上热下寒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的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不能从表解,不能通过吐下而祛,郁久化热,古人说久郁之处必有伏阳,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村收割小麦后的麦秆,堆积成垛,时间久了,里面就会很热,就是郁热。所以虽然厥阴病是阴证,但郁久容易化热,最终呈现寒热错杂。

火性炎上,所以热多表现为上热。就像老百姓都说上火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寒性趋下,多表现为人体下半部的寒。老百姓说寒从脚起,因此寒证的时候,手足先凉。阳虚重症的时候也是以四逆为主要表现,如四逆汤。

厥阴病本身是阴证、寒证,却出现上热,表现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就是源自于半表半里病位的特殊性,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郁久化热,火性炎上,寒性趋下,导致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常见。但寒不热者,没有必要用柴胡、黄芩等清热,属于单纯的阴证、虚证,归入太阴病。

厥阴病的治法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不能从表解,不能从里解,所以半表半里证,汗、下、吐皆非所宜,半表半里的治法只能是和法,在少阳病篇已经详细解读过了。

少阳病治法是和法,厥阴病的也是和法。半表半里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不同的是,少阳病属于阳证,厥阴病属于阴证,少阳病在益气养血基础上和以清热,厥阴病在温阳基础上和以清热,即清上热、温下寒并用。

少阳病、厥阴病的治法都属于扶正祛邪,只不过前者的扶正,是益气养血,源自于半表半里病机,存在血弱气尽。厥阴病是阴证,需要温阳,温阳扶正。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半表半里的时候,都存在虚的特点,如果阳气虚,需要温阳,就是就是阴证的厥阴病。阳气不虚,不需要温阳的时候,即使用参姜草枣益气养血,也不是厥阴病,而是阳证的少阳病。

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治疗用温药。阴证的本质是正气虚(阳气虚),所以三阴证的治法就是扶正(温阳),代表用药是姜桂附吴茱萸等。

少阴病、太阴病,以虚寒为主,少阴病治法是扶正(温阳)解表,太阴病治法是扶正(温阳)或扶正祛邪。厥阴病比较特殊,因为厥阴病同时存在上热下寒,所以在温阳基础上还需要加入和解清热,就形成了寒热并用的特点。我们发现有一些属于清热温下的处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处方,都是寒热并用,而且属于阴证,无法归入少阴病、太阴病,因此把寒热并用的方剂归入于厥阴病范畴。因此,在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下,厥阴病的代表方就是上述提到的。

寒热并用的方剂,是阴证还是阳证?

经常有人问,说一个方子中,既有清热、又有温阳,既有祛邪,又有补虚,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是辨证的结论,是正邪交争的结果,是通过辨寒热、辨虚实来达到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正气的虚实,正气的虚实决定了虚证、实证,决定了寒热、热证,进而决定了是阴证还是阳证。胡希恕先生说,机体功能亢奋有余者为阳,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者为阴。其实就说明了机体功能(正气的虚实)是决定阴阳的根本。

寒热并用的方剂,清热和温阳并用,需要温阳,说明存在阳虚,就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就是阴证。只不过在阴证基础上见到有热,再合入清热的,本质上依然是阴证。

攻补兼施的方剂,扶正与祛邪同用,需要扶正,说明存在正虚,是虚证、阴证。是虚证基础上有实邪,需要扶正基础上祛邪。

寒热错杂、虚实错杂证,如果只是清热或者祛邪,忽略了正虚、阳虚,忽略了机体功能已经沉衰不足,没有温阳或扶正,治疗就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把大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泻心汤归入于虚证、阴证的太阴病,而不是实证、阳证的阳明病。因为,我们更关注正气(机体功能)的虚实。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方证,虽然也有热,也需要清热,但归入于阴证,而不是阳证。

寒热错杂、虚实错杂,大多是先有虚、先有寒,后出现邪实、里热。比如林黛玉为代表的,更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特殊情况下是,部分阳证的患者,被多种错误、长期治疗错误,导致陷入于阴证。

就像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才形成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如果是一个张飞体质的患者,发汗、复下之的错误治疗,也不太可能就把一个张飞体质的患者治成了阴证。大概率是这个患者本身就是个偏于虚证、阴证。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