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九、岭南(百越地区)

百越是很多民族的统称,就像中原人称北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一样,称南边的少数民族为百越。百越的大致范围在吴楚两国以南的山区。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百越人早期与东南亚语相似,粤语最早能通行东南亚,对他们来说粤语也更容易些。如果说北方人有湖人血统,南方人就有越人血统,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产物,代表的更多是一种文化,而非单一的民族。吴越等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习俗也就逐渐相似了。秦始皇时期的移民,后世中原为躲避战乱的移民,都跑到了这里,与当地人通婚、融合,汉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不肯融合的一部分,就成了客家人。现在除了广西壮族外,这些地方已经看不到百越民族的痕迹。

南岭是个统称,有五条大山岭组成。南岭把湖南、江西和两广隔断,把南方山区的水系一分为二,北边的最终流向长江,南边的流向珠江。如下图: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知乎@安森垚)

秦始皇以前像从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并不容易,两个水系之间隔着南岭,并不相通。但在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之间,有个地方离得很近,只有30km左右,这个地方就是广西桂林的兴安县。秦始皇让人挖了一条运河,把湘江和漓江连在了一起,这就是灵渠。借着水路,中原腹地的粮草就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岭南。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地图帝)

百越都是山地,没有一个像样的平原,无法产出大量的粮食,所以在农耕时代,这里一直很落后,即使在中国的分裂时期,这里也是隶属江南的南方政权,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割据势力。在清朝以前,从上海到广州的沿海,都是落后不开化的蛮荒之地,还经常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一直到近代,西方海洋文明的入侵,这里靠海,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以前的农业经济时代,靠近平原产粮区地方富有,现在靠海的地方商业发达。如此看来,地理因素确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与政治、生产方式、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

十、云贵地区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地表破碎,道路崎岖,山高水深,沟壑纵横。在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大的平地,山谷中水汽蒸腾,四处弥漫云雾,很难见到太阳。云南称为彩云之南,昆明被称为四季如春。这两个地方同处在云贵高原,却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这是因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在一个斜坡上,从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到了这里被逐步抬升,形成云雾;而云南,已经到了云贵高原的顶端,四周敞亮,所以云南的天很晴朗,紫外线也很强。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云贵两地,是最晚与中原相通的地方。一直到汉朝汉武帝时期,中原的人才知道这里有个夜郎国。夜郎国在北盘江附近,与长江水系不通,又隔着崇山峻岭,所以几百年来,中原华夏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其实它早在战国时就有了。虽说夜郎是个国,但因为这里地表破碎,交通艰难,所以夜郎国实际是各个部落的联盟,各部落相对独立,所以形成今天贵州众多少数民族,若是在平原地区,这些民族早就融合了。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南方的少数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很少侵略中原,抢粮抢人。这是因为和汉人类似,他们主要以耕地为生,农耕文明特点就是对土地有依赖性,不能四处流动,没有侵略性。一直到魏晋,大量四川、湖北一带汉人逃避战争跑到这里,加上历代派驻官员,逐渐形成今天汉人占多数的格局。

贵州几乎都是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一直以来这里发展总落后于中原。即使在今天修路难度也是难以想象的。但正因如此,这里很多东西都没被破坏,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古村落都保留了下来。

云南地形和贵州相似,到处是山,平地不多,但有两个大湖,一个是滇池,一个是洱海。这两个大湖边先后出现过两个古国,一个是滇国,一个是大理。大理在天龙八部里也出现过,还记得六脉神剑段誉吗?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十一、河套

河套是黄河顶部“几”字形这一带,黄河像个套子一样把这块地方套在里面,所以叫河套,北方是阴山,西边是贺兰山。整个河套地区,榆林是个分界线,榆林以北是一片沙漠,以南是黄土高原。榆林顺着长城往东一点,就是山西右玉县,这里有个关口叫杀虎口(也叫西口)。早期河套一带的长城都是沿着阴山、贺兰山修建的,利用山脉阻隔可以降低修筑成本。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虽然这里大部分是沙漠,但是沿着黄河两岸有不少绿洲,这些绿洲都产粮食(养马更不在话下)。其中有三个绿洲最大,一个是靠西的银川平原,通长是用游牧民族南下的基地;第二个是河套西北角的巴彦淖[nào]尔平原,这里湖泊众多,河流纵横,非常富饶,是个养兵的好地方;第三个是东北部的土默川平原(敕勒川),这个地方也非常富饶。清朝时期,山西人常说的走西口,去河套一带谋生。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黄河经过陕西和陕西一带的黄土高原,挟带了大量泥沙,经过龙门渡口后水流变缓,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容易泛滥,给中下游人民带来了很多灾难。但黄河上游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在这里不仅没有危害,还孕育出了一个塞外江南。所以河套地区历来都是游牧民族抢夺的重点,游牧民族占领这里,利用这些资源随时入侵中原。

十二、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关中前往西域的通道。在汉代以前,中国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河北、关中、巴蜀、荆州、江南这些地方。像北面燕山以北,南面五岭以南都是一片陌生。东边不用说,是大海。往西,过了陇右更是一无所知。

从关中的萧关出来后,沿着山谷往西,过黄河,左边是高耸如云的祁连山,右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只有中间一条几十千米宽的通道。这条通道上,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又因为在黄河以西,所以称为河西走廊。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端,海拔四千米以上,延绵八百米,从甘肃兰州一直延伸到天山脚下。祁连山顶终年积雪,融化的雪水滋养了山下一片绿洲,这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和陇右合起来就是古时的凉州。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西征,对于汉代来说,占据河西走廊有三个作用:

一是获取军马产地,从周朝开始,中国的马主要就是来自陇右,中原没有草原,河套和河西走廊就是良马的产地。

二是阻断青藏高原的羌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联系,羌人大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一个善战的民族,若是没有河西走廊,高原上的羌人和草原的胡人联手,对中原王朝就是强大的威胁。

三是打通去西域的道路,祁连山南边青藏高原,终年积雪,地形险要,而北边是大沙漠,从中原去西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十三、西域

西域在古代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称为西域。西域由北到南有三条大山脉:最北边的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昆仑山以南就是青藏高原。三条山中间夹着两个盆地:天山以北是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盆地中间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天山和昆仑山终年积雪,无数冰川融化成河水从山上流下来,注入沙漠,于是就在山脚下滋养出一个又一个绿洲。在汉朝时期,每一个绿洲就是一个古国,当时被称为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数量应该更多,西域诸国主要以天山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

十四、塞北与辽东

燕山和渤海之间是有一条狭长的辽东走廊,起点就是山海关,一直到锦州,再往东就到辽河,辽河以东就称之为辽东。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说这一部分前,需要先了解一下长城的走向。长城以山海关为起点,沿着燕山山脉,向西接上了阴山;然后南拐,接贺兰山,将河套围起来后,再折向西,沿着河西走廊的北沿,一直到嘉峪关。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这是主流的长城走向,不同朝代略有变动。如战国时燕国控制辽东,东部的长城就把辽河包进去了,一直到鸭绿江;明朝的时候丢了河套,中部的长城也跟着缩到了榆林一代。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长城沿线修建了很多关塞来防守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我们称长城以北为塞北。在长城以北,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这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为蒙古高原,古人称大漠,或瀚海。这一部分南边,也就是沿长城以外,大部分是沙漠,往北是草原。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大兴安岭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山岭之中有几条常年流淌的河流,这几条河流,也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其中最主要的河流就是西辽河,它的上游称为西拉木伦河,向西穿过大兴安岭直达蒙古高原,是草原民族进出辽东的主要通道。如下图: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三)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周朝时候,把中原文明地区称为华夏,此外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在山东和两淮,后来逐渐融入华夏;南蛮以楚国和吴国为代表,也融入了华夏。但西戎和北狄,有一部分融入华夏,大部分被挤压到河套和山西北部,汇入了匈奴的阵营。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中原地区以外的族有很多,而且每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也都不一样。因为中原在不断改朝换代,胡人也是如此。如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隋唐时期的突厥、回鹘;宋朝时期的女真、契丹等等。这里我不一一展开了,感兴趣朋友还是建议把这本书给看一下。

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同北方游牧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这两种文明的冲突注定是前者占上风。因为军事上来说,他们的作战方式与生活方式一致。农耕社会里作战时需要的征召、装备、调集、训练这一系列步骤都被省掉了。游牧民族从小骑在马背上,他们的武器就是他们的游牧工具。而农耕文明总是打防守反击,输多胜少。

总结

至此,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就大致梳理完了,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还是买来原书看看,因为是笔记总结和提炼,很多历史内容及细节被我筛减了。本系列文章可以作为一个初识地理与历史关系的开始。

当时我看完这本书也受益匪浅,很多没有概念的地方,在看完书后,及本系列写作中也逐渐清晰起来,脑海中开始有了一个大体的架构出现。基于这种地理构架,在以后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的时候相信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看历史也会有新的角度、新的启发和认知。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希望大家帮我多点关注,之后我会分享更多好书的笔记与总结理解,共同提升认知。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