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理论]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6-12-22 编辑: 阅读量:12 手机版

篇一 :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 群 效 应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 里经常用 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 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 动起来, 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 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 更好的草。因此, 羊群效应” 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 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 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致盲从, 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 败。

羊群效应相关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 会议, 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 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 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 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 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 狱里发现石油了! 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 要紧, 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 纷向地狱跑去,很快, 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 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 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 这位大亨心想, 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 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 于是, 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 狱跑去。 狱跑去。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 资本市场上 羊群效应” 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 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 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 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 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 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 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 比如, 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 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 羊群效应” 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 系统机制引发。例如, 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 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 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 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 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 易规则的限制, 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 产割仓卖出。 产割仓卖出。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 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 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 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 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 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力

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 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 群效应” IT赚钱 大家都想去做IT 赚钱, IT; 管理咨询赚钱 赚钱, 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 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 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 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 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 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 公务员很稳定 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 务员…… 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 己。

博傻理论
在资本市场中( 股票、期货市场):人们 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 市场): 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 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 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 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 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博傻理论”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 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 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 大的笨蛋” 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 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 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 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 下家” 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 “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 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 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 理论。 理论。

1720年 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 有这样一个插曲: 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士创建 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 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 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 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 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 倒。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获利丰 而是与其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 厚,而是与其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 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 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绕有意 参与了这场投机, 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 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 且比形成了最大的笨蛋。 且比形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

此感 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 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囚徒困境

经典的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 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 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 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 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 ),而对方保持沉默 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 沉默者将判监10 10年 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 ),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 同样判监2 同样判监2年。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 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 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 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 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 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 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 背叛。 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 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 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 选择背叛。 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选择背叛 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 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 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 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 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 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篇二 :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囚徒理论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篇三 :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理论定义,羊群效应-相关故事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理论定义

(www.t262.com)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跟随现象

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contagion)

等,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1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也是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1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1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1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1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认为1个心理群体表现出的最显着的特点是:无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有多么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们构成了1个群体,他们的感觉、思考、行为方式就会和他们处于独立状态时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相关资料都明确指出群体行为或羊群效应中有明显的非理性因素

。1937年穆扎费·谢里夫(Muzafer Sherif)做了1个著名的实验。一群人坐在1个黑暗的房间中通过1个小洞观察1个光点。事先已经告知他们这个光点会移动,他们要估计出移动幅度。事实上,这个光根本没移动。但是后来当实验对象集体讨论时,所有人都赞同光移动过,只是在动了多少方面存在争议。后来向他们质疑时,没有人意识到是受到群体力量的任何影响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相关故事

一则幽默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1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巴奴越的绵羊?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故事: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卒至羊贩邓特诺于抢救时亦溺死海中。今以巴奴越绵羊喻盲从之众。

松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让约翰·法伯曾经做过1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1个跟1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 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1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表现

生活中

有1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1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1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1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另1个决定

因素。在1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不管是加入1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消费中

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同性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也更加有乐趣。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

在消费的过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刺激。年轻人的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比如作为单身的可以过上无忧消费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经建立家庭的却要应对房贷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因此尽管名义收入相当,2种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消费能力的不同。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克服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避免与消费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经济带来的影响。

1个典型案例是牌照需求的“羊群效应”

。在各大城市限制汽车消费的大背景下,不少消费者看到周围的朋友蠢蠢欲动,自己也按捺不住了,导致一家多人参加摇号、未做好购车准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典型的“羊群效应”

职场中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1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1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

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以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股市中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急涨急跌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1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之际。

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凯恩斯早就指出:“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可见,羊群行为是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小投资者会采取追随大众和追随领导者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就个体而言,这一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经济学家们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比较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 ·贝克尔认为:“人类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能解释是因为他们情不自禁地用非理性行为、粗心大意、愚蠢行为、价值的特别改变等臆断说明他们解释不了的现象以掩盖他们知识上的缺乏,而这些臆断恰恰暴露了他们所掩饰的失败。”贝克尔的观点虽然比较极端,但却可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要臆断地分析,个体股市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多少是有几份理性的。如社会心理学可控实验证实:当观察现实很模糊时,大众就成为信息源,或者说大众的行为提供了1个应如何行动的信息。在股市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体无法从有限的股价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决定,从众就是其理性行为,虽然这种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所以我认为,股市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开端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当股市炒作过度时,就出现了“非理性繁荣”。这就如同一片肥沃的草原上只有几只羊,应该说它们会吃的很饱。但是某天吸引来了1大群羊,这时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同时羊群越来越吃不饱了,有一些倒下了,有一些迁徙了,但是如果是只聪明的羊,那它就不应该跟着大部队,应该留在这里,这样等草长出来了就会变成肥羊了,当然剩下的草必须能够让它撑到草长出来。所以有时候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怎样之际,其实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应

反向行为是绝大多数成功投资策略的核心所在

,然而,人性总是渴望追随大众而获得正面强化,即人多带来的安全感

。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表现为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时,投资者通过观察大多数人的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或是过度依赖于舆论而模仿他人决策

。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意见本身而是认同此意见人数的多寡。这样,个人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表现。在基金投资市场中,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但机构投资者之间也同样表现出投资的羊群效应。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而个人投资者跟随,即“收集分析-跟随”是均衡解;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跟随-跟随亦是博弈的均衡解

与大众背道而驰往往有被践踏的危险。然而,投资就像打仗,胜利总是青睐那些不墨守成规、能在舆论倒向一方时置身事外的人。这意味着,胜利者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采取相应的与众不同的行动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

、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适合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证券市场中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怪现象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1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1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1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Banerjee (1992) 认为羊群行为是1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Shiller (1995) 则定义羊群行为是1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1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我们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着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着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着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着的羊群效应。

C.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D.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一般特征

生活在中国,而再参与炒股,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

作为国人来说,当股价处于低位区时总是受制于各种低位均线的阻碍而股价进行1种有效地小幅跌或小幅涨。

作为中国最大的联通来说,就受制于低位均线的影响而出现这种走势。这有可能是中国大部分个股在低位区时都会经历这种振荡洗筹而参与者都要经历炼狱般的锤炼。

只有经得起这种锤炼之人最终才会成为真正地赢家。

但显然这是羊群效应的具体体现之一。

事实上,联通31日的最大跌幅达2.5%(2.42元至2.36元),是因为香港联通红筹(7元)大跌2.1%有关。看样子羊群效应不光是在中国本土体现,同样也体相关市场之中。但这种走势表明联通本身走势缺乏独立的个性,仅仅是因为盘大而与联通红筹走势相关,但其它A股与H股相比,其溢价就大多了,如广船国际等。

前期的ST股同样经历了这种低位区均线压制,但在大盘破位的时候都表现地异常地神勇,它们那种封涨停现象与大盘大跌形成鲜明地对比。

但这种神勇背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来是因为它们的补涨所致,并非有什么神来之笔。

因为具有更理性投资群体的深B四支仙股却少了这么一份勇猛,相反表现得更加理智。

31日主板大部分ST股都在涨停的情况下,但深B四支仙股却并非涨停,而是冲高回落之走势。

当然前一次大盘在22日同样是ST群体涨停的情况下大盘大跌50多点,但随后ST大都在次后交易中补跌1-两个跌停。

因此由于ST阶段涨幅比较大,可能也存在1种补跌的可能。

这种羊群效应在31日交易盘面中同样表现地非常地明显,就是大盘从13:35至14:35仅1个小时,大盘从1659.5跌至1629.07点,短短1个小时大盘跌去30点,幅度达1.84%,这与银行存款利息相当,或许就正是表明了股市财富的虚拟性。

因此无论你持有的股票好与坏,你一定要小心这种羊群效应可能对你所造成的不必要地损失.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分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2种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1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与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2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机构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原因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漫画说明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

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

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2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1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1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1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1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羊群效应中的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的产生源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其个人利益的考虑,因此,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实际上可以看做智猪博弈的1种变形,我们假设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投资于股市,机构投资者由于资本较大,如果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个人投资者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双方都可以选择收集并分析信息,由此而产生的费用为20,也可以简单的只收集对方的行动信息而跟随,这样产生的费用为1,双方都放弃收集信息,产生效用为零。如果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采取收集信息并分析的行为,那么机构投资者将得到

利益为(100-20=80),个人投资者则可以得到(5-20=-15),若机构投资者收集信息,个人投资者跟随,产生的利益为,机构投资者(100-20=80),个人投资者(5-1=4),如反之,则利益分别为-15,99,由此产生以下利益矩阵:

在这个博弈模型里,个人投资者等同于智猪博弈里的小猪,他具有严优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若不去收集与分析信息,那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机构投资者去收集并分析信息,虽然会让个人投资者占到了便宜,但是毕竟有所得,因此这个博弈的累次严优解是,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个人投资者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并跟随。因此也产生了个人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与营销学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行为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用1个简单的模型

对它进行大致的分析,假设有两位互相竞争的经理人,对于市场上已经产生的某一经理人投资行为,都有2种选择,跟随与不跟随,我们假设此投资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话将得到10的收益,若失败,则产生10的损失,他们也可以选择不跟随这一投资行为,利用自己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这样成功率P2=0.7,收益状况不变。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各个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随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随的收益期望为:I2=10*0.7+-10*0.3=4

最后博弈得到1个最优解,这同时也是1个有效解,就是不跟随-不跟随,而这实际上基于1个相当理想化的假设,即对于经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阵并没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对经理人名誉及报酬的考虑,而我们可以断定对于经理人来说,与其他投资者一起决策失误跟单独决策失误,其损失是不一样的,不跟随行为产生的决策错误,除了基金金钱上的损失,还有名誉上的风险,被认为是愚蠢的投资经理,则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职业经理人对于名誉及工作机会的担忧,无疑会对其决策立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用经理人效用矩阵来代替收益期望矩阵,对于经理人,由于不跟随而产生的决策失误,其损失为:帐面损失+经理人个人名誉及报酬损失=10+20=3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1=10*0.5+-10*0.5=0

不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2=10*0.7+-30*0.3=-2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跟随是博弈的均衡解,这也证明了羊群效应的1个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会舍弃自己相对正确的信息与投资策略,而去跟随1个未知的投资策略,以达到他本人职业的稳定与名誉的提高。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营销方法

羊群效应在营销领域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技巧,亦称从众成交法。它是指行销员巧妙地应用客户的从众心理,促使客户消除疑虑,进而快速决策。它适用于所有具有从众心理的人。

优点

1. 可以消除客户的疑虑,强化客户的安全感。

2. 可使客户产生紧迫感,即别人都已购买了,我们不买就不应该了。

3. 可带动许多人的购买行为,形成连锁反应。

缺点

1. 可能会使客户受到有很多人购买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的研究,导致客户盲目购买。这种购买行为很容易在冷静之后产生后悔心理,这样难免会给公司及行销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 如果没有足够的行销经验,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很容易因为把握不当,在介绍有好多人购买或提供其他证据时,顾此失彼,甚至泄露公司的保密信息。

注意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一定要准确地选好中心客户,以便说服其他

人跟随购买。

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用具体例证向客户介绍,而不能仅凭口头说说。

行销员应讲究职业道德,不能用夸张的事实去误导客户,不能用虚假的情报蒙骗客户。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客户主动询问有多少人购买时,行销员顺水推舟地介绍效果才会最好,千万不要抢先介绍。

如果客户关心有谁购买了,行销员应重点说明某个名人或某个有影响的人已经购买,以发挥权威效应法。

核心理念

人类存在着从众心理,很多时候会产生盲从行为。

应用要诀

独立思考,慎重行动;勇于创新,抢占先机。

应用领域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1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以后,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1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研究成为1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

Asch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2年在以美国的大学生中为被试对象进行实验发现了1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同类压力现象。他让真正的被试进入1个新的班级,而让该班级的其它人先回答1个很简单的问题(两条线段长度比较),这些人被告知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被试最后回答。结果,有1/3的被试受到错误答案的影响。而在独立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回答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 之间形成1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1个重要因素,在对于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羊群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成因

羊群行为是1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确 定、信息成本过大、对报酬、声誉的需要、对集体的忠诚、社会中存在禁止偏离群体共同行为的机制(如社会准则、法律和宗教)、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 (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从众的本能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人们具有的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1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确实具有一定的优点,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人们同时也观察在某种条件下出现的羊群行为却存在着局限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Asch实验中的被试,他们因为从众的心理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通过人群中的沟通

羊群效应是经常接触、 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现象。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TalkingAnalysis)和社会认识(Socio-- Cognition)2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对某种话题的限制。人们在谈话时有情绪的反映,并试图保持礼貌。羊群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利用医学疾病传染模型和心理学家关于谣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兴趣传染模型来理解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某一特定资产产生兴趣的原因。设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兴趣的人)人数为It,感染率为b,愈合率(忘记或者失去记忆)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为St,Ut为误差项,It的变化率

dIt\dt=(b-g)It+Ut

对该模型的讨论有:

1、如b

2、如果总需求对It存在1个按照某种形式分布的时滞,即投资者在产生初始兴趣后要考虑一段时间后再作决策,则总兴趣It也服从指数衰减方程;

3、如果h比b稍小,Ut是与时间无关的白噪声,总兴趣It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这有可能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基础;

4、如果b大于g,总兴趣It服从指数增长方程,表示某种行为在人群中得以扩散、蔓延和传染。

1、2、三种情况下都不产生羊群行为。如果第(4)种情况成立,感染率b大于愈合率g,羊群行为在人群中发生。Shiller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了计算b和g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感染率占确实大于愈合率g。

在人群中沟通产生羊群行为的假设基础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过他们模型中的沟通并不是采取对话等交 流方式,而是采取了“观察”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观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这个假设和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为虽然不排除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对话,但是市场参与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双向沟通机制。

对报酬、声誉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的产生1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酬(Pay off)或者声誉 (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声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其实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同一原因。这种羊群行为的根源是代理关系的存在,即决 策者自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下面涉及的声誉羊群行为。

“共同承担责备效应”(BlameSharingEffect)的存在导致了羊群行为。如果某决策者逆流而动,一旦他失败了,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其能力不够的表现, 并因此而受到责备;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使失败了,他会因看到其他许多人与他有相同的命运而不那么难过,而他的上级(委托人)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人也同样失败了而不过分责备他。这样,决策者具有与别人趋同的愿望,以推卸自己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

决策者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虽然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这里的无效率表因羊群行为的存在,信息和决策之间的联系而被削弱),但从关心个人职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决策者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声誉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中有A,B2个决策者,依次作出决策。他们可能是聪明的(Smart),也可能是鲁笨的(Dumb)。聪明的决策者接受到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而鲁笨的决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决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类型,但在A,B做出决策后,委托人可以根据结果和决策修改。是外界估计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结果后,对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计,并由此决定他将来的工资。

A先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决策;B也拥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 SB-低收益信息),在观察到A的决策后,作出决策。然后结果出来,收益率高的结果XB。以概率。出现,收益率低的结果XL以概率1-α出现。如果B是聪 明的(出现的概率为θ),则出现高收益的结果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好的概率大于出现低收益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空的概率,即:

Pr(SG\XH,smart)=P,Pr(SG\XL,Smart)=q

如果B是鲁笨的(出现的概率为(1—θ)),他收到的信息为噪声,上述2种情况下的概率相等

Pr(SG\XH,dumb)=Pr(SG\XL,dumb)=z

决策者以maxθ为决策目标,而不是以当期的利润期望值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平衡状态为:A接受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B则是模仿A的行为,而不管他作出的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信息吻合。

对于这种现象的直观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与A一致的选择,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很可能获得了信息,从而更可能是聪明的;如果他采取与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认为没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鲁笨的。

对于多个决策者,该结论可以扩展。第3个人面临与B相同的情况。

信息不确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

信息不确定能够导致羊群行为。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 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

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 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1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对羊群行为控制对策

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的沟通传染、出于对于声誉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成本过高都可能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产生。这些理论对于人们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而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羊群行为与从众、缺乏创新思想联系在一起,参与羊群行为的人 一般都持有1种保本不亏即可的态度,他们最多只能获得不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如市场大涨或者大跌)保持1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市场极端不稳定,信息极端不确定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

从监管部门来看,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稳定具有消极的作用,全市场范围的羊群行为还将引发深层次的金融动荡。因此,要减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展理性投资教育;

2、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3、降低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组织方面的限制;

4、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虑创新性、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这种方法对于基于声誉产生的羊群行为将十分有效,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对于基金管理人员的报酬标准单一化,导致了各种基金投资风格的趋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涨时,都采取了增长型的投资策略,平衡型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一旦市场反转,这种策略相同的投资基金将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如果适当地修正报酬结构,将鼓励基金投资风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体的风险。

影响

羊群效应、博傻理论、囚徒效应的意思
羊群效应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

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1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首因效应例子_羊群效应 -事例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经济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2013年4月28日,有超过12万内陆游客抵港,比2012年同期上升超过两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去购买黄金。整个五一假期中,大批内陆游客赴港抢金,让“黄金周”变成“抢金周”,香港多间珠宝金行出现人山人海的盛况。据经济学家分析,这也是由于黄金价格暴跌导致的羊群效应。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