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14)---厥阴死证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微、手足厥冷,属于四逆汤证,烦躁,类似于通脉四逆汤的阴盛格阳,是一个假热证、假阳证,同时病情危重,考虑格拒,真寒假热,可给予通脉四逆汤治疗。艾灸也有温阳作用,灸厥阴,厥不还,依然四逆、休克,病情重,故曰死。提示我们对于阴证的时候,也可适当辅助艾灸的方法,如关元等。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下利、厥逆,属于四逆汤证。发热的同时伴有四逆汤证,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先四逆汤救里。若不是表证的发热,则属于阴盛格阳,发热、躁不得卧者,可给予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类似于上条第343条。病情危重,故曰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本条同上条,下利至甚,厥不止,也是下利脱水导致休克,病情危重,故曰死。此时的发热,如果是表证,当舍表救里,用通脉四逆汤。如不是表证的发热,当属于阴盛格阳,阳气外越所致,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厥、下利,同第345条,属于四逆汤证。当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如果存在格拒,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六七日,本不下利,说明里证尚可。发热而利,出现了里证,此时汗出不止,类似于下利不止,都是阳气、津液丢失,说明机体功能沉衰,属于阳虚自汗的重症,属于脱证,故曰死,当舍表救里,用四逆汤加生龙骨生牡蛎。有阴无阳故也,当为后人解释,属于阴阳离决,无阳,阳已外脱。

津液是阳气的载体,所以伤寒论中很多地方说此无阳也,其实就是此无津液也。因为津液没有了,阳气自然就没有了。本条的患者,一方面是利,一方面是汗出不止,都说明阳气津液脱失,陷入阴证,病情危重,故曰死。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不结胸,说明这个患者可能经过误下,但没有出现结胸。只是腹濡,腹部濡软,没有实邪,脉虚、复厥者,属于虚证、阴证。属于太阴病,不可下,下之伤阳气伤津液,故曰下之死。

本条属于阴证,存在脉虚、厥逆,脉虚说明气血不足,厥也是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故曰此亡血,即血虚津液虚的意思。亡血亡津液,故曰不可下,下之死。如

太阴病提纲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也是强调不可下之,下之,必胸下结鞕。

只不过 本条的虚证更重,故曰下之死。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即脉微欲绝,属于通脉四逆汤证,类似于第343条,给与灸法温阳,灸之不温,依然无脉,反而微喘,属于气脱的表现,在阴证的危重症基础上,见到汗、下利、喘,都是阳气外脱的表现,说明病情危重,故曰死。第343条是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本条是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脉绝、手足厥冷,也是四逆汤证。如果经过治疗,如灸之、服四逆汤等,脉还、手足温,说明阳气津液恢复,则生。如果脉不还、依然手足厥冷,说明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危重,故曰死。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日十余行,脱水,津液阳气丢失,陷入于阴证的四逆汤,当伴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当给予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

脉实者、死,说明不是一个真正的实脉。如果是真的脉实,这是一个实证、阳证,属于阳明病的下利日十余行,不当死。如果是一个阳证的下利,是不会突然病情进展而死亡的。

所以本条的脉反实,当浮取实,沉取无根,阳气浮越,病情危重,故曰死。

结合第278条,也是下利日十余行,“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是阳气来复,脉当弱,但有根。和本条并看,分别属于正气的虚实的情况,一个死,一个痊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上述9条,涉及到死证,其实可以发现,真正死证,往往阳气虚脱,属于太阴病范畴,轻者四逆汤,重则通脉四逆汤,格拒证考虑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这个时候,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越是危重症,辨别阴阳越重要。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