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美洲,再横穿大西洋,
最后回到美国东海岸,
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
仅仅是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
“大水怪”的出现令举世轰动,
这就是原子弹之后,
再度让世界震惊的,
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从此,世界进入“潜海”时代,反应堆是整个核潜艇的心脏,
一回路系统主要安装核动力装置,
稳压器则是最为关键的,
安全一级的主设备。
他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阴暗潮湿的环境、毒蛇蚊虫肆虐,
每天起来浑身的包,抓破了就流脓。
张金麟和实验室的人,
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
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
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
也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
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
核潜艇那样庞大,
涉及到的成千上万的数据,
都是靠这些工具一点点算出来的。
关键技术是真的难,
彭士禄带着他,
参与了整个调试安装到水下实验,
还把很多重要的工作,
都交给了他主持负责。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做水下全航满功率实验,
便是34岁的张金麟在艇上亲自指挥,
十年磨一剑,他眼含热泪宣布:
核动力装置的最后瓶颈,
终于得到突破了!
在所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我国只用十三年,
走完了美苏三十年的核潜艇研制之路!
那天,总设计师彭士禄,
拉着副总设计师张金麟,
足足干了一斤白酒,
第一代核潜艇成了,
但对张金麟来说,报国之路永无止境。
经过攻关关键技术,
处理重大事故难题,
他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技术权威。
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后,
他和彭士禄一起完成了,
30万千瓦核电站的初步方案,
力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建设。
他的能力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我国第二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也来“抢人”,
专门写信请张金麟到武汉主持工作。
能得中国两代核潜艇总师器重,
可见张金麟承载了多么厚重的期望。
二十年后,新的年月,起新的风云,经验的匮乏、人才的流失,
加上技术上没有预研储备、
生产设备陈旧,
致使工程上马后走过的每一步,
都是步履艰难。
张金麟同当年的彭士禄一般,扛起了一切。为中国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团队:
300多名产品主任设计师以上的骨干,
他们中四十多岁的总师、
副总师已担当大任,
三十岁多岁的主任设计师也挑起重担。
可是他是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人,自和核潜艇结了缘,这一辈子就被责任二字驱赶,不息不止,殚尽竭虑。将人生装进核潜艇的茧壳,
从参与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设计,
到第二代核潜艇的掌舵主持,
张金麟拼尽一生守候。
这位伟大的先驱,
托举起了中国梦,
将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国人。
他的过往都和最高的机密一起,
隐藏于深深未名,
直到前几年才公开他的名字,
而当我们揭开他所有的故事,
已然是最沉痛的时刻:
2023年1月9日,
中国痛失巨星张金麟!
化作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