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淳于鬓 形象)

淳于髡这个人,被太史公司马迁安排到了《史记·滑稽列传》当中。

这里的“滑稽”,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个褒义词,主要是指性格活泼,搞笑幽默的人。

那淳于鬓幽默么?答案是很幽默,相当幽默。

他名字中的“鬂”字,其实是一种古代刑罚的名字,受了这种刑的人,往往要被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

作者本人不太爱打理自己,往往三四个月才理一次发,剪个头,这对当代人来说似乎没什么,然而在古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别说剃头,就是弄掉一小撮头发,那也简直比死了还难受。

淳于鬓也许没有被剃掉过头发,但他用这样的字来做名字,很显然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

为什么说他社会地位不高呢?因为,他是一个赘婿,也就是上门女婿。

淳于鬓是齐国人,而在当时的齐国,有一个这样的风俗。

齐国的家庭中,长女是不能出嫁的,因为长女要负责主持家里的祭祀活动,这类长女,是先秦时期人民信奉巫术的一个缩影,所以她们也被称为“巫儿”。

但问题是,谈情说爱这东西是人之常情,神仙况且思凡,又何况是普通人呢?

所以,如果巫儿实在想要搞对象,那么她就不能嫁到婆家,而是要招婿入门,我们的淳于鬓,就做了这种被招入门的女婿。

不过,尽管淳于鬓出身很低,又是上门女婿,长相也不怎么样,身高连七尺都不到,但是很显然,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百家争鸣)

齐国有位国君,叫做齐桓公田午,他曾经创办了一所高等学府,名字叫做稷下学宫。

这个稷下学宫,大有来头,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院校,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务智库。

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全国各地,三教九流的名士们都会来这里担任客座教授,分享自己的知识,传播自己的观点,同时进行沟通,交流,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可以说,能在稷下学宫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牛人中的牛人,狠人中的狠人,战斗机中的战斗机。

比如,大贤孟子,名相邹忌,大儒荀子,就都是稷下学宫的成员。

淳于鬓也在稷下学宫讲学,并且,和以上三人比起来,这位仁兄似乎丝毫不落下风。

他和孟子唇枪舌战好几个回合,未分胜负,而荀子在稷下学宫的时候更是直接把淳于鬓当老师,有事没事就跑来请教,可以说,淳于鬓是稷下学宫里元老级的人物。

那这位仁兄的特点是什么呢?

能言善辩,能说会道,这是基本功,淳于鬓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十分擅长运用“隐语”,就是用平平无奇的话来表达十分深沉的道理。

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谓予不信,作者来举个例子。

公元前357年,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

从春秋时代以来,齐国就一直是老牌强国,那实力是相当哇塞,相当可以。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齐威王 塑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齐国之强盛成为了遥远的过去,老牌强国的地位,也成了昨日黄花。

到齐威王即位的时候,齐国的国力下滑更是十分严重。

更加糟糕的是,虽然齐威王这个小伙很年轻,但问题是,他性格十分懒散,而且特别不上进。

齐威王登基之后,每天就是大摆宴会,夜夜笙歌,基本上是一点工作也不干。

国君没有作为,整个齐国很快陷入了紊乱之中。

这个节骨眼儿上,齐国的大臣们,那是很着急的。

大臣们虽然着急,但却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勇气。

原因无他,而是因为大臣们认为,新国君太过年轻,心浮气躁,他的秉性难定,而劝谏又是一个技术活,话说轻了,没有效果,还惹得国君厌烦,而话说太重,万一触怒君上挨收拾,那可怎么办呢?

于是,大臣们三缄其口,只能冷眼旁观干着急。

就在这个时候,淳于鬓站了出来。

淳于鬓这个人,平时就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的,他和那些把个人名誉看得十分重要的士大夫们,很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人,敢想敢干,而且很敢说话。

于是,他立刻找到齐威王,说了这么一句话:

君上,我听说齐国有一种大鸟,这种鸟相当奇怪,它不喜欢飞翔,而是常年栖息在宫殿之上,而且它从来不叫,整整三年时间一鸣不发,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淳于鬓的这句话,就是典型的“隐语”。

看似什么都没说,或者说看似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字里行间所有的含义,就指向了一个主题:

你齐威王整天消极怠工,没有成就,我看你好像不太行啊。

我们知道,齐威王在历史上的评价,那也是很好的,所以他并不是那种彻头彻尾的昏君,而只不过是暂时消沉罢了。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一鸣惊人)

淳于鬓的一句隐语,可以说是直接把齐威王给点醒了,齐威王立刻表示:

这种鸟虽然不飞不叫,可一旦让它释放天性,它展翅飞翔,必然一飞冲天,只要开口鸣叫,一定震惊四座。

齐威王被淳于鬓这么一讽刺一刺激,立刻改头换面,开始认真工作,励精图治,齐国很快又重回强国席位。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淳于鬓言行举止的一个缩影,可如果你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名士,那很显然也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孔子孟子是儒家,韩非子是法家,吴起是兵家,墨子是墨家,吕不韦是杂家,春秋战国时期,名士一般都有较为明显和固定的思想来源,而淳于鬓却是一个“学无所主”的人。

所谓学无所主,意思是淳于鬓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但是你很难知道这位仁兄到底主张什么。

他讽刺齐威王的时候,借用儒家“极之而衰”的思想,而他平时和稷下学宫的同事们辩论之时,又常说“物各有畴”,则是墨家的主张。

那些难以懂得的人,往往是一个最复杂的人,也往往是最简单的人。

淳于鬓不仅学无所主,他在仕途上也没有真正的主人。

他向齐威王进谏的时候,身上并未担任职务,而只不过是稷下学宫客座教授的身份。

比如,魏国的梁惠王,是一个十分懂得礼贤下士,也很重用人才的国君,魏国招贤,孟子要去魏国讲学,顺便拉上了淳于鬓。

孟子和淳于鬓,他们是名声在外的人物,所以俩人一到魏国,就受到了魏国国君的热烈接见。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梁惠王举贤)

梁惠王前后接见了淳于鬓两次,然而奇怪的是,在君王驾前,原本乐观开朗大男孩一般的淳于鬓却一反常态,一言不发,席间十分沉默。

梁惠王当然奇怪,来魏国讲学,你不和我说话,你这不是看不起我么?

梁惠王不解其意,但魏国的大臣们很快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魏国的大臣告诉梁惠王,淳于鬓这个人,他最擅长的,是隐而不发,国君你第一次接见他的时候,有人向国君进献了一匹好马,您的思路立刻就被骏马吸引,而无心其它,第二次接见他的时候,又有人向您进献了舞姬,您又把注意力放到了舞姬的身上,很显然,您跟人家聊天的态度,那就不是很端正。

听罢臣子的劝解,梁惠王恍然大悟,立刻又把淳于鬓叫来,这一次,梁惠王全神贯注,俩人很快一拍即合,畅聊三天三夜也不觉得疲倦。

您想想,聊了三天三夜,俩人的感情可以说是急速升温,梁惠王是越看淳于鬓越喜欢,立刻就要把淳于鬓拜为相邦。

这种机缘,那可不是谁都有的。

稷下学宫里做老师的日子虽然风光,但终归只是学术层面的。

一个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绝不仅仅限于分享,而应该是实现。

如果能把自己的思想和建构变成一种现实,那该是一种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啊?

然而,面对相邦大位,淳于鬓却选择了拒绝。

你问作者他为什么拒绝,其实作者也不知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都不尽相同,作为先秦时代的名士,也许淳于鬓的心,早已经飞出了魏国。

齐威王的引路人,梁惠王的座上宾,搞孟子心态的好朋友

(孟子 形象)

公元前310年,正处于中国的战国时期。

这一年,张仪去了秦国,秦王和魏国在临晋(山西运城境内)会盟,赵国的赵武灵王娶了一房媳妇,不久后还生下了儿子赵何。

古希腊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的阿里斯塔克斯出生。

阿里斯塔克斯,这是已知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淳于鬓病逝了。

史书上说,淳于鬓病逝的时候,有两三千人为他送葬,有他的粉丝,有他的门徒,还有他的一生之中交下的不少朋友。

淳于鬓最好的朋友,应该是亚圣孟子,因为在稷下学宫的时候,淳于鬓经常跑去用一些刁钻的问题去搞孟子的心态。

也许当年孟子也在送丧的队伍之中,那么这位大贤目光远眺之时,会不会感叹,自己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这个世界,失去了一个有趣的人呢?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