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先伤足经
水性趋下,故伤寒先伤足经,次伤手经;火性炎上,故温病先伤手经,次伤足经。《素问·热论》:
伤寒一日,(足)巨阳(膀胱经)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足)阳明(胃经)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足)少阳(胆经)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足)太阴(脾经)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五日,(足)少阴(肾经)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足)厥阴(肝经)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包含手经),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手太阴),逆传心包(手厥阴)。”吴鞠通《温病条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五脏穿凿论》(已佚,作者不详)曰:心(手少阴)与胆(足少阳)相通,肝(足厥阴)与大肠(手阳明)相通,脾(足太阴)与小肠(手太阳)相通,肺(手太阴)与膀胱(足太阳)相通,肾(足少阴)与三焦(手少阳)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合,少阳、少阴为枢,故相通。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伤寒病都起自足太阳膀胱经,也可能发于其他足经,《热论》只是以发于足太阳为例,论述伤寒传经的一般规律。另外,伤寒温病的传变趋势都是由表及里,由上至下。
2.在泉左右间气人体就像六气图,头部为司天,阴部为在泉,四肢为左右间气(上肢为司天左右间,下肢为在泉左右间),故伤寒病脉对应在泉之左右间气。
六气图
十二岁 六气图阳左阴右,故:阳日伤寒,病脉为在泉左间,阴日伤寒,病脉为在泉右间。如子年生人(属鼠),阳日伤寒,病脉为在泉左间之太阳,即太阳病;阴日伤寒,为在泉右间,少阳病。
《伤寒钤法》根据以上规律制定了干支推算的方法,但由于直接查图表就可以知道发病经脉,故不赘述其推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