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物质通常指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七大类,它们和通过呼吸进入细胞的氧气一起,经过新陈代谢过程,转化为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中医的研究没有这么精细,依照“取类比象”的原则,将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分为三类,一类由天而来,也就是呼吸之气,称为“天气”;一类由地而来,也就是水谷之气,称为“地气”;还有一类由自身而来,也就是真气。如果按照“太极含三为一”的道理,则天气为阳,地气为阴,而真气则为“中”。 呼吸之气进入体内,结合水谷精微,形成“宗气”,聚在胸中,一方面上出于肺,推动呼吸;另一方面则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真气则是由命门所生,肾精所化,结合水谷精微而成,沿经络运行全身而起到推动(动力)和调控(节律)的作用。 饮食进入体内,由脾胃生成为水谷精微,除了参与“宗气”和“真气”的构成之外,其中的精华部分化为营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其中彪悍、滑利的部分化为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 对于饮食进入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医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沫聚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

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饮可能指的是水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维生素等有机或无机小分子,这些物质进入口之后,可以通过胃、小肠、大肠的粘膜细胞直接吸收利用,《内经》中称其为“游溢精气”。“游溢”两字十分形象,表现了这些物质浮于其他食物之外,被直接吸收利用的特点。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这两段文字主要讲的是人体的水液代谢。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胃、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胃是吸收器官,脾负责把胃吸收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传递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功能,经由上焦化生为津、液、髓(三者由于所含物质不同,有不同的浓度和粘稠度),分别发挥充皮肤、温肌肉、濡关节、益脑髓、化阴精等作用。

通过肺的肃降功能,经由下焦将水液输送至膀胱,下焦同时传递肾所化原气,在原气的气化作用下,膀胱的水液分为两个途径,一个经由玄府排泄为汗,一个经由尿脬排泄为尿。

食主要指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必须经过胃肠道的消化才能吸收利用。

中医对于“食”的消化吸收利用是这样描述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素问·经脉别论》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很多人对于“毛脉合精、“府精神明”、“气归权衡”不明所以。阿伟哥试着解释一下:

毛脉合精: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血氧结合。

府精神明: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发生在全身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氧、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交换。

气归权衡: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血液返回心脏,完成一个循环。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我们仔细对照两个图看一看,认真观察就会有所得。

说实话,有的时候,阿伟哥是真心佩服古人。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些人体的生命规律的呢?完全依靠“类象”,似乎不可能。不过,阿伟哥对这个问题也暂时无解,有待以后的继续品味了。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品位医道之二十:古人真不懂血液循环?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