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6月1日,《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正式施行。身心健康的常住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养老志愿服务,获得“时间币”。

志愿者可以在60岁后兑换相等时长的养老服务,也可以直接赠予直系亲属,或者捐赠给平台进行二次分配。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想象一下:

60岁,你退休了,

身体硬朗,精力充沛。

社区里刚好有个项目,

如果你愿意服务“高龄老人”,

聊聊天说说话,每天探望一次,

付出的时间被记入“时间银行”。

等你更老的时候,

只要需要,

就会得到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

这个“时间银行”,

你会往里存多少?

这样的制度创新,与我国老龄化进程相伴而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

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合部分老龄群体。

“时间银行”的服务不仅涵盖基本生活帮助,还兼顾了情感慰藉、文体活动和培训讲座等内容。

这表明,我们的养老观念已悄悄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需求,上升至情感需求,甚至是持续学习的自我实现需求。

01 新型养老的更多可能

在短期无法改变的现状中,除“时间银行”这样的官方政策,普通人也在积极探索退休生活的更多可能。

和“时间币”相似的一种模式叫做“多代同楼”家园式养老。年轻人付极低的租金住进养老院,承担志愿服务,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散心。这样既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又降低了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的生活成本。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杭州试水“多代同楼”养老模式

“抱团养老”也是新型养老模式的一种。基于退休前的社交关系,三五好友共同生活,相互照看。同龄人间有更多共同话题,能更有效地排解孤独感。但抱团养老对人员构成有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习惯相似、志同道合的共居伙伴。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抖音博主分享西双版纳抱团养老基地

适应独居的老人也有可能选择“酒店养老”。相比养老院,酒店进出更为自由,儿女探望、外出散心都无需报备。专人整理卫生、酒店提供饮食,能有效减轻老人的家务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兴趣爱好中。

更进一步是“乡村养老”和“旅居养老”。在农家乐或异国酒店居住同样能够享受被服务的感觉,还能领略年轻时不曾观赏的山水景色,体验各地文化。不同于跟团旅游的行色匆匆,养老生活是慢节奏的,旅行计划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令人心旷神怡。

旅居养老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是开着房车四处旅行。

金狮奖电影《无依之地》的主人公弗恩就是被迫走上游牧之路的人。家乡的落寞、丈夫的去世让弗恩几乎失去一切,只能收拾行囊四处流浪。她一面寻找工作补贴生活,一面开着房车去不同的远方。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无依之地》主人公弗恩在自己的房车旁放烟花

影片中出现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老年人。在中国观众眼中,这样朝不保夕的漂泊生活是失败的。但对于影片中的角色而言,游牧生活是对资本主义暴政的逃离。在游牧者临时社区中,人们为三餐发愁,有时需要讨要食物、打工赚钱。他们以物易物,交换故事与诗歌。

实际上,弗恩不是“无家可归”,而只是“无房可归”。与妹妹或者朋友住在同一屋檐下是可能的,但她尝过自由的滋味便不再愿意退回。

她在很年轻的时候结婚,日复一日地工作。不得不离开时,才发现曾经稳定的家庭和工作都是负累。电影最后,弗恩回到人去楼空的房子,发现安定的生活对自己已经没有吸引力,毅然决然重新上路。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02 老年是真实的又是虚构的

将老年人看作索取者而不是生产者的观念,实际上只是近代的发明。

曾经,人们将年龄视作智慧的象征。直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医学指出,年老意味着丧失“生命力”,人们的老年观悄然发生改变。

每个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力蓄水池,随着生命力进程而逐渐枯竭,水池放空意味着死亡。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历史学家Carole Haber指出,19世纪的很多专家主张通过克制某些行为来节制“生命力”的消耗

当时的人们正在培养对现代医学的信任。虽然“生命力”的概念后来被证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依旧扭转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

随后,法国和德国病理学家在老年人遗体内发现纤维组织和钙含量的变化,这为老年人的身体不适找到了生理上的解释。人们开始相信,老年将默认的健康人变成健康的病人。一旦年老,就要停止工作,从此过上一段清闲但寂寥的生活,为最糟糕的事做好准备。

19世纪后期,一些人口测量学概念出现,如死亡率、出生率、失业率。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也映入眼帘,开始被看作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济贫院和养老金制度在此时出现,老人作为从税收中获取援助的群体地位被固化下来,公众习惯将他们看作无工作能力、疾病缠身的可怜人群。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19世纪的济贫院,四类弱势群体分开居住:年老体弱者、儿童、健全男性和健全女性

在这些福利计划出现之前,老年劳动者尽可能地推迟退休时间,因为退休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丧失。1890年在美国实行的联邦军养老金制度,首次让人们拥有自愿退休的动力。起初,养老金之发放给残疾人士。然而,在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发布行政令,依据年龄发放养老金:退伍军人在62岁时被认定为半残疾,65岁为2/3残疾,70岁为完全残疾。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罗斯福新政”包括以退休金制度保障劳动人民的退休生活

养老金制度将衰老与残疾等同看待。当追求效率的“泰勒制”要排除无效率的员工,淘汰老年人被认为有助于提高生产线的活力。于是,20世纪20年代,大量劳动能力健全的老年人被解雇。及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的老年观已与现代相似。

如今我们把老年人视作社会的拖累,将老龄化与气候变化、全球地缘政治与核战争放在一起,紧张地探讨潜在威胁,未能意识到“老年”只是近代虚构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果我们幸运的话。这个说法对于国家也适用……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即将收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颗长寿果实:20世纪下半叶所有富裕、教育和技术进步的成果。”麻省理工学院老年实验室的约瑟夫·库格林在新书《更好的老年》中写道。

库格林认为,当今老龄化社会,是寿命增长、出生率下降和婴儿潮共同的结果。前二者伴随经济发展而来,婴儿潮则是在工作中不断接受新变化、新技术的一代——这些老人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并不拒斥科技产品。倘若用过时的老年观揣测他们,则无法生产出他们喜爱的商品,也无法创造令他们满意的社会。

03 未来的老年生活一定日新月异

不管承认与否,未来随着老年生活意义的实现途径越来越多,所有人讨论的与老年相关的话题,或将是老年人正在做的令人震惊、甚至是令人害羞的新事物。

一些批评者将会不可避免地指责老年劳动者抢了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许多人会想知道,为什么奶奶们似乎不再穿得像奶奶,而且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她们为什么变得如此直言不讳。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史迪奇网首页明确标明,为50岁以上人群设计,史迪奇网的指导理念是帮助有精力的人获得乐趣,而不是帮助病人生存更长时间,这种理念让用户更加容易接受

对年轻人而言,未来第一次变得富有吸引力,但他们很可能会在这一连串的诧异和“丑闻”中迷失方向,这是他们需要应对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年轻人并不相信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是可能的,而且值得为之奋斗。从自身见闻和媒体报道的有关晚年生活的有限了解中,他们明白了与亲密的家人及朋友交往是社会唯一认可的实现老年期生活意义的途径,他们也明白了即使有合法而薄弱的经济来源,也可能不够支撑生活。

除了学习过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学生,中年之前的年轻人很少会明白,总有一天,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也总有一天,只有三五契合的朋友留在身边。当前的老年观都将老年人视为接受者,而非工作或文化的生产者,所以大家自然会认为老年期将暗淡凄凉。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做好准备,当下年轻人的储蓄偏低仍然令人担忧。有一些他们无法掌控的外部重要原因导致了储蓄率的低下,如沉重的学生贷款债务、高昂的住房成本,以及对于年轻求职者来说经济不确定的现实。但是就像未来感觉还很遥远,未来老年生活的起伏变化也难以捉摸,甚至可能会比现在更糟。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与此同时,年轻人更看重当下的经历,而不是模糊的未来,我们很难去责怪他们的选择。尽管他们的长辈会为他们在电子游戏、平板电视和餐馆上产生的花费而感到恨铁不成钢——千禧一代在外出就餐上的花费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但转念一想,他们选择的是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周六吃早午餐,而不是假设 40 年后再吃早午餐,也就不觉得有多么奇怪了。为未来或许不会到来的一顿饭存钱,或者为未知而陌生的自己享用的一顿饭存钱,相比之下,似乎有其他更可靠的投资回报。

随着实现晚年生活意义的新途径的开辟,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年轻人可能会看到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和志愿服务,他们可以通过时尚来表达自己,通过教育来拓展自己的思想,体验新的娱乐形式,并对公民生活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有更多的共同点,而不是像曾经想象的那样。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将会突破障碍去理解生命的最后 8000 天。破解老年人的心理之谜将减少代际隔阂,并可能激发年轻人在经济、情感和健康生活方式上给未来的自己投资。

如果年轻人和中年人开始觉得存钱和积极照顾自己的身体不是家庭作业一般任务性的存在,而是充分意识到了其重要性,那么公众最终承担的人口老龄化的成本可能会比末日论者估计的要少。

改善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变老是件好事。如果被赋予生命、自由和各种通往幸福的清晰道路,晚年生活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充实。

它不会让人觉得是中年生活的低配版,也不会让人觉得是第二个童年,而更像是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存在状态。人类智慧赋予我们的最伟大成就——长寿的边界,将随着我们用来纪念有意义的时刻、成就和新方向的文化路标而绽放。

如果我们能够在老年时追寻目标和抱负,那么我们是否也可能参加裁员派对、空巢庆祝活动、微硕士毕业典礼,甚至离婚派对?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从传统老年定义的视角看,老龄化危机还远远没到达顶峰。有机构预测205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4.25亿,占总人口的32.9%-37.6%。而那时走向衰老的,正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Z世代。

电影《重返二十岁》中,七十岁的沈梦君在返老还童后,体验甜蜜爱情,重拾年少时的音乐梦想——影片中养老院无法提供的幸福与尊严,在沈梦君的梦里终于实现。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用年轻的身体讲述老年人的欲求,是影片的动人之处。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老龄人群——他们不是近代医学观念所建构的疾病缠身和贫穷的形象。

未来的老人会更加追求摩登,有更多元的需求。每个人都终将走向老年,我们今日作出的努力,就像“时间币”一样,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明天。

##20220617

本期活动

你设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吗?怎样改善老年人的处境,如何应对老年化危机,你有什么想法?在留言区里聊聊吧,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更好的老年》。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积极的理念与前沿的科技,成就更好的老年!《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北京大学赵耀辉和陆杰华教授、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等诚挚推荐。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蕴霏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更好的老年》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一百张老照片,带你重回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

《梦华录》的这一幕,真的只看了亿遍

你只知道他和林徽因的八卦,却不懂这个有趣的灵魂

新型养老火了,“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的日子要来了吗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好的老年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