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毒药

中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很多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供大于求。现在每年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都是几百万,甚至接近千万,显然远远超出了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企业就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自认为不符合要求的雇员,哪怕是违反了劳动法,也会面临高代价的补偿要求,也要实行。“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应运而生,并且越演越烈。

“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毒药

这两种现象首先是在软件行业流行的。有一个说法是,软件编程这一工作,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行业知识更新换代得快,必须使员工保持很高的活力方能做好工作。因此,企业要求雇员年轻化,并且很快就能出成就。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大厂,作为高科技优先发展行业,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而且其行业性质本身决定了运营成本极低,能够赚取丰厚的利润,有条件为员工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在劳动力市场上很具优势。在公司里实行“996”的用工制度,员工年龄稍长,也可以找各种理由将其辞退,最多给一笔补偿了事,员工也大多选择沉默。一些企业在具体操作中采取腹黑的手法,连补偿都省下了,员工因为考虑到“35岁现象“在社会上已经普遍,下一个工作不好找,也就忍气吞声。

这种现象正常吗? 合法、合理、合情吗?

答案全是否定的。

可是,这种不良现象仍然能够大行其道。即使有些行业本身性质决定了,这种现象对于企业自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也在实行。

“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毒药

比如,机械与电气、电子行业。 如果对这两个行业有所了解的话都知道,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技工,经验特别重要。无论是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还是零配件的加工,产品的组装,都需要很高的技巧。一些专有技术(在西方称作”know-how“)往往取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比专利还要重要。而获得这种专有技术(know-how) 完全靠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有的是需要从师父那里继承而来,并且继续改进的。决不是动动脑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长时间加班,或者靠年轻力壮在这些领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老牌的工业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对这种技术积累是相当重视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就取决于这些专有技术。这才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笔者曾经是内地某省的柴油发电机配件生产厂家的职员,曾经参与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合资谈判工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家在了解了中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以后,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对于商谈的精密机械,“我们就是把图纸给你们,你们都做不出来!”。这样的话听起来好伤自尊,好尴尬!但这是实情。咱们的技术积累实在有限,整体水平太低了。

日本企业对于这种专有技术的保护采用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年功序列工资制”,简称“年功制”。日本企业按职工年龄、企业工龄、学历等条件,逐年给职工增加工资的一种工资制度。始于20世纪初。旨在使一些熟练工人不外流。理论根据是: 年龄愈大,企业工龄愈长,技术熟练程度就越高,对企业的功劳也就越大。

反观今天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民企,是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样做下去,核心竞争力能保住吗?能难持久吗?这是个问题。

“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毒药

亲身经历过的几家小型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自动化设备这一行业,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劳务市场环境 中,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是最时兴,最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只要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上满足用户的要求,售后服务做好,那就基本上不少钱赚。但是,我所效力的公司,以及更多这样的小型自动化设备厂家,优质高效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员工年资普遍较轻,工作经验欠缺,企业的技术积累相当有限。其后果就是,客户的功能和产品性能要求根本得不到满足,设计和加工制造的时间长,成本高,服务很难到位。让用户深深地失望。白白浪费了赚钱的机会和大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无休止地压榨员工的劳力、不为员工的个人发展考虑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可以说是影响企业发展进步的毒药。

“996工作制”和“35岁现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毒药

当然,据我多年来观察,很多民企,特别是在沿海的民企,根本就没有打算把企业做大做强,向“百年老店“的目标奋斗的想法。快速赚钱,落袋为安,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这样的企业,这些意见是多余的,就当前面说的都是废话罢了!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