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所谓的“纸上谈兵”属于事后概括了,譬如前几年特别流行一个网络词汇叫做“不明觉厉”,它的意思就是指: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所以大家就把这种现象简单概括为“不明觉厉”。

纸上谈兵的出处而“纸上谈兵”也是这个道理,在《史记》中司马迁是没有使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它是根据当时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演化而来的。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

这是西汉时代司马迁的记载,那北宋时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呢?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可以看到,两部正史中对这件事的记载都没有使用“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纸张还未发明时,司马迁就已经创造出“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了。

纸上谈兵说法的形成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形成的,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去考证了。就像“不明觉厉”这个虽然只是前几年的新兴互联网词汇,但是谁也说不清楚它最早出现在哪里。

赵括的典故以“纸上谈兵”的成语形式出现应该是在明清之际,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就写得有: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清代曾朴在《孽湖花》第二十五回中也写得有:京朝士大夫企慕曾左功业,人人欢喜纸上谈兵,成了一时风尚。清代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中也写有: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由此可见纸上谈兵大致应该是在明清时代由于古典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出现,在文学家的概括和传播下,这个成语才逐渐传播开来。

其实可以从“纸张”的应用程度来大致推断这个词语的形成过程,大家都知道纸张最早是在东汉时期,由宦官蔡伦发明的。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蔡伦发明纸张以后,虽然摆脱了以前用竹简、帛布之类的工具,但是那时的纸张应该还是属于比较前沿的发明,中下层无法普遍的使用这种新的纸张。魏晋时代,纸张的使用稍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考虑到中间有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恐怕这并不有助于纸张的传播。

因此直到唐宋之际,随着社会局势趋于稳定,制纸业才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中被广泛的进行运用。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在纸张上进行题诗和绘画的艺术作品,一时半会想不起佐证,欢迎有知道的同学在此补充。

纸张的广泛运用以及唐宋之际文学诗歌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纸上谈兵”这个词汇的形成,因此到了明清小说体裁出现后,就形成一个历史典故。

亲,如果对这个答案满意,点赞关注鼓励喲~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