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温胆汤

1. 方剂药物统计分析

半夏一般要姜制,如果痰饮多或惊恐甚者加大用量,若口中烦渴者或燥渴去半夏。半夏经常用于体虚或大病后,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如渴或胃阴虚则可以加入粳米、麦门冬、糯米,如热则可以加石膏、竹叶或加大竹茹量。陈皮药性柔和,和胃化 痰。如果有用枳壳,或患者痰热较重,或肠胃不虚,则可以不用陈皮。一般用生姜而不用干姜,有时用姜汁,重在止呕、祛痰、和胃。如无水饮停滞于胃肠,无呕吐,无 外感,可不用生姜。如虚寒下利,则用干姜代替生姜,可以在处方中加肉桂、附子之类。

方剂中绝大多数用枳实,而少用枳壳,选择用麦麸炒,以柔和药性。枳壳一般不用于有腹泻者。枳壳和陈皮相比,枳壳偏凉,理气清湿热的作用较强,陈皮偏温和胃、燥痰更宜。如无胸闷、腹胀、痰多等气滞痰多之象,可用枳壳,如病症较轻也可用陈皮代替。竹茹性微寒,一般用于胃热呕吐、胸闷、烦躁、痰热咳嗽、惊恐失眠、肝胆湿热、妊娠恶阻、中风痰迷。如果无热象,甚则为寒象,方中可以不用竹茹,如果热象严重、神志昏蒙或痰话者可以加大竹茹用量,甚至用竹沥或天竺黄代替竹茹,可以同时加入黄连、石菖蒲、朱砂等药。大枣一般用于脾胃虚弱或有惊悸之人,并能调和药性。但大枣对治疗痰饮无直接作用,也有医家不太重视用大枣,而用其他补虚安神之药代替。

温胆汤治疗湿热氤氲之病,此时当汗出而热不退,身不大热但有低热,心烦而欲呕 吐,可根据情况加入芦根、石膏、知母、白芍等药,体虚惊悸不寐可加人参或党参、 远志、五味子、酸枣仁。党参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五味子生津敛汗,并有安神之功;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滋阴补血;人参益气,可以治疗汗下后惊悸。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朱砂治疗惊恐发狂,肝胆湿热。秫米、糯米治疗胃阴虚而不眠。

汗下后不解,呕而痞闷,或虚烦不眠,肉瞤筋惕者,可以用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

伤寒迁延,日数多,而热不退,出现呕吐、失眠、多梦、神乱、惊悸、烦躁、痰多, 可加柴胡、黄芩、人参、桔梗、麦门冬、黄连等。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

表热未除,加柴胡。里急后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朱砂末。

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妊娠恶阻因于胃热,有呕吐、心中烦、喜冷饮者,加麦门冬、芦根、黄芩。小儿口渴、阴冷、吐酸、身热唇红、小便赤者可加黄连、灯心草、麦门冬。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可加大黄连用量、加朱砂、竹沥、山栀子。小儿或虚人感寒而有痉挛、身振者,不用竹茹等凉药,可以加紫苏、防风;如果热入少阳可以加柴胡,不用竹茹而加黄芩。精神痴呆,悲喜交加、哭笑无常、惊悸失眠、失神可用石菖蒲、远志、竹沥。奔豚可加桂枝。湿热之象,目黄、遗精、浮肿等可加萆薢。精神烦躁、不眠、惊悸等精神症状不管寒热虚实都可加酸枣仁。思虑过多、气滞、抑郁悲观,可以用香附。容易惊恐而有痰涎,可以用钩藤。女性经闭或血虚身振,可以根据情况加当归、川芎、白芍、地黄。痰腻作眩,可以加天麻,可加重半夏用量。痰气火并结于胸腹,胸闷、干呕、吐酸,可用苏子、厚朴、黄芩、黄连。心悸怔忡属心血虚,或肝血虚,或胃阴虚,无寒象,而有轻微阴虚火旺,可以用人参、茯神、远志、朱砂、石斛、生地、麦门冬、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汗吐下后胃脘部虚痞、呕吐可以用人参,呃逆连连更要用人参,身热不退、寒热往来也可考虑用人参。

2. 温胆汤运用概述

温胆汤治疗的病症有:不寐、梦寐不安、惊悸、怔忡、短气、四肢浮肿、自汗、食欲不振、烦躁(含虚烦)、寒热往来、咯痰、便秘、谵语、癫狂、痫、恶心、呕吐、口苦、流涎、遗精、肉瞤筋惕、胸闷、疲倦乏力、下利、眩晕、咽痛、胆痛、呃逆、惊风( 包括小儿惊风)、咳嗽、汗吐下后调理、痨证、萎证、目疾、闭经、子悬、妊娠恶阻、腹胀、梦魇、昏冒、斑疹、湿温、湿热、湿火、伤暑、伏邪、冬温、白瘩、咯血、疟、失志、痰厥、中风、类中风、癫痫、郁证、喑哑、带下、潮热、嗜卧。男子小便不利、心痛、胸背痛、膈噎、健忘、胸胁痛、肝寒、面青、脱营、卑慊、太息、筋缩、痘、便浊、耳鸣、心下悸、多疑等症。

温胆汤倾向于治疗痰饮引起的上述诸多病证,相较二陈汤治疗偏于气实脉盛者。

因惊悸而生诸证,可用温胆汤,或与金银同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定。

温胆汤治伤寒后及一切病后虚烦,夜睡不宁者兼心胆虚怯,食前服,适合热服,不

效加远志、五味子、酸枣仁。痰躁,痰话,惊惕失神,神不守舍,属痰热证,可用温胆汤加黄连、竹沥;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口燥舌干去半夏,加知母、麦门冬、五味、花粉、生地。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心内烦热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麦门冬。表热未清加柴胡。内实心烦加黑栀子。呕则以人参代竹茹。血虚加当归、白芍。头眩身摇加白术。

咽痛加桔梗。安神可以加茯神、朱砂、乌梅、竹沥、龙眼肉。定神志,没有心烦、热象,可以不加竹茹,用远志、酸枣仁。伤寒寒热,特别是下利瘥后劳复者去枳壳。食欲不振,体虚者,有时要去枳壳,去其消克。形气俱虚,或因汗、吐、下后及气虚者,均加人参。

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黄、人参) 治疗病证基本同温

胆汤,同时兼治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患者虚多邪少,本方更善于治疗梦遗、惊惕。胆寒肝热,烦闷不宁加竹茹、白芍,如痰热更盛加黄芩。

参胡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陈皮,加人参、柴胡) 治伤寒汗下后,寒热往来,呕

而痞闷、虚烦不眠,用人参、柴胡治疗少阳之呕,人参擅长治疗虚呕或汗下过多而体虚且效快。

竹茹温胆汤( 温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 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加减温胆汤( 茯神换温胆汤中茯苓,加山栀、白术、黄连、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人参、乌梅、竹沥、朱砂) 专治胆虚惊疑,如人将捕,神不守舍。

3. 各论

(不寐)

温胆汤最擅长的为胆虚,惊悸不寐者,眠而精魂散乱,异梦惊悸者,温胆汤最适合。

若虚烦不得眠,兼见少阳口苦、呕涎、惊悸证者,可用温胆汤。

大病后或凡汗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有痰饮可用温胆汤,或加秫米;惊悸不宁者,属

心气虚,加酸枣仁、远志,或合酸枣仁汤,去川芎;体虚、脉弱用参胡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人参、茯神、远志;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加黄连、石菖蒲、胆南星、栀子、知母、旋覆花、橘红等:

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胆南星、炒酸枣

仁,或同下青灵丹。

不寐,痰火旺而血少,有痰在心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者,温胆汤加酸枣仁、竹沥、姜汁。

妇人肥盛,郁结痰火,浊气痰火扰之则不寐,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炒酸枣仁。

不寐,由胆火郁热,口苦心烦,可选温胆汤加橘红、桑叶、丹皮、山栀、钩藤。

无邪但痰盛之不寐,或失眠由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营血不足,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人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

不寐,伴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可选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不寐,属痰滞,可用温胆汤加胆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不寐,有时可用温胆汤化痰,或加入犀角、羚羊角、龟板、虎睛、琥珀、龙齿、珍珠。

(伤寒劳复)

大病瘥后,血气津液未复,余热未尽,若因劳动再发热,舌红淡或微有白苔,身发

热,肢体疲倦,懒于言语,或自汗出,神志虽清,沉迷欲睡,饮食无味,可用参胡温胆汤( 人参、柴胡、茯苓、枳实、橘红、半夏、甘草、姜、枣) ,或加酸枣仁、远志。

(伤寒迁延不愈)

伤寒迁延不愈,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痰多,可用竹茹温胆汤( 温

温脾汤与温脾丸的区别_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_

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姜、枣) ,竹茹、甘草应量大。

过经不解,虚烦不眠,热不甚盛,可用温胆汤加人参、柴胡。

(瘴疟)

瘴疾日久或瘴止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夜不安寝者,可用温胆汤,大便利者不可服用温胆汤。

疫疟,属客忤初起,寒热日作,间有谵语,夜多恶梦时或躁扰,心悸胆怯,舌苔淡白,间挟淡灰,脉乍大乍小而乍数乍疏者,先予苏合香丸除邪,后予温胆汤加减。( 淡竹茹、姜半夏、炒广皮、辰茯神、青龙齿、牡蛎、桂枝、炙甘草、紫金片) 。

疟愈后尚不嗜食,大便难,脘中欠爽或大便不通,可加瓜蒌仁、杏仁、白芍、枳实

汁。

疟邪痰饮盛,烦热,神昏,发狂,谵语发斑,脉弦滑者,可用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

薤白。

温胆汤治疟邪,痰多浊稠,或呕吐清水,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咳嗽)

痰证咳嗽后期调理可用温胆汤。

(咳血)

咳血,口苦、头痛、面颊红、多怒、两胁痛,属于肝火犯肺,可用温胆汤加青皮、

白芥子、柴胡、山栀;若肝火横决、怒逆者加姜黄、大黄。

(小儿咳喘)

小儿咳喘,属痰实或气痰交搏,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类伤寒 )

伤寒状痰证,初起便胸膈满闷,寸口脉浮,发热憎寒,恶风自汗,气上冲咽,不能喘息,头不疼,项不强,右脉数而左脉平,如无热用温胆汤。

伤寒夹惊,如脉弦而作呕者,温胆汤加钩藤、姜和大枣,看情况是否去竹茹。

(下后)

下之后定神志,可用温胆汤或加酸枣仁,后续可用太乙保生丹、聚宝丹、蝉蝎散继续调理,防止复发。

伤寒内实,大热通利之后,开始不能直接用四君子汤等补剂,防止白术等药温而闭

气,可以用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前胡。

(饮食症)

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属胆热乘脾者,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酸枣仁。

胆热,可参考选用温胆汤加人参、远志、酸枣仁、熟地,如十味温胆汤。

因思伤脾者,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无力,不能食或偏食,可用温胆汤。

(子悬)

治因惊而发子悬( 胀满呕逆) ,可用温胆汤加黄连,或加姜汁益元散。

(恶阻证治)

热阻恶食,喜冷饮,心烦闷,温胆汤加黄芩、黄连、芦根、麦门冬、生姜。

(产后诸病)

产后不语者,用温胆汤加石菖蒲汁。

妇体素肥,产后气郁生涎,时或昏冒,可用温胆汤调理。

产后血少,怔忡,恶梦,卧不宁,精神恍惚,可用十昧温胆汤。

(潮热)

潮热,心烦,睡不宁,可用温胆汤。

寒热潮热,或日晡发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芩连。

(惊悸、怔忡)

惊悸,因事有所大惊,心虚胆怯所致,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

温脾汤与温脾丸的区别_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_

自汗,宜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酸枣仁、莲子肉、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琥珀养心丹、定志丸。

怔忡,痰结,可用温胆汤。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可用温胆汤。

神志病如惊风、癫狂,或者吐下之后神衰脉弱、心胆虚怯、语言不定,可用补心汤

合温胆汤,即温胆汤加人参、当归、龙齿、桔梗、桂心、黄芪、远志。

惊悸因痰火者,时作时止,可用温胆汤,可加黄连、生地、茯神、酸枣仁、归身、远志。

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温胆汤送服远志丸。

惊伤胆,神乱不定,过则怔忡失志,邪少虚多,可用十味温胆汤。

惊悸属痰火而惊惕不眠,兼气虚者,宜清痰火并补虚,温胆汤加人参、地黄、酸枣

仁、黄连、山栀、麦门冬、朱砂、乌梅、竹沥。

怔忡因痰火,时作时止,可用参胡温胆汤,火盛则可用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

胆经有痰,胆火上越而惊者,可用温胆汤加龙骨、牛黄、酸枣仁、琥珀、柴胡、白

芍。

温热新瘥,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用竹茹、黄连、石菖蒲、半夏、胆南星、栀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红等。

(虚烦、烦躁)

肥人虚烦,不眠,不饮,属痰,可选温胆汤。

虚烦,微恶寒发热,心烦,不寐,气逆欲吐,头身不痛,可用温胆汤加知母、麦门

冬,或温胆汤加麦门冬、生地。

虚烦,头昏口燥,心内烦躁,无外热,或大病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者,温胆汤或

加麦门冬、生地。

大汗后虚烦兼痰者,可表现为失眠,痰多,恶梦,梦多,惊悸,可用温胆汤加减。

脉虚细,可用十味温胆汤;发热痞闷,脉虚而呕者,可选参胡温胆汤,或加酸枣仁。

伤寒病后虚烦,竹叶石膏汤为主方,若天大寒,可用十昧温胆汤代替。

伤寒,烦躁发热,舌燥,口渴,妄言,属心包络火盛,可用温胆汤加川连、钩藤、

淡竹叶;兼痰,加天竺黄、川贝母;心气虚而躁烦,不宁不寐,左寸脉虚小,可加茯神、 远志、酸枣仁、丹参补心安神。甚者加朱砂、金箔之类,虚甚加人参。

外热内烦,上渴下利,或呕或痞或痛,可用温胆汤加入黄连,枳壳或可去。

(呕吐、呃逆)

如受惊伤胆者,善呕,可用温胆汤

吐逆,吐为痰或痰食,脉寸滑,可用温胆汤

气上逆,烦热,胸满,呕吐,若惊悸不眠,可用温胆汤。

呃因于痰饮者,其声缓匀,且吞酸面泽而脉滑,可用温胆汤。

久吐伤胃,温胆汤加清火药配人参以扶胃气,然后徐进米饮。

因痰气壅滞胃口,食不下而作呕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姜汁、瓜蒌。

吐青绿苦沫,属胆汁外溢,可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

呕伤胃津,热邪乘胃,食入即吐者,应辛凉化痰,可用温胆汤加石斛、山栀,或用

温胆汤去甘草加山栀、豆豉、姜汁。

胃虚有火,呃逆而渴,舌苔微黄,可以用温胆汤去枳实,加姜汁、炙枇杷叶。

痰饮有火,呕吐、微渴、咳嗽、舌苔淡红而鲜或带微白者,为痰饮兼胃火,可以用

温胆汤加枇杷叶、山栀子。

呕吐恶心,属肝犯胃,可用温胆汤合左金丸。

(昏冒)

伤寒后昏冒,如果脉弱、血气空虚,可用十味温胆汤;如伴有寒热往来、日晡所发

温脾汤与温脾丸的区别__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黄芩、黄连。

(耳聋)

耳聋多恐,属肝虚者,可用温胆汤下养正丹。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属邪留于胆经,可用温胆汤加石菖蒲、通草、

钩藤、柴胡、菊花、荷叶等。

温胆汤治疗疟邪,呕吐清水或痰多浊稠,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健忘)

健忘、怔忡、惊悸属心血不足,挟痰者,可用温胆汤,可倍茯苓,加天竺黄、竹沥。

痰证之精神恍惚、健忘,可用温胆汤合金箔镇心丸。

(太息)

因惊吓而太息者,可用温胆汤。

(笑)

独言独笑,属痰多气郁,可用温胆汤降涤扰心涎沫。

(怒气)

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可用温胆汤。

(郁证、多思虑、失志、忧)

逍遥散、温胆汤、越鞠丸加减可以治疗诸郁证。

郁证之人不一定时有可悲之事,只是心中不快,或强颜欢笑,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后发热,或烦闷作渴,加呕,或困卧如痴,向里坐,亦喜向暗处,或变为虚怯,或脉沉而涩,饮食喜静,胸背痛,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人经水极少,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男子小便点滴,治疗可用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香附、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

伤神不睡者,思虑即引起怔忡失志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间有虚劳下部冷,思虑劳心虚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忧思伤脾,不思饮食者,可用温胆汤,对全不食者效更佳。

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独语书空,宜温胆汤加人参、柏

子仁为丸,朱砂为衣,或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汤剂,或加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香附、橘红、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 ,或同服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也有不用竹茹者。

(癫狂)

癫狂或由惊恐而发,如心藏虚损,气血不足,可用清心温胆汤( 温胆汤加石菖蒲、

当归、芍药、黄连、麦门冬、香附、白术、人参),痰热用温胆汤加清热药,或调下飞矾。

治因惊而发癫狂,可先用蒿芩清胆汤调下许氏惊气丸,后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

党参、麦门冬、熟地、远志、辰茯神) 善后。

有治疗因恐而狂,神扰语妄,先用胆南星、川连等泄降痰火,同时服白金丸,再以清心温胆汤安神定志。

(痫)

痫证者,可以温胆汤主之,如五痫宜攻痰者,可以丹矾丸主之。

其因惊发痫者,可用温胆汤加竹沥、胆南星,如直视吐沫,可加羚羊角、钩藤、天

麻、丹皮、连翘、胆南星、竹沥、橘红、前胡。

痫病日久,心脏气血不足,清心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竹茹、白术、石菖蒲一

钱、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 。

(谵语、郑声)

谵语郑声本有实虚之不同,如果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此为阴格阳之谵语,可以用温胆汤合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

神志失常,癫狂,谵语,有热者可加黄连、栀子、竹沥、茯神、朱砂、乌梅、酸枣仁,体虚加白术、麦门冬,血虚加当归。

(眉棱骨痛)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属痰厥,可服温胆汤。

(痘)

_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_温脾汤与温脾丸的区别

痘,血寒,颜色灰惨,血凝不活,面青,腹胁胀满,筋缩,呕清水,或泻青菜色,可用温胆汤。

(心下悸)

心下悸者,可用温胆汤,火盛者加黄连。

(湿气)

湿气饮停胸膈,胸膈闷痛、心烦、干呕、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舌苔黄腻,属饮热并重,湿热与气互结者,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渗,可用黄连温胆汤。

(温病)

温病过程中,或病后,呕恶烦闷不得寐,可用泻心汤温胆汤。

肺受温邪,气病有不传血分,邪之不传营者,不传心包,未归阳明,独留三焦,可

用温胆汤之走泄。

(湿热、湿火、湿温)

湿热病天气,病脾土,见证多胸痞脘闷、不饥、不食、不便,或大便溏滑,或湿郁化热,走入肌肉,发为阴黄,黄而昏暗,如熏黄色,而无烦渴热象,或渐次化热,舌苔黄滑,口干而不多饮。已化热者,宜苦辛淡清,用温胆汤,发黄,酌加茵陈、黄柏、栀子之类。

湿而化火,宜苦辛淡清法,可用黄连温胆汤,重加茵陈及栀柏、绛矾丸。

病湿温湿热,当从三焦分治,中焦宜苦降辛通,可用黄连温胆汤。

苔虽白而不燥,或渴喜热饮者,邪虽化热,而痰饮内盛也,可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身热口渴,湿热内留,而木火上逆,属湿热挟痰饮,可

用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

温热脾虚者,又或舌苔黄腻,属中焦气分被湿热熏蒸,法宜苦辛开化,清中必兼益

气生液,可用参胡温胆汤。

(伏暑)

暑湿与食滞郁蒸,误进寒凉,苔黄痞满,呕恶便阻,应投辛通苦降之剂,温胆汤或 加黄连、黄芩、大黄、瓜蒌,此后如果便解但痞闷,温胆汤随症加减。

伏暑恶寒发热,时有时无,或轻或重,舌白脉大,此暑挟湿粘腻,宜用温胆汤加杏

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通胃泄邪也。

(冬温)

冬温吐泻伤胃阳,而神昏,脉软无热,食欲不振,可用人参温胆汤;若烦热舌干,

胃阴损甚,应加麦门冬、西洋参、粳米、桑叶、骨皮、石斛等甘凉濡润之品。

(伤暑)

伤暑汗出,而不大热,舌黄腻,烦闷欲呕,属卫分已解,但邪阻肺胃,气分未清,可用黄连温胆汤。

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因素有痰饮而伤暑,可用温胆汤合苏子降气汤。

中暑吐泻并发,若泻止而吐犹未止,乃邪在中焦,可用黄连温胆汤。

暑热不解,灼干胃津,舌红鲜泽而口渴,食入即呕,可用温胆汤去枳实、甘草,加栀豉、石斛。

(燥气)

津液聚于胸膈为痰,阻结气分,正在心下硬痛,法宜苦辛通降,可选温胆汤。

(伏邪)

伏邪治疗如需补泻兼施,则可以用十味温胆汤,善后归芍二陈汤,加谷芽、神曲。

(白痦)

白痦未见,发热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点腻,胸脘不爽,呕恶便溏,脉大而缓,属

湿热蕴蒸,可用黄连温胆汤,亦应加杏仁、瓜萎皮、通草、豆卷等通泄三焦。

(遗精)

古代也比较重视遗精,一般强调是梦遗,心不宁、日有所思而得者。

遗精因日有所思,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熟地、炒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梦遗因肝热胆寒,或时心悸,心不宁,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

_温脾汤与温脾丸的区别_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酸枣仁、茯神,或同服玉华白丹、固阳丸,也有不去竹茹者。

精滑,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脉左关迟,属肝寒,可用温胆汤。

不寐属肝经有痰,或有多疑不得眠如狂,可用温胆汤加酸枣仁。

(胆痛)

胆痛伴有胸膈胁肋痛、口苦、善太息、振寒,用温胆汤。

(面青)

面青而滑润,属胆腑气怯者,用十味温胆汤去枳实,加酒煎服。

(惊风)

小儿惊风症寒热不明时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苏叶、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小儿惊风病势已减,神志未定或有痰饮证,可用温胆汤调理。

温胆汤可做急惊风后续调理,可以防止复发。

温胆汤药性温和而不燥,着眼点在于治疗惊风这一精神症状,如果有明显寒热可以

适当加减,竹茹不是必用药,可加苏叶、防风、酸枣仁、全蝎、大惊丸、小惊丸、定志丸、蝎饼、全蝎散。

(心痛)

因水饮聚涎,表现为心痛如刺,可用温胆汤加白术。

(声暗)

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痿痹)

痹症伴胃气壅塞、呕吐、大便闭,可用加昧温胆汤合更衣丸。

痿症有因遗精而起者,如遗精又因肝主疏泄失常所致,治宜兼肝,用温胆汤加人参、茯神、酸枣仁、莲须主之。

(目疾)

目疾表现为痰证,患者体胖、胸痞、食少倦怠、脉沉滑,可用温胆汤加黄芩、黄连,病甚用滚痰丸也可。

(梦魇)

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而多梦梦语,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如加归芍更好。

(下利)

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可用温胆汤加黄连。

(痰饮)

痰饮在中上焦,如流涎、失眠、眩晕,用温胆汤;如惊,则加蝎尾;如症见少阳阳

明,则用柴胡温胆汤。

(斑疹透后)

斑疹已透,火清毒解之后,虚烦、呕吐恶心、惊悸、不寐可以用温胆汤;如有神昏、谵语、目睛微定、舌色鲜红,则为热痰乘包络,应该加犀角尖、鲜石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淡竹叶、竹茹、朱砂之类开热痰。

(中风、类中风)

中风,肝风上逆,卒然昏仆,口歪流涎,手足不遂,可用十味温胆汤加减。

中风因痰火内发,迷人心窍,精神恍惚,舌强难言,可用温胆汤加竹沥、姜汁或涤痰汤( 温胆汤加人参、石菖蒲、胆南星) ,热盛加黄芩、黄连,二便闭,用礞石滚痰丸攻之。

治疗类中风可以用十味温胆汤加减:初病夹痰,以沙参、孩儿参易人参;初病热盛,以生地易熟地;心肺火旺,以麦门冬易远志,以白芍或女贞易酸枣仁。筋惕肉瞤,则羚羊角必用;佐以猫莶草治疗口眼歪斜效佳。经络不和,血脉不通,则可加以参须、归须,或助以橘络、丝瓜络。大便结燥则养阴润燥,或以五仁丸润之,切不可下。

(筋惕肉瞤)

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H 闰,属气血虚兼火者,可用十味温胆汤去五味,加柴、芍、连;有身摇不得眠用,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酸枣仁、人参、远志、熟地、五味子) 倍人参;体虚甚可多加人参,血虚甚则生地、当归、白芍。汗下后虚烦,烦而不得眠惕晌者,属有热,可加用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枳壳,加人参、生地、白芍、当归身、川芎、酸枣仁、柴胡、黄连)。

(血热肝旺)

血热肝旺者,男子宜温胆汤加左金丸,妇人更宜三黄四物汤。

(肝寒)

肝寒用温胆汤加吴茱萸、生姜之类。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