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苹果的起源

2022/11/8

原创:谢榭 绿色潮生活

若要选出一个“水果之王”,最有资格的大约是苹果,这不仅是因为它四季占据水果销售榜的前列,更在于它的古老、多样与复杂-----6000多万年前,苹果的先祖就已生长于地球之上,那时某些地方还有恐龙在活动;如今苹果的品种已超过7000种,令其他水果望尘莫及;苹果大约拥有5.7万个基因,而人类还不到2万个……

这种古老、多样、复杂的水果,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是《圣经》中亚当、夏娃偷食的禁果,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中的宝物,中世纪国王们权力的象征,还是当代一家影响力巨大的高科技公司的标志,等等。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少看到苹果的身影出没于数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孔融让梨,怎么没有孔融让苹果?

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苹果并非很晚才传入中国。事实上,中国是苹果的起源地之一。

人类在五六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开始驯化野生苹果,地点之一即是我国的新疆地区。此后,这种被初步驯化的野生苹果随着人类迁徙的步伐向四面八方扩散,同时持续不断地被驯化、改良。

2600余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向西拓地千里,控制了河西走廊等地,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随之频繁起来,原产于新疆的野生苹果开始大量输入,并在关中平原等地进行了最初的栽培尝试。

只是此时它还不叫苹果,而是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柰”(nài)。

按照目前考古学方面的证据,其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也就是2200余年前的一批秦国竹简中,而这批竹简记载的内容主要与《易经》相关。另外,在一些秦汉时期的古墓中,也发现了“柰”的存在,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便有写了“柰”的帛书,而这个帛书所载的内容也与《易经》相关。

此外,在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一些古墓中,多有苹果核残存物被发现,且伴有板栗、樱桃等,而板栗、樱桃是那个时代的高端陪葬果品。这意味着,从新疆来的苹果,在西汉以前的中原历史上很可能主要是用于祭祀,而非食用。

其中就包括苹果。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明确提到此间栽种了不少“柰”树,且是与枇杷、橘子等在一起,显然是用来吃的,而非用来祭天拜地的。在400余年后的魏晋时期,一些文献则记载,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好几种“柰”树:开红花的、开绿花的、开紫花的、开白花的……那应该是汉武帝麾下的农艺师们对“柰”进行驯化、改良的成果。

此外,这些魏晋时期的文献记载还称,在西北地区,“柰”树早已大量种植,但食用果实的方式很奇怪,不是成熟之后摘下来趁着新鲜吃,而是晾干制成果脯,如同枣子、板栗一样,储藏起来慢慢吃。

再晚一些,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一种名为“林檎”的新品种苹果出现,其特征有二:第一,颜色艳丽,煞是好看;第二,香味浓郁,闻之醉人。这种好看又好闻的水果,与梅、兰、竹、菊等一道,成了一些文人的喜好之物,王羲之就曾自种“林檎”树,后来北宋的苏轼也有这方面的爱好。

唐宋时期,苹果品种进一步增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种“频婆果”,其最早出现于一些隋唐的佛经中,如《华严经》中有“唇口丹洁,如频婆果”之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之说,等等。

这些佛经多来自古代印度,那么是否可以就此推断,这种“频婆果”也来自印度呢?

可能性很低。因为印度并非苹果的起源地,直到近代西方殖民者侵入之后,才开始种植苹果,在那之前千余年的唐宋时期,即便当时的印度有苹果,也不会多到可以成为出现在佛经中的比喻用语。

“频婆果”就是如此。

除了“频婆果”之外,唐宋时期还有诸如“文林果”“联珠果”等苹果新品种,分布范围集中于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几乎没有。算一算,即便从汉武帝离世时算起,及至北宋开国,苹果传入也已超过1000年,为何扩散得如此缓慢,而品种又如此之多?此外,在各种各样的记载中,都对其味香色艳有描述,但对其口感赞语不多,甚至有的记载中称其“松软难吃”。

莫非这就是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

元朝的一部食疗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此书名为《饮食须知》,为传说中历经南宋、元朝、明朝三代的贾铭所写,书中列举了360种食物,其中就包括“频婆果”。

书中说,“柰”这一类水果大多不好吃,口感很差,且对人的身体略有伤害,病患者最好别吃。但其中的“蘋果”稍微好点儿,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频婆果”。这是古代文献记载中第一次出现“蘋果”二字—现在“苹果”的“苹”,是将“蘋”字简化而来的,“蘋果”实际上也就是“苹果”。

明朝有一才子名为王象晋,他写了一部农学巨著《二如亭群芳谱》,在其中专列“蘋果”一卷,对当时主要种植的苹果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坐实”了其难吃—“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用,唯八九分熟者最美。”

后世因此称中国古代的苹果为绵苹果。

绵苹果在明清时期的种植范围有比较大的扩展,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西南、辽东、岭南等,都有记录。其品种也非常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改良程度相当高的佳品,比如新疆便出现了一种“色青红如冰冻琉璃”的“冰蘋果”。

虽已广泛种植,品种也比较多样,但绵苹果不好吃的性质依旧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就导致其一旦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会被迅速淘汰,消失于历史之中。

这个对手在近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枪炮一同到来。后世称其为西洋苹果,以区别于中国的绵苹果。其实在数千年前,它们都是一家,或者说都是从新疆野苹果衍生、发展出来的子孙。但就发展的质量而言,西洋苹果显然远高于中国的绵苹果。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新疆的野生苹果在向西扩散的过程中,遇到了另外几种野生苹果,通过杂交得以改善性状、丰富品种。

1871年,西洋苹果传入中国。传入者名为尼维斯,是一位美国传教士。尼维斯在来中国之前,心中有一位偶像,名叫约翰·查普曼,他也热衷于传教,但其主业是种苹果树。约翰·查普曼曾立下宏愿,要在全美都种上他家的苹果树。虽然查普曼先生的宏愿并未实现,但尼维斯对其一边种树一边传教,同时还将苹果树和种子免费送给信徒的做法十分欣赏,他到中国之后,也打算这样干。

前提是要找到一块适宜种苹果树的土地。经过一番努力,他找到了,那就是山东烟台。他发现此地不仅土壤与美国苹果树种植较多的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相似,水质、气候也不错,便买下十余亩土地作为他的实验农场,引入美国苹果树进行种植,还顺带引入了一些其他西洋水果,如欧洲的葡萄、草莓等。

数年之后,尼维斯成功了,他不仅成功移植了多个品种的美国苹果树,还在移植过程中进行改良,搞出了经典品种“香蕉苹果”。

这些移植成功的西洋苹果,无论是个头、产量还是口感,都远在绵苹果之上。很快,烟台当地农户便纷纷改种由尼维斯传入的美国苹果树,烟台苹果从此享誉中华大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洋苹果开始逐渐向中华大地其他区域扩散,不断挤压绵苹果的生存空间,直至成为现代中国苹果的主体。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