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身边有位说话很“直”的朋友。

有一回,大家正在泡一款隔年老丛。喝到最后,众人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叶底讨论。

但身旁突然冒出这样的声音,对待看叶底的态度非常“丧”。

“喝都喝了,还看叶底有什么劲?”

说完,那位直脾气的朋友,还举了个极端例子。

当你吃一块苹果,咬了一半,吃了下肚,才后知后觉里面长了虫,彻底变质。

请问,这时再一个劲地盯着这个只剩半截的小动物,去研究它的品种与习性,还有用吗?只能是给自己添堵!

说完,众人愣了半晌,顿时间冷场了。

本来那天喝到的老丛,回味还不错,喉间的清凉感还没消散。

但听到这样一番话,的确煞风景。

按麻花的想法,看叶底的做法,绝不是茶桌上的马后炮。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一款茶当真恶劣不堪,用不着看叶底。

剪开泡袋,闻到干茶上的焦糊味、酸味、闷味等杂味,就已经心中有数。

按常规试茶流程,冲入沸水,倒出茶汤。

揭盖热闻、看汤色、小口啜入试饮等,已经足够得出完整结论。

不存在说,一款茶明明难喝得要命,一众茶客还会傻乎乎地连泡多冲,强忍不适,硬生生捱到最后关头,再去从叶底上找答案。

这种设想,现实中可能性为零。

认真喝岩茶,之所以这么多老茶客愿意在叶底上花功夫,原因如下。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2》

一、确定品种。

有一天下午,一连喝了3泡肉桂。

其中,有泡参赛肉桂的香气,给人感觉很古怪。

首先,它的桂皮香姗姗来迟,连泡三冲,揭盖热闻都是浓郁的花香。

泡到后面,等到茶味都淡了,才浮现出几分类似桂皮的辛香。

其次,它的香气比较尖锐。

花香很张扬,盖香、落水香、挂杯香里,馥郁浓重的花香都是绝对主角。

在斗茶评选时,这种抓人的香气特征,的确会让人增加记忆点。

但花香一马当先,将其它香型全部覆盖的“肉桂”,太不正常了。

最后,茶汤喝着不够香滑。

虽然闻起来特别香,但喝入口却平平无奇,没有唇齿留香的美妙感。

整体来说,那泡参赛肉桂不算好喝,但也谈不上多难喝。

不过多重疑团相加,让人不得不怀疑它在里面拼了大量其它品种。

夹出部分叶底,放入一盘清水里彻底泡开。

等到叶片彻底舒展,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里面至少有3款及以上的岩茶品种。

因为这些叶片形态,差别很大。

有两片茶叶,形态类似纺锤,边缘锯齿又尖又细密,看着更像小叶类的品种,一眼就看出了差别。

而剩下来的叶片,看着大小虽然相同,但细辨下,一类相对椭圆,另一类叶片上宽下窄,显然也不是同一茶树品种。

从叶底的大杂烩情况看,那款岩茶与其称为“肉桂”,不如标成拼配大红袍更名正言顺!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3》

二、确认产区环境。

之前和茶农在聊天时,听到这样的说法。

“正岩山场的岩茶,如果自身山场足够硬,连泡淡的叶底都会透着淡淡的清甜。”

对这番话,麻花仅认可一半。

顺着推理,倒也没错。

核心正岩山场的岩茶,生态好,风化岩碎屑养分滋养充足,能让正岩茶的内在茶味积累更丰沛。

冲泡开汤,茶香更清幽多元,茶味更醇厚绵柔,吞咽入喉时岩骨特征明显,回味生津持久。

连泡淡的叶底,放在桌面上大半个小时,等到凉透后再打开去闻叶底。

正岩茶的叶底,能保留幽幽的叶底冷香,清清爽爽的。

类似刚下过一场雨的草木,能散发着清凉的木质本味。

但这个判断方法,倒推无效。

当你遇到一款岩茶,叶底闻着香气清爽,尾调清新时,不能证明它就是正岩茶。

许多高山肉桂,或者采用生态化管理的肉桂,也有类似特征。

还是那句话,判断一款茶是不是正岩?

看干茶、看叶底,看表面等,都不靠谱。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啜茶,感受茶汤当中是否有骨鲠感!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4》

三、辅助区分新茶陈茶。

又一回,在武夷山喝茶。

当时桌面上摆了两碗肉桂,但现场有茶农喝出来,里面一泡是新茶,一泡是陈茶。

咦,这是怎么看出来的。

对方分享了他的心得,看叶底光泽度!

“新茶的叶底光泽度更好,有水润感,喝起来更爽口。旁边那碗肉桂,叶张颜色就深了许多,光泽水润感明显不一样。”

后来,那两泡肉桂的主人,也公布了答案。

一款是当年新焙的中足火茶,另一款则是3年前的肉桂,重新炖了一次火。

看来,结果和那人的猜测竟然一模一样。

但即便如此,这种看叶底来区分新茶、陈茶的做法,仅是辅助判断。

还得结合干茶香、盖香、汤色、茶味等具体表现,才能下定论。

另外,岩茶叶底的颜色深浅,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岩茶可不是绿茶。

绿茶的新茶与陈茶,用颜色深浅与否,大致还能看出一二。(因为新茶颜色会光鲜亮丽许多)

但岩茶的工艺太过复杂,从做青到焙火,有着一连串影响。

雨水青的叶底,叶张更多暗红;

走水不透的岩茶,叶底颜色偏暗;

揉捻过重的叶底,叶底光泽感也会受损;

焙火焙死的叶底,颜色焦黑,枯燥无光……

这些多种可能性,还得逐一排除,才能得到最接近本质的答案。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5》

四、检查采摘等级。

前些天刚刚分享过,优质岩茶的叶底要求软亮、鲜活、有弹性。

喝完一泡岩茶,从中挑出几片泡开的叶子。

摸一摸叶片,感受叶片的肥厚柔嫩程度。

好茶的叶底,即便叶脉突出,叶片整体摸起来依旧有着婴儿皮肤那般的柔滑感。

轻轻按下去,能感受到弹性,不会出现一捏就稀巴烂的问题。

也不会出现摸起来薄薄的、干干的、硬硬的,没有半点弹性。

这是因为,山场环境优越的岩茶,内质积累充足。

多重自然条件呵护下,叶片肥嫩柔软。

采茶时,轻轻一掐,断口处隐约还能流出汁液。

青葱欲滴的茶青鲜叶,特别水灵灵。

哪怕经过复杂繁琐的做青、焙火后,揉捻成干巴巴的条索状干茶,还能在沸水冲泡浸润下迎来新生。

干茶吸水,叶片舒展,在叶底里重新恢复类似茶青刚采下来的鲜活柔嫩感。

如果叶片薄,摸起来叶底粗糙,用手揉搓,还能感受到明显的粗粝纤维。

这说明茶叶采摘过老,品质并不高!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叶底,这是茶客们“马后炮”吗?

《6》

如果单纯是为了喝茶而喝茶,只求好喝,不求甚解。

对普通茶客来说,略过看叶底环节。

将重点放在感受茶香、茶味、韵味带来的诸多美妙体验,未尝不可。

但在试茶、选茶、鉴茶过程中,看叶底不可或缺。

因为在叶底里,藏着不少秘密。

逐一摸索,类似挖掘宝藏那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比起停留在原地,稀里糊涂地喝茶解渴,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